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禹錫是唐代著名詩人,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劉禹錫的詩歌注重藝術(shù)創(chuàng)新,重視民歌并善于向民歌學習,取境優(yōu)美,精煉含蓄,辭采華美,流暢自然,立意深邃,題旨隱微,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踐行了其“境生于象外”及“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論詩主張。
關(guān)鍵詞:石頭城;烏衣巷;臺城
劉禹錫,字夢得,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卒于唐武宗會昌二年(842),舊稱彭城或中山人,皆指郡望而言,實為洛陽人,行二十八。劉禹錫出生在嘉興,幼年隨父寓居嘉興、吳興一帶,向詩僧皎然、靈澈學詩。十九歲左右游學長安結(jié)交賢士,馳聲四塞。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又登博學宏辭科,后先到洛陽探母,又到甬橋(今安徽宿縣南)探父。貞元十一年(795),授太子校書。貞元十二年(796)父劉緒病故于揚州,劉禹錫南下奔喪,葬父后于舊宅居喪,貞元十六年(800)為徐泗濠節(jié)度使掌書記,旋改任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受到杜佑器重。貞元十八年(802)調(diào)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次年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順宗即位,重用王叔文實行政治革新,擢劉禹錫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協(xié)助杜佑、王叔文整頓管理財政。是年八月,憲宗即位,改元永貞,把王叔文先貶官后處死,劉禹錫先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司馬,居朗州九年,元和十年(815)二月,應詔回京,因賦玄都觀看花詩得罪執(zhí)政,以語涉諷刺為由貶為播州(今貴州遵義地區(qū))刺史,經(jīng)裴度說情,改授連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劉禹錫的母親去世,兩年多的時間在洛陽守喪。穆宗長慶元年(821)冬,被任命為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刺史,長慶四年(824)夏,調(diào)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敬宗寶歷二年(826)他奉命卸任回洛陽。文宗大和元年(827),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春入朝為主客郎中,不久,兼任集賢殿學士,三年改禮部郎中仍兼集賢殿學士,四年間,“供進新書二千余卷”。大和五年(831)十月,文宗派他去擔任蘇州刺史,大和七年(833),劉禹錫以“政最”賜紫金魚袋。大和八年(834)調(diào)任汝州(今河南臨汝縣)刺史。大和九年(835),改任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刺史,所在皆能詢訪疾苦,救濟災荒,紓民之困。開成元年(836)秋天,劉禹錫因患足疾,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后加秘書監(jiān)、檢校禮部尚書銜。唐武宗會昌二年(842)秋,病故于洛陽,享年七十一歲,世稱劉賓客。劉禹錫是唐代著名詩人,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缎绿茣に囄闹尽分洝秳⒂礤a集》四十卷,《全唐詩》編其詩為十二卷(354-356)?!度莆摹肪幤湮氖恚?99-610)。劉禹錫的詩歌,傳誦之作很多。明人楊慎在《升庵外集》中說:“元和之后,詩人全集之可觀者數(shù)家,當以劉禹錫為第一。其詩入選及人所膾炙不下百首矣”。劉禹錫的詩歌注重藝術(shù)創(chuàng)新,重視民歌并善于向民歌學習,“取境優(yōu)美,精煉含蓄,流暢自然”,以其創(chuàng)作實踐踐行了其“境生于象外”及“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論詩名言。
