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西方社會與我們的不同,人們做出的第一反應大概都是他們重視個性,凡事以個人為中心,注重自己的自由選擇,個人主義化傾向較強等等。這和西方由來已久的文化積淀是分不開的,在西方社會的文明進程中, 個人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整體性和普遍性意義, 它構成了西方人賴以把握人和世界關系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狀態(tài)。具體而言, 弄清楚什么是西方的個人主義,恐怕還要到古希臘尋根問底;要弄清楚西方的個人主義傳統(tǒng)發(fā)展與變化,還要到歷史之流中去查找和辨析。
關鍵詞:自由選擇;個人主義;傳統(tǒng);歷史;辨析
從《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我們得到的“個人主義”的解釋是這樣的:“一種政治和社會哲學,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廣泛強調(diào)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來約束的個人或自我?!鳛橐环N哲學,個人主義包含一種價值體系,一種人性理論,一種對于某些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宗教行為的總的態(tài)度。”
一、個人主義的淵源
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古希臘在孕育貫穿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tǒng)的同時,也澆灌出一朵重視個體的自由之花。[1] (P. 201)
(一)客觀上
第一,歷史上,希臘民族是直接從野蠻時代進入鐵器時代文明的民族,地理位置處于地中海北部的亞熱帶,境內(nèi)多山,缺少平原和耕地,而且大部分土地荒瘠不毛,除北部外,沒有一個地點離海達50 公里以上。因此,希臘民族一開始就是一個以從事航海業(yè)為主的民族,通過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的實實在在的抗爭來贏得生存的空間。顯然,一方面,希臘人與其所面對的自然環(huán)境是對抗性的而不是順應性的,為了生存下去,古希臘人必須積極地改造自然使之順應人的需要,不得不關注自身并從切身的利益出發(fā),為在與自然的競爭中取勝而采取一種積極主動的挑戰(zhàn)態(tài)度。而另一方面,因為缺少平原和耕地,人們不得不向土地肥沃的少數(shù)平原地區(qū)遷徙;同時,為了爭奪有限的可耕種土地,氏族、部族之間戰(zhàn)爭頻繁。于是,當各部落經(jīng)常受到那些比他們更為強大的侵略者壓迫時,他們總是隨時放棄自己的土地。所以,古希臘氏族公社很難以土地為基礎,而是以人、以居民點(即土地所有者的居住地)作為自己的基礎“, 類似于一個駐扎的軍營地,隨時隨地都準備著拔營遷徙”。在其中我們不難看出所貫穿的是一種基于不斷變換的生活環(huán)境所塑造的人的主體性自覺即自我意識的確立。
第二,由于氏族之間長期的戰(zhàn)爭,土地總是不固定的和有限的,因此公社會將土地分給成員耕種,起初公社成員只有耕種權,后來所有權也歸公社成員所有,可以買賣、抵押、轉讓,從而孕育了私有制。私有制的產(chǎn)生對于個人主義觀念的確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因為私有制逐漸以制度的形式體現(xiàn)了對個人勞動及成果的肯定,確認了個人在經(jīng)濟生活中的合法地位,從而將個人從對社會共同體的人身依附關系中解放出來。
第三,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希臘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是對抗性的,這對于一種主客對立的文化心態(tài)的塑造是起直接作用的。希臘人的主體性自我意識的確立,首先意味著對自身能力的追求和確信“, 人首先是一種理性存在物”的設想便體現(xiàn)了這一點。它從人的需要出發(fā),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進步。
(二)主觀上
古希臘是一個充滿了智慧和思想的時代,在社會孕育個人主義意識的同時,哲學也將思考的目光從宇宙轉向了生命個體。[3](P. 105)早在公元前五世紀,雅典就出現(xiàn)了一個“智者”學派,探討的多是對人自身的追問,“認識你自己”成了哲學家們的任務。
