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月曝書
作者:林文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志文先生。同時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近期主編了一套集子“臺灣學人散文叢書”,囊括了臺灣最著名的學人,其中有我屬意的林文月先生。部分篇章早已讀過。像是見了老朋友一般。
林先生有三重身份:翻譯家、學者和散文家,她自己也曾撰文《我的三種文筆》,她對于這三種文筆的收放自如叫人敬佩。追憶逝水年華,林先生簡單的筆觸,寫盡了人生況味,歡愁歲月,讀來細膩沉靜,飽含深情。名作《從溫州街到溫州街》寫兩位學界耆宿的情誼和年華的逝去,偏又是淡淡的筆法,唏噓不已,不覺就沉浸其中。林先生的游記書寫并不拘泥于走馬觀花,也并不大發(fā)感慨,只切進小小的影像予以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兑鈯W邊境一瞥》中,一位年輕女子同時過境,遞出去的是一枚巧克力糖而非護照,中年警衛(wèi)左顧右盼之后收下糖果,隨后他的女兒來給父親送物什,這枚巧克力糖便到了少女的車籃。林先生的美食文章也是她寫作之余的又一美好享受,生活的煙火氣息傳遞了最樸實的情懷。
“白云悠悠,三月的陽光熙和溫暖。今日無風,正宜曝書”。于是在陽光下自然地憶起外祖父與臺靜農(nóng)先生,筆墨輕淡。舊時煙云,溫柔地洶涌而來,“人海茫茫,許多人和事都像過眼云煙似的消逝了,但是有些甜蜜而微不足道的往事,卻能這樣子叫人懷念”。
B
鑄就偶像:蘇珊·桑塔格傳
作者:[美]卡爾·羅利森 莉薩·帕多克著 姚君偉 譯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善變、勇敢、機敏、貴人相助、從不出柜的同性戀、一屋子白人中間的黑鬼、女權主義、隱蔽的演員、如饑似渴的感受力……蘇珊-桑塔格的標簽太多,以致容易看花了眼,就像她贊同的本雅明一樣,桑格塔始終游移不定。她的首部傳記《鑄就偶像:蘇珊·桑塔格傳》的中文版終于面世了,對于我們?nèi)娴卣J識這樣—位復雜身份的知識分子有了很好的文本依托。
蘇珊·桑塔格出生后,一直由祖父母撫養(yǎng),她的父母常年在中國北方做皮貨生意,5歲那年,父親在中國患肺結(jié)核逝世。桑塔格是個早熟的孩子,她七歲就養(yǎng)成了看完一個作家主要作品的習慣,十歲之前就找到了她的第一個文學之父,天才作家埃德加-愛倫·坡,十四歲的她,主要計劃是保護自己避免被當代社會的愚蠢吞沒。經(jīng)過一番追尋,她最終確立了成為一個作家的理想,“我真正想要的是將每一種生活都過一遍,一個作家的生活似乎包含了最多?!彼隄M地實現(xiàn)了這個目標,與西蒙·波伏瓦,漢娜·阿倫特并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蘇珊的評論直擊要害。從她抽絲剝繭的論述中??梢钥吹剿睦潇o睿智。德國女導演里芬施塔爾曾為希特勒工作七個月,拍攝了四部納粹主題電影,里芬施塔爾自述她選擇了美,哪怕是傷天害理,洪水滔天的共。蘇珊·桑格塔則大力批判里芬施塔爾的作品,因為她的立場從來都是堅定不二的:在正義和真相之間,真相永遠是第一位的。
C
餐巾紙的背面:一張紙+一支筆。畫圖搞定商業(yè)問題!
作者:[美]羅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從今天開始,忘記emali,忘記Excel、忘記PPT吧!一張餐巾紙,一支筆,就能解決一切商業(yè)問題,不信都不行!只需三種技巧,就可啟動視覺化思考:用肉眼觀察——打開“內(nèi)心的眼睛”——畫一幅簡筆畫。只需四個步驟,就能瞄準任何商業(yè)問題的核心,各個擊破:看——觀察——想象——展示
只要會畫圓圈、方塊、箭頭和小人,就可學會萬能簡筆畫,并且終身受用!
