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把受騙叫做“上當”,其實“上當”的原意是到當鋪去典當東西。該詞的出現(xiàn),和一段趣聞有關(guān)。
清朝光緒年間,清河地方有一個經(jīng)營當鋪的姓王的大戶人家,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家大業(yè)大,生意異常興隆。生活一富裕,各房的族人開始懶于經(jīng)營了,就把資金存入當鋪做了股東。他們靠股金分紅過日子,把日常的典當業(yè)務(wù)全都交給一個名叫壽苧的年輕人來主持。而壽苧是個酷愛讀書、喜歡??虝奈娜耍瑢ι獠⒉痪?,處理典當營業(yè)事務(wù)非常隨便。
王氏族人見有機可乘,就不約而同地從自己家中拿了一些無用的東西到當鋪來典當。他們個個都將物品估定了高價,要伙計如數(shù)付給?;镉嫴桓业米锕蓶|老板,壽苧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攔。這樣下去,前來敲詐的族人越來越多,不到幾個月,典當鋪的資本就被詐騙得所剩無幾了,壽苧只好向其他商號借貸。
日子一久,一家資金充足的當鋪就破產(chǎn)倒閉了。當時的人見此情景,就編了一句謔言:“清河里,自上當。”嘲笑清河王家的人去自家當鋪典質(zhì)東西(自上當)。由于王氏家族自家詐騙了自家,使得當鋪破了產(chǎn),因此后來就把被欺騙、使事情敗壞的事,叫做“上當”了。
(選自《問吧5》/蘇慶豐 劉垣等著/中華書局/2008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