除智者學派以外的前蘇格拉底哲學,人僅僅被視為宇宙整體的一部分,在哲學家的視野中并不具有終極地位,因此基本上無所謂個人主義與否的問題。個人主義關涉的是個人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問題,它必須以人類自身在整個世界中的地位得到強調(diào)為前提。因此當時,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和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開始將人類看成有自主意識的生命個體,開始個體的價值的追問和探尋。
但這種“個人主義”的萌芽還不是那么寬泛,更多意義上是建立在公共社會空間的范疇內(nèi)的。在希臘早期的城邦國家中,城邦時期的顯著特點表現(xiàn)為以城市為單位,由全體城邦公民組成城邦國家,城邦國家無論在公共生活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事實上,這一時期的公共生活與日常生活并無嚴格的區(qū)分。享有政治權利以具備城邦市民身份為前提,幾乎所有政治事務均由全體市民以直接民主的方式處理、決定,人人皆為“政治動物”。[3](P. 95)在城邦政治之下,社會秩序依靠市民對國家的忠誠來維持,個人的價值亦必須在公共生活中才能得到體現(xiàn),反過來說,個人的意志也已經(jīng)開始作用于公共的社會空間。
后來到了馬其頓時代,馬其頓人攻占了希臘,但是它野蠻的行為擊碎了希臘人在優(yōu)裕自由的生活里追求“智慧”的夢想。在它的統(tǒng)治下,國家處于混亂之中,人們處于一種絕望和頹廢當中。于是先前那種出于為“國家”社稷的考慮轉向了徹底的為個人幸福的思考,對自身生活的關切。像犬儒主義、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派和懷疑主義都在思考如何實現(xiàn)個人幸福的途徑。但統(tǒng)治者的壓制使得現(xiàn)實地實現(xiàn)自己的幸福是不大可能的,于是人們開始尋求精神上的安慰和滿足。所以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提倡“禁欲主義”換取精神上的“幸福感”。比如,犬儒學派的宗旨是“像一條狗一樣生活”,“犬儒”一詞的含義即為“像犬一樣”;懷疑主義宣揚“未來的一切都無從把握”,因此最好的處世方式就是“享受目前”;伊壁鳩魯號召人們極力去追求極端節(jié)制的“靜態(tài)快樂”,并宣稱“一個人被鞭撻的時候也可以是幸福的”;而斯多葛學派則冷冰冰地要求人們拋棄欲望、苦修“德行”。人類最大的幸福來自于欲望的滿足,聰明的哲學家們并不是不知道,所以他們的這類哲學是矛盾的,是不成立的。他們的哲學也不是宗教,他們是摒棄神的,所以人類的禁欲精神更是無所依托。[3](P. 310)
但是應該肯定的是在古希臘時期,對“個人”的關注和對“個體幸?!钡乃伎际俏鞣健皞€人主義”傳統(tǒng)的萌芽。思考的矛盾意味著問題的“未完成性”,也同時意味著它要發(fā)展。
二、自由之花的艱難成長
正是由于人們對于追求幸福與禁欲的矛盾難于解決,到了中世紀,人們開始向宗教尋求幫助。是人創(chuàng)造了上帝,上帝賦予人人平等,人類創(chuàng)造上帝的本意是讓他來拯救個人的,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救贖的。但是作為人的世界的國家和社會(無論是民主的或專制的),始終是作為組織化、權威性的外部現(xiàn)實秩序力量而存在,并構成對個人絕對自由的約束;而受原初追求理性及自由這種文化性格的影響,西方人訴諸于肯定個人靈魂自由和終極性的宗教,使被組織化的現(xiàn)實制度所淡化的個體存在價值及意義得以確認,從而獲得精神的安寧。近代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讓宗教生活日?;?,人們作為個體去面對上帝,不必再經(jīng)過教會,對上帝的信任和對《圣經(jīng)》的遵守成為宗教徒的個人世俗事務,[3](P. 315)確立了禁欲主義意義上的個人主義原則。這也同時意味著:
其一,個人信仰成為唯一得救的手段,新教徒只能作為一個個孤獨的個體,獨自面對永恒的上帝預定的命運,任何人都無法幫助他。這決定了新教徒獨立自主的個人奮斗意識。
其二,新教倫理認為教徒必須通過世俗的活動即工作來確保恩寵和增加上帝的榮耀,而這種內(nèi)在的要求和追求是無窮盡的。這種積極進取的個性成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精神動力。
其三,新教倫理主張自信, 新教徒一是要自信處于恩寵狀態(tài), 二是要相信通過個人精神上的禁欲和勞動就可實現(xiàn)上帝與自己同在, 不必信奉任何權威。
其四,由于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而且拯救因把個人信仰即精神上的皈依作為得救的唯一途徑而成為個人的事,這樣每個個體的靈魂是平等的, 擁有同等的自由和權利,個人的良心和批判不受他人的左右和評價。
