讀書有不同的境界。只說兩種,一是求知,一是要人知。要人知者必炫學顯己,以博得聲望、功名之類。而求知者則深遠得多,而且有時可以以功名及生命作犧牲。分明,后者顯得更崇高,實際上也更有成就。從古到今,莫不如此。要說讀書最多的人,在中國大約紀昀要算其中之一。他編《四庫全書》,看書能少嗎?乾隆皇帝檢查又緊,稍有不慎就會受申斥,扣薪金;這種處分,他都受過。據(jù)說《四庫全書》的總目他都過目,有些是他所寫。魯迅晚年向讀者講這部書目時還說,要細看,甚至要背誦,可以終身受益。可見紀昀寫得真好。這要費多大功夫?這么讀了一輩子書,還讀不夠嗎?不夠。差事辦完了,退下來了,他還作詩云:“擬筑書城今老矣,只應說鬼似東坡?!鳖H表遺憾,說老了,買書,抄書,專門學問,做不成了,只好寫點《閱微草堂筆記》,像蘇東坡一樣,談狐說鬼。還有更早一點的,也就是清初學者朱彝尊。他是詩人、學者、藏書家,也是刻書家。他本來在朝廷之內工作,可以讀到人間難見之書。但是,他鬼迷心竅,還要私自帶一個“書手”進入史館,抄寫由四方民間搜羅到的書籍。結果被人告發(fā),受了處分。那個時代的真正讀書人,讀了還怕記不住,要抄一份保留。我記得他與顧炎武到山西來,就曾一起抄某部書(大約也是雇人抄的)。清代藏書家葉德輝《書林清話》就有一則專門記他刻書的認真不茍,讀了令人敬佩。真能進入學林的學者,大約都是這樣的。順便說一下,我原以為,抄書這種事,也只是發(fā)生在古代或近代,那時印刷不便,更不能復印。可是就在前幾天,我在《中華讀書報#8226;家園》上讀到凸凹的文章,其中說到作家蘇北喜愛汪曾祺作品,蘇北自己在文章里曾說,他曾把汪氏《晚飯花集》抄了一遍。我看那本集子,大約有二十多萬字吧。他肯定不是怕丟失此集中的作品,汪氏文章現(xiàn)在隨手可得。他這是出于“粉絲”的狂熱、癡迷、苦戀,也是真正的書生氣。抄書固然在當代已很少見,但讀書精神與以往是相通的。
現(xiàn)在就要說到另一類,讀書為了炫己邀寵,功利之極。且說與朱彝尊同時的高士奇就是其中的代表。我想起蔡元培先生以“索隱法”研究《紅樓夢》時,說書中之寶釵,乃影射高士奇者。因為寶釵“陰柔”,會來事。而且寶釵又有一個金鎖,而高士奇則運用“金豆”辦事。“金豆”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高士奇當上翰林院侍講,入值南書房,那可是天天與皇帝見面的,伺候文字方面的事情。而高士奇這人,不學無術,怕皇帝某日會問起什么書上的事,自己答不上來,那就可能丟臉砸飯碗。于是要“備課”。怎么備?他口袋里經(jīng)常裝著金豆,賄賂太監(jiān),以便向太監(jiān)打聽皇帝近日都讀些什么書,讀到哪一頁了,等等。這樣,他就去準備,等皇帝問到,他就可以流利回答,博得一個好印象。據(jù)說當年高士奇在皇帝面前很吃得開。但真正的學人就看不起他,朱彝尊與他同事,就看不上他,結成仇人,受他構陷。近人孟心史說高士奇不得不“養(yǎng)門客以為捉刀人”,許多著作都由門客作成。所以當他“寫”成書,求序于同事秦松齡時,秦不答應。那時候,求序而遭拒,是很大的恥事,故而高、秦兩人也成了仇人??梢姴煌窋?shù)的讀書人,實是很難相處和睦的。
(選自《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3月20日)《讀書文摘》2009年7月號(總第1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