劉禹錫《金陵五題》詩寫于和州任內(nèi),并非寫在金陵。詩前小序說:“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后為歷陽(今安徽和縣)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者,逌爾生思,歘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嗨脑侂m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很明顯,因有客人寫了五首關(guān)于南京的詩《金陵五題》,劉禹錫有感于故宮離黍,昔盛今衰,和作了《金陵五題》。劉禹錫的七絕是中唐名家,清人翁方綱在《石洲詩話》中說:“中唐六七十年間,堪與盛唐方駕者,獨劉夢得、李君虞兩家之七絕?!边@個評論是恰如其分的。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石頭城,古城名,簡稱石城,又名石首城?!对涂たh志》曰:“江南道潤州上元縣,石頭城在縣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吳改為石頭城。建安十六年,吳大帝修筑,以貯財寶軍器,有戍。吳都賦云:戎車盈于石城,是也?!睉?zhàn)國楚威王滅越,置金陵邑。孫權(quán)徙治秣陵,改名石頭。東晉義熙時加磚累石,因山為城,因地為池,六朝江流緊迫山麓,城負山面江,南臨淮(秦淮)口,當交通要沖,為建康軍事重鎮(zhèn)。隋平陳在此置蔣州。唐武德四年(621)為揚州治所,八年揚州移治江都(今江蘇揚州),此城遂廢。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約作于825 至826 年,距此城廢棄已二百年。石頭城舊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地理優(yōu)越,形勢險要,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皆建都于此,素以繁華著稱?!吧絿蕠茉庠凇保拙潼c明“故國”已是今非昔比。圍,環(huán)繞?!肚f子·則陽》:“大至于不可圍?!惫蕠艊?,舊國?!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八^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薄逗鬂h書·馮衍傳·顯志賦》:“覽河華之泱漭兮,望秦晉之故國?!边@里代指石頭城。周遭,四周,周圍。周,環(huán)繞,循環(huán),遭,周,表示行為的數(shù)量。周遭合用,相當于環(huán)繞。全句的意思是說,群山環(huán)繞的石頭城,四周環(huán)繞的青山依然存在。山川依舊,故國豪華卻煙消云散,蕩然無存,故宮離黍。當年“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
“潮打空城寂寞回”,次句點明“空城”,已是沒落荒涼。潮,潮水。打,拍打??粘牵甘^城。寂寞,清靜無聲,《淮南子·俶真訓》:“虛無寂寞,”陸機《文賦》:“叩寂寞而求音?!本么肆x?;兀貋?,回去。李白《將進酒》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比涞囊馑际钦f,潮水一如既往地拍打著冷落荒涼空無所有的城池,又默無聲息地退了回來,前兩句總寫六朝古都今非昔比,已是沒落荒涼,江山依舊,人事全非,繁華無存,勾勒出莽蒼凄涼的氛圍。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三四句以清冷的月光、隳頹的女墻,進一步寫出月色依舊,世事無常?;此盖鼗春?。長江下游支流,在江蘇省西南部;東源出句容縣大茅山,南源出溧水縣東蘆山,在秣陵關(guān)附近匯合北流,經(jīng)南京市區(qū)西入長江,長110 公里?!短接[·地部》三十引《江寧圖經(jīng)》曰“淮水北去縣一里”,又引《輿地志》曰“秦始皇巡會稽,鑿斷山阜,此淮即所鑿也,亦名秦淮水?!