其五,新教倫理同樣起到了社會倫理的約束力,而這種他律是通過新教徒的自律來實現(xiàn)的??傊?,宗教改革使人們對上帝的虔誠轉化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動力。同時期的人文主義也提倡平等和冒險,表現(xiàn)了蓬勃的朝氣,滿懷信心的樂觀精神和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也為后來的資本主義發(fā)展做了最初的思想準備。[4](P. 153)
十五世紀英國資本主義開始高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一個走向繁榮的工業(yè)社會。當時,除了城市自治權和社會結構重組給英國人的“合理謀利”精神提供了條件以外,宗教因素也不可忽視。[2](P. 65) 孟德斯鳩曾認為,英國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誠、商業(yè)和自由”,的確,虔誠是產(chǎn)生合理主義的主要因素之一。自從韋伯提醒人們注意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關系之后,這一點往往被夸大到了不適當?shù)牡夭?。盡管如此,英國清教在促進合理謀利動機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這種教義在英國轉化為一種表達方式:即信徒可以把自己在經(jīng)濟上的成功看作上帝賜予的恩賜和永恒幸福的標志。這就使虔誠和富有以一種非常奇特的方式相接近起來。
清教的“內(nèi)心世界的禁欲主義”進一步促進了這一點,它表現(xiàn)出一種以理智約束欲望的特征,往往能夠發(fā)展出一種系統(tǒng)的合理行動的方法,旨在克服“自然狀態(tài)”,使人擺脫對“自然”和塵世的眷戀。這樣,宗教也為個人追求私有財產(chǎn)正名,從而十七世紀的工業(yè)革命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在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的霍布斯第一個把個人抬高到無可非議的地位。他認為每個人在體力和智力上都是絕對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擁有不受任何權威限制的絕對自由??傊?,無論是宗教還是出于經(jīng)濟生活的需要,個人的地位都得以確立。[2](P. 66) 追求個人的利益和權利成了無可厚非的事情,這就是漸漸完善的西方個人主義傳統(tǒng)。
在整個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個人主義傳統(tǒng)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從而促進了整個西方社會經(jīng)濟的大發(fā)展。
三、現(xiàn)代人對個人主義的新闡釋
在整個西方,美國是個歷史短暫的國度,同時也是個以崇尚“個人主義”聞名的國家,所以在這里對美國的“個人主義”傳統(tǒng)的歷史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在早期殖民地時期的美國,很多人都是為了逃避國內(nèi)宗教的迫害而來到這片土地,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是歷盡劫難,因此他們非常珍視人們之間的和睦和融洽。也由于當時的經(jīng)濟落后,人們之間毫無秘密和私隱,人們生活在一種公共生活中,“個人主義”沒有生長的土壤。當時的富裕家族都有人在政府中擔任公職,但他們是人民公認的“有能力的人”,當時擁有大量財產(chǎn)的人也就意味著要為社會服務的更多,要盡更多的社會義務,而且他們的職位是沒有薪金的??傊敃r的公私是不分的:個人財產(chǎn)首先要服務于社會,然后才是個人。在早期動蕩的移民社會,民眾唯有抱成一團才能應對各種困境,模糊公私界限正是這種群體整合形態(tài)的觀念內(nèi)涵。事實上,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到臨近18 世紀末時,殖民地的經(jīng)濟已得到相當程度的發(fā)展。社會在由貧窮向著富裕轉變的過程中,個人主義價值觀就應運萌發(fā)了。[1] (P. 202)