D
鳳凰臺上
作者:蔡玉洗 董寧文 編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7月
在民間讀書刊物中?!堕_卷》是精致耐品的一種,素面朝天,拙樸謹嚴,文字清雅,品格淡定。出到一百期,作者編者讀者濟濟一堂,在兩種紀念文集齊齊亮相,一種是《我的開卷》,敘述人與書的情緣。一種便是這本《鳳凰臺上》,精選了創(chuàng)刊九年以來的奇文妙想。
《開卷》收編的文章不拘一格,形式多樣,詩歌、散文、文壇掌故、學術爭鳴、漫畫、篆刻、書法作品,但凡與書相關,都在這里有一席之地。作家黃裳這樣說《開卷》:“記錄著種種關于書的故事。也不放棄書的周邊人物,凡所觸及,都有或多或少的文獻價值?!彪y能可貴的是?!堕_卷》的作者和讀者源流甚廣,楊憲益、流沙河、鐘叔河、陳子善等等名家均為之撰文,編者子聰躬耕其間,自知苦樂,日復一日潛移默化地逐漸形成某種文化場,吸引更多氣息相通的讀書人,培育新生的讀書種子。
《鳳凰臺上》的裝幀尤為素雅,開本修長挺拔。版式眉清目秀,翻開閱讀可以完全攤開,加之《開卷》小雜志的不易得,這兩本大書也就彌足珍貴了。
E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尼爾·波茲曼 著 章艷 吳燕莛 譯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5月
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早在2004年已經(jīng)有了中文版,此次修訂把主題相近的另一著作《童年的消逝》囊括進來。
在《娛樂至死》中,波茲曼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無處不在的熒光屏幕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抵消了我們理性的分辨能力,結(jié)果人類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在《童年的消逝》里,波茲曼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chuàng)的論題,即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童年的時代,童年的誕生,只是因為新的印刷媒介在兒童和成人之間強加了一些分界線。英國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英國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以及俄國扎米亞京的《我們》是反烏托邦主義的代表作。奧威爾曾在《一九八四》中預言人們將會遭受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了另外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習慣壓迫,喪失思考能力。波茲曼篤定地認為,可能成為現(xiàn)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蛘呷藗冋娴目梢栽囋囈粋€月不看電視。這一個月許是煎熬許是重生。
F
賈想1996—2008:賈樟柯電影手記
作者:賈樟柯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最近書店里導演們的大作還是相當可觀的,馮小剛、陳凱歌、帕索里尼、大衛(wèi)林奇、侯孝賢等。張愛玲《張著》書名取得奇巧,賈樟柯的《賈想》同樣引人入勝。剛看過賈樟柯的新片《二十四城記》,開頭顯得有些昏沉,色調(diào)中散發(fā)著老舊的氣息,絮叨叨地似乎沒完沒了,看一會兒入戲了,就一個眨眼的功夫也離不開了,公交車上掏心挖肺地講述的女人,“人有事做,老得慢一點”。真實而迅速有力地占領了心中的某個山頭。
賈樟柯說他的電影只代表他自己,就是想拍得粗糙一些,他將自身成長和空間變遷中的猶疑、不安、漂浮、流浪等生命體驗滲透于電影的細節(jié)之中,用電影里的人物來完成自己的思考。關注普通的個體生命。當?shù)甑睦习鍐査凹倏崎L”的《站臺》買了沒有的時候,他“出奇地興奮而又深刻地郁悶”,我想賈樟柯部分的夢想已然照進了現(xiàn)實。