迸f,原來的,從前的,女墻,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墻。《釋名·釋宮室》曰“城上垣曰埤堄,亦曰女墻,言其卑小,比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倍鸥Α渡习椎鄢恰吩姟俺蔷S天壁,樓高望女墻?!边@兩句詩的意思是說,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還和過去一樣,至夜深的時候,仍舊照到城墻上的城垛。秦淮河曾是六朝達官貴人貪歡買醉的場所,昔日的燈紅灑綠,弦管笙簫,清歌妙舞,熱鬧非凡都已成為過眼云煙,見證過六朝繁華的“舊時月”,也只能無奈地照在城墻垛上,感嘆繁華易逝,盛況難常了。這是以自然景觀與社會現(xiàn)實對照,以今日沒落荒涼與昔日繁華勝景對照,以有情的舊月與無聲的女墻對照,一盛一衰,一揚一抑,令人倍感凄涼落寞。
全詩四句,每句一景,分寫山、潮、月、墻,合起來勾畫出石頭城群山寂靜、潮水冷寞、月光清涼、女墻頹敗的荒涼殘破蕭條凄清的景象,暗含著詩人故國已去、人生難料的感傷,也是對當政的唐王朝統(tǒng)治者的苦心告誡,要牢記歷史教訓,不要重蹈六朝滅亡的覆轍。
這首詩與李白的懷古詩《蘇臺覽古》有些類似,“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以不變的景物襯出變化的人事,鮮明的對照中,寄寓著登臨懷古之感慨。這首詩也是這樣,以今日之衰暗對昔日之盛,句句是景,句句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夢得《金陵五題》引曰:“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我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詞矣?!卑拙右字澷p實為精辟點評。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地名,在今南京市東南。三國吳時于此置烏衣營,以兵士服烏衣而名。東晉時,王謝諸望族居此?!妒勒f新語·雅量》“王公曰:‘……若其欲來,吾角巾徑還烏衣’?!弊⒁兜り栍洝窞跻轮?,吳時烏衣營處所也。江左初立,瑯邪諸王所居?!端螘ぶx弘微傳》:“(謝混)唯與族子靈運瞻矅弘微並以文義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烏衣之游?!薄遁浀丶o勝曰》:“江南東路建康府烏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橋不遠。晉志云:王導自卜烏衣巷,宋時諸謝烏衣之聚,并此巷也?!庇衷唬骸皶x南渡,王謝諸名族居烏衣巷,此時謂其子弟為烏衣諸郎,”《清統(tǒng)志》曰:“江蘇江寧府,烏衣巷在上元縣東南?!?/p>
“朱雀橋邊野草花”,首句寫朱雀橋之荒涼。朱雀橋,古浮橋名,又名朱雀航,也作朱雀桁,在今南京市鎮(zhèn)淮橋稍東,橫跨秦淮河上,三國吳時稱南津橋,東晉咸康后因在朱雀門外改名。又因在都城正南,通稱“南航,”其時淮(秦淮)上有二十四航,此為最大,又稱“大航”。航長九十步,廣六丈,戰(zhàn)時有警,則撤航為備?!读论E》卷二曰:“晉咸康二年作朱雀門,新立朱雀浮航,在縣城東南四里,對朱雀門,南渡淮水,亦名朱雀橋?!薄督贤ㄖ尽吩唬骸敖瓕幐瓕幙h朱雀航,晉置,即吳之南津橋也。橋在宮城朱雀門南,亦謂之南航?!庇衷唬骸按蠛揭郧鼗粗T航此為之最也。今聚寶門內(nèi)鎮(zhèn)淮橋即朱雀遺址。”野草花,花用作動詞,開花,全句的意思是說,當年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朱雀橋邊長滿了野草,盛開著野花,當年,朱雀橋是秦淮河上最大的浮橋,又臨近河南岸的達官顯貴聚居的烏衣巷,白天冠蓋如云,車騎相擁,夜來燈紅酒綠,輕歌曼舞;烏紗胥吏奔走權(quán)門;名商富賈招搖過市;販夫走卒交錯如織;衣冠士女,靚妝麗服,何等的繁盛豐茸,而今卻是雜草叢生,野花盛開,何等的冷落衰微。暗示了歷史的無情變遷。
“烏衣巷口夕陽斜”,次句寫烏衣巷之冷清。斜,用作動詞,斜照,全句的意思是說,暗淡的夕陽照射著荒涼殘破的烏衣巷。當年的烏衣巷豪門大宅櫛比鱗次,高車駟馬川流不息,朱紱紫綬聲威赫赫,雍容華貴氣勢如虹;而今卻是日薄西山,夕陽殘照,殘垣斷壁,冷清荒蕪,雜草叢生,人跡杳然,景象破敗,氣氛凄涼。進一步暗示了人事的世異時殊。