美國在十八世紀獲得了獨立,《獨立宣言》明確說明了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是不可侵犯的。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公私的區(qū)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787 年制憲會議上起草的憲法旨在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能直接向全體公民個人行使權力的全國統(tǒng)一政府,同時,制憲者們強調(diào)憲法本身賦予政府的權力有限,公民能享有的種種權利已經(jīng)包含在憲法之內(nèi)了,但剛剛擺脫了強大的英國政府統(tǒng)治的大多數(shù)美國人仍對政府心有余悸,擔心自己的權利得不到保障,要求將公民的宗教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人身財產(chǎn)的安全保障等權利列入憲法,并以此作為通過憲法的前提。由此,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傾向可見一斑。
到了十九世紀,公私有別的趨勢遍及美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個人隱私越來越被看重。殖民地時期越富的人越要多盡社會義務的觀念已漸漸淡化,他們可依據(jù)本人意愿對自己的財產(chǎn)擁有比過去更自由的支配權。總之,無論對個人財產(chǎn)的使用、企業(yè)的管理還是宗教信仰的選擇等各方面,人們都努力開拓更多免受政府權力控制的自由空間,于是出現(xiàn)了一個更民主、更注重個人、競爭更激烈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既然政府權力難于把握,起初用三權分立的形式對它加以限制,后來試圖將某些權力私有化。美國人對個人自由的偏愛就是在擔心政府權力過大,妨礙自己的自由選擇的恐懼中產(chǎn)生的。
到了南北戰(zhàn)爭后,美國政府在1862 年頒布的《宅地法》鼓勵開發(fā)西部土地,于是開始美國歷史上重要的“西進運動”。除了小部分土地投機家外,西進運動的基本動力來自人數(shù)眾多的普通窮苦人。包括小農(nóng)、工人或自由職業(yè)者,對于這些得以擺脫東部的種種壓制的人們來說,可以僅憑自己的良心、常識和一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辦事,過著既艱苦又自由快樂的自給自足的生活不啻于進入理想的王國。在他們向廣闊的西部披荊斬棘建設新生活的過程中,個人的力量、個人的作用、個人的價值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正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美國人顯示出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形成了“do it by yourself”的民族精神。他們開始相信只要努力不懈奮斗,人人都可以成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美國夢”。個人奮斗是成功的階梯,這成了西進運動的實踐總結,從而也加強了已經(jīng)形成的“個人主義”。
當然,在經(jīng)過了一個發(fā)展期后,“個人主義”使得一些私人機構過于強大,政府越是加強管理,人們越是怕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個人主義”也就越加膨脹,社會出現(xiàn)了混亂。于是美國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他們意識到當個人失去了責任感,同時也失去了個人在社會中存在的意義。他們中大多數(shù)接受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個人在考慮自己的利益時,也可以考慮到不同的利益,甚至有時讓位于他人的利益,作為一種奉獻和愛,以此達到社會的基本和諧。
個人主義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歷了長久的文化積淀和民族文化的洗滌,必將在新的時代延續(xù)和發(fā)展。重視人,尊重人的自由選擇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但“個人主義”也要尊重社會和他人。
參考文獻:
[1]朱慶育.個人主義思想的古希臘淵源[J]. 社會科學論壇,2001,(3).
[2]錢乘旦.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3]裔昭印.世界文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李賦寧.歐洲文學史:第1 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責任編輯:吳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