賈樟柯的語言也是銳利的,看到“沒有了青春的人都愛瞇個午覺”這句話,我像是挨了溫柔一刀,直抵痛處,又像是噎住了。賈樟柯采訪一位工友,他的手指因為工傷切斷了,躺在醫(yī)院,卻一直開心,賈導猜說是不是因為領導來看他,或者是評上了勞模,這位工友說:“我壓根覺得它能長出來”。斷指可以重新生長,那在我們的意念中,青春也并未遠去吧。駐留在心里,緬懷也好,重溫也罷,或者遠去了便遠去了,人生本身只是一程殘酷而溫暖的單行道。
G
這樣說孩子最能接受
作者:馮德全
出版社:廣西科學技術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這樣說孩子最能接受》是被公眾譽為“中國當代早教之父”馮德全的又一力作。本書理論結(jié)合案例,給出了最能說服孩子的25種對話模式,告訴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什么,什么樣的話能讓孩子信心十足,以及父母應該怎樣從正面、積極、健康、亮麗的角度去審視孩子、肯定孩子、表揚孩子、激勵孩子,讓孩子自信自強,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和幸福快樂的人生。
本書對中國上千位父母教子成敗的經(jīng)驗與教訓進行了系統(tǒng)的思想和總結(jié),得出了最適合中國父母培養(yǎng)杰出孩子的親子溝通模式。一本書不僅能幫助您怎樣做父母、怎樣愛孩子、怎樣鼓勵孩子、怎樣不傷害孩子的心靈。還能幫助您讓孩子提高學習能力和成績,更關鍵的是,還能幫助您讓孩子接納你的意見、要求和指導。同時,還提供了一些操作性很強的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這些技巧和方法,在某些時候比語言內(nèi)容更加重要,因為對孩子說話,“怎么說”往往比“說什么”更重要。我們不敢說書中所講的內(nèi)容是最好的,但如果您真正理解和忠實采納了,您的孩子就一定會因此而大有長進。這本書每個家長都應該打開來看一看,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所以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成為家長和孩子的重要課題。
本書理論結(jié)合案例,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一書在手,教子無憂!
H
隱匿者
作者:胡發(fā)云著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胡發(fā)云說:“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每一個人長長的衣裙下面。都藏了這樣一條或長或短的尾巴”。有時候,直指人性,是很無奈的事情。一層層剝離,直至靈魂的內(nèi)核。
2006年出版的《如焉@sars.com》是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作家第一部長篇小說,還未出版就已石破天驚,引起多方關注。他自陳散淡、怠惰,對物質(zhì)生活要求不高,溫飽舒適足矣,寫得不多,希望把生活過得比小說更有意味。他愛詩歌,愛音樂,有真性情,他的妻子李虹因為病痛先他而去,病中的妻子常自嘲自己變得難看了,胡發(fā)云說起了杜拉斯的“與你年輕時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容顏”,就像葉芝的詩歌“多少人愛你年輕歡暢的時候,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的痛苦的皺紋”。
胡發(fā)云在接受長沙《晨報周刊》時說,“許多莫名禁區(qū)中的話題,是可以慢慢‘脫敏’的,就像怕鬼一樣,你越是不敢看,內(nèi)心的恐懼與抗拒就越強,你勇敢直面了,發(fā)現(xiàn)只不過是一棵樹或一片飄動的窗簾?!庇行〇|西,我們需要回過頭去仔細打量、深思、反省。無論是巴金《隨想錄》嚴肅剖析內(nèi)心的靈魂,還是當下熱播影片陸川的《南京!南京!》深刻檢討戰(zhàn)爭與人性,這些都讓我們可以從斑駁陸離中暫時抽離,直追人性深處。
I
黃帝內(nèi)經(jīng)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
作者:尹燕武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一般人認為自己年紀大了、老了,就會生??;病多了、病久了自然就會死亡。
很少有人會這樣想:人有沒有可能不生病?