這兩句詩對仗工整,互文見義,“朱雀橋”對“烏衣巷”,名詞對名詞,“邊”對“口”,方位詞對方位詞,“野草”對“夕陽”,偏正詞組對偏正詞組,“花”對“斜”,活用動詞對活用動詞。而野草開花、夕陽殘照,均指朱雀橋與烏衣巷,兩地的由盛而衰,共同見證了世易時移,歷史滄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的最后兩句通過燕子尋巢之變暗示盛衰無常,罔替難續(xù)。舊,原來的,從前的。王謝,指六朝時代的望族王氏、謝氏,即王導和謝安。王導(276-339),東晉大臣。字茂弘,瑯邪臨沂人,出身士族。西晉末,為瑯邪王司馬睿獻策移鎮(zhèn)建康(今南京)。大興元年(318),司馬睿稱帝,任丞相。其堂兄敦握重兵,當時稱為“王與馬,共天下”,歷仕元、明、成三帝。謝安(320-385),東晉政治家,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四十余始出仕,孝武帝時任宰相。太元八年(383 年),前秦苻堅親率八十多萬大軍南下伐晉,江東大震。他沉著鎮(zhèn)定,遣弟謝石為大都督,侄謝玄為前鋒,率師八萬迎敵,終獲淝水大捷,乘勝收復洛陽及徐、兗、青、司、豫、梁六州。太元十年,會稽王司馬道子執(zhí)政,排擠謝氏,他出鎮(zhèn)廣陵(今江蘇揚州),不久回京病死。因以“王謝”為高門世族的代稱。尋常,平常。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從前在王謝這些豪門世族的廣廈華堂前筑巢的燕子,因為原有的朱門大宅已無處尋覓,只好飛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家的屋檐下筑巢了。燕子回巢,這是燕子的習性,但今日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燕子,已不可能是五百年前的在王謝堂前筑巢的燕子了。詩人通過豐富想象,巧妙地以舊時之燕穿越時空,飛到今天,成為歷史盛衰興替的見證。
全詩除前面講到的對仗工整外,對比鮮明也是其突出的寫作特點。昔日朱雀橋烏衣巷的繁華與今日的冷落,昔日的熱烈與今日的暗淡,舊時的王謝豪門與今日的尋常百姓,都構(gòu)成鮮明的對比,對比中表述了世易時移的滄桑之感。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是劉禹錫的名句,但諸家解釋,卻互有同異。施蟄存先生在《唐詩百話》中列舉了宋人謝枋得《唐詩絕句注解》中的評語、明人唐汝詢《唐詩解》的解釋、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的批語、施補華《峴庸說詩》中的講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筆者將其附在這里,供有興趣者查閱。
《臺城》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jié)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臺城,古城名,本三國吳后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為東晉南朝臺省和宮殿所在地,故名。臺省,漢代尚書臺在宮禁之中,其時稱禁中為省中,故稱臺省。唐代中臺為尚書省,門下省為東臺,中書省為西臺,亦總稱臺省,亦有以三省及御史臺合稱臺省者。是秉承君主意志,執(zhí)行政務、掌管機要、發(fā)布政令的國家政務中樞。詩中指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宮廷。詩以臺城為題,抒寫了故宮離黍吊古傷今的感慨。
