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勢與政策”主體性教育模式是從高職院校的生源特點出發(fā),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指導的教育實踐活動形式。通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形勢政策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從而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目的。文章結合相應的實踐探索,具體總結了這一教育模式的運作規(guī)程。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 主體性 教育模式
[作者簡介]陳興東(1965- ),男,浙江嵊州人,浙江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德育和教育管理。(浙江 紹興 312016)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09)23-0099-02
高等學?!靶蝿菖c政策”課開設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但是,當前一些情況很令人擔憂,具體表現(xiàn)為教學內容隨意性大、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手段相對落后、教學時數(shù)不盡合理、教學過程不夠規(guī)范、師資隊伍不大