當然有可能!長生不老雖然只是一種希望,但健康到老、無病而終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方法罷了。據(jù)生物學家觀察統(tǒng)計,哺乳類的壽命是生長期的5~6倍。生長期就是從出生到長最后一顆牙;以人為例,長齒約為二十多歲,所以按自然法則,人潘百歲應該不是夸張的說法。
但是方法在哪里?就在《黃帝內(nèi)經(jīng)》里。
《黃帝內(nèi)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醫(yī)學著作,也是一部現(xiàn)代人應該了解的養(yǎng)生圣經(jīng)。《黃帝內(nèi)經(jīng)》開篇第一章的這段對話里,可以讀出養(yǎng)生的五項基本原則——“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短短二十個字說出了養(yǎng)生的要訣,中醫(yī)治病過程更是全面體現(xiàn)了這二十字決。一年有十二月之分,一天也有十二時辰之分。養(yǎng)生,不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變化,還要符合一日十二時辰的規(guī)律。
本書告訴人們?nèi)绾谓柚饵S帝內(nèi)經(jīng)》的養(yǎng)生理念,從日常生活著手幫助我們解讀《黃帝內(nèi)經(jīng)》里的養(yǎng)生智慧,利用人體的經(jīng)絡和生物鐘來保養(yǎng)我們的身體。全書共分為十二章,每章對應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對應一條經(jīng)脈,每條經(jīng)脈又聯(lián)系著相應的臟腑。全書每一章都向人們清楚地解析了應時養(yǎng)生的秘密。從而揭示了健康長壽的真諦。只要我們每天按照人體的本性好好生活,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供養(yǎng)好我們的先天真元,養(yǎng)生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J
我與父輩
作者:閻連科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5月
這是一本典型的家族自傳小說,平淡的人物、平淡的回憶,乃至平淡的文字,整篇小說處處都打下了閻連科式的烙印。小說在作者一個又一個有點淡然的回憶中展開,回憶里的人物,與黃土高原上那些千千萬萬的勞作者們毫無二致,整個人生的目標。無非就是“過上平靜安穩(wěn)的日子”。在長篇散文《我與父輩》中,閻連科同樣真切地描繪了那場由記憶組成的鄉(xiāng)村夢,比小說更真切,更值得回味。
本書從自己的童年開始寫起,把人們帶回到上世紀那個充滿貧窮和饑餓的年代,講述了生活在偏僻農(nóng)村里的父親、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艱辛的成長經(jīng)歷。當然。除了對那段沉重歷史的回憶之外,閻連科用更多的筆墨講述了父輩對子女濃濃的親情,講述了自己在溫暖的親情之下獲得的滋養(yǎng),以及對這種親情的真誠感恩。經(jīng)歷過的人讀這長文會有一種共鳴;而沒經(jīng)歷過的人,卻有—種警醒與啟迪。
K
羞恥
作者:(英)薩爾曼·拉什迪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本書首次出版于1983年。小說明顯地影射了巴基斯坦動蕩不安的近代史。書中人物影射兩位主要政治人物:布托及齊亞哈克。應該說,這是一部充滿諷刺、揶揄與怪誕的小說。
薩爾曼·拉什迪以復雜的人物與虛實交錯的情節(jié),鋪陳了一部似真似假的歷史鬧劇。故事環(huán)繞哈拉帕及海德兩個家族的恩怨情仇展開:伊斯坎德·哈拉帕40歲時,放棄荒淫生活,成為“不完全的”巴基斯坦的平民總理。拉查·海德,軍人,受伊斯坎德提攜成為高級將領。伊斯坎德相信他不會制造麻煩,后來卻在一場政變中被海德推翻。為報復伊斯坎德對他的羞辱,海德把伊斯坎德處死。
奧馬爾·沙克爾是書中另一主要人物,是環(huán)繞著“權力中心”的邊緣人物。他出生離奇,由3位姐妹共生,由這3個母親共養(yǎng),自小住在門禁森嚴的沙克爾大屋里。后來他逃離大屋,日后成為杰出醫(yī)生,但也放蕩不羈,不知羞恥。他起初是伊斯坎德的跟班,一起過著淫亂的生活,后來成為海德的女婿,政變失……
L
一句頂一萬句
作者:劉震云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正如劉震云說的:“一個人在清早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情,洗臉刷牙和上廁所。比這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怎么找到另外一個人的,一句話怎么找到另外一句話的。我覺得這比發(fā)生戰(zhàn)爭更為重要?!?/p>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許我們會想起《日瓦戈醫(yī)生》的精神追求,想起《哈扎爾詞典》錯綜復雜的敘述味道,想起馬爾克斯創(chuàng)作《百年孤獨》時寂寞而深邃的眼神……但實際上,我們感受到的更是普通群體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一孤獨。誰說只有知識分子才可以孤獨?誰說老百姓的精神世界是膚淺的?每個人活著,也許本來就不必像哲學家一樣,成天費腦筋地思考著生存的意義,但,人一旦和生活較真起來,卻連找個稱心如意的傾聽者都難。
其實,生活不就是一個述說的過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