“臺城六代競豪華”,首句總寫臺城,概括六代的競相豪奢。豪華,主要指建筑、設備或裝飾的富麗堂皇,十分華麗,也指生活的過分鋪張奢侈,六代,指先后以建業(yè)、建康(均指今南京市)為都的六個朝代,他們是三國吳(222-280),都建業(yè),經(jīng)4 主,凡89 年;東晉(317-420),都建康,經(jīng)11 帝,凡104 年;南朝宋(420-479),都建康,經(jīng)8主,凡60 年;齊(479-502),都建康,經(jīng)7 主,凡24 年;梁(502-557),都建康,經(jīng)4 主,凡56 年;陳(557-589),都建康,經(jīng)5 主,凡33 年,從吳大帝孫權(quán)至陳后主陳叔寶先后共39 帝,歷時336 年。競,爭逐,比賽?!渡叹龝ゅe法》:“功賞明,則民競于功?!比涞囊馑际钦f,六個朝代都大修宮殿樓臺,像競賽一樣爭奇斗巧,一個比一個富麗堂皇。這些封建帝王大修宮室,廣開苑囿,窮極技巧,爭奇出新,就好像競賽一樣,如吳末帝孫皓修昭明宮,齊東昏侯蕭寶卷建芳苑,陳后主陳叔寶起臨春,結(jié)綺、望仙三閣,耗費民脂民膏,滿足個人享樂,極盡奢華之能事。難怪詩人要說他們“競豪華”了。一個“競”字也揭示了歷朝歷代封建帝王奢侈享樂,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政治腐敗的反動本質(zhì),其結(jié)果必然是“昨歲陳宮,今歲隋宮”,逸豫亡國?!敖Y(jié)綺臨春事最奢”,次句點明結(jié)綺臨春等樓閣為奢華之最。結(jié)綺,閣名。南朝陳后主叔寶至德三年(584),于光照殿前起臨春、結(jié)綺、望仙三閣,高數(shù)十丈,并數(shù)十間,其窗牖壁帶、懸楣欄檻之類,皆以沉檀香為之,又飾以金石,間以珠翠,外飾珠簫,窮極奢華。陳后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jié)綺閣,龔孔二嬪居望仙閣,皆有復道交相往來,隋兵入金陵,盡焚于火。事,事勢,事情的趨勢或態(tài)勢。奢,奢華。全句的意思是說,在這些宮殿樓臺之中,結(jié)綺臨春等閣是最奢侈華貴富麗堂皇的建筑。詩人選擇“結(jié)綺臨春”作為描寫對象,一是因為這是六代臺城中最奢華的建筑,二是因為這是六代臺城最后的建筑,最能體現(xiàn)六代臺城的鏤金錯彩,珠光寶氣,一個“最”字,揭示出其爭奇斗巧、登峰造極,不可企及的奢華程度。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最后兩句介紹樓臺今昔巨變并分析陳后主失國緣由。萬戶千門,形容殿閣樓臺的廣大。《史記·孝武紀》“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蹦铣愋炝辍队衽_新詠·序》:“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窺;萬戶千門,張衡之所曾賦?!蓖蹙S《聽百舌鳥》詩:“萬戶千門應覺曉,建章何必聽鳴雞,”這里的萬戶千門既代指六代臺城的豪華建筑,也專指陳后主結(jié)綺臨春等樓臺殿閣。成野草,即“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都做了衰草牛羊野”,昔時宮殿,富麗堂皇,櫛比鱗次,而今卻斷井頹垣,野草叢生,一片荒蕪。緣,因為。杜甫《客至》詩“花徑不曾緣客掃”。后庭花,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南朝后主陳叔寶與悻臣按曲造詞,夸稱宮人美色,男女唱和,輕蕩而其音甚哀,名《玉樹后庭花》。后世以此曲為亡國之音。這里用后庭花來代指陳后主不恤國政,耽于美色,紙醉金迷,尋歡作樂的荒淫腐朽生活。揭示出其逸樂亡國的本來面目。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昔日臺城的宮殿樓閣,千門萬戶,今日已是一片廢墟,野草叢生,滿目荒蕪,這都是因為以陳后主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者荒淫無道耽于享樂所造成的。
運用對比是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昔日臺城,六代競相豪奢,萬戶千門,金壁輝煌,今朝野草叢生,滿目荒涼,頹垣斷壁,慘淡凄迷,鮮明的對比中,表達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以小見大是這首詩的又一特點,陳后主荒淫腐敗貪圖享樂的事例很多,但詩人只選取其制作《玉樹后庭花》曲詞一事來概括其荒淫誤國,終致亡國,以小見大,在夾敘夾議中揭示出歷史教訓,引入深思。
參考文獻:
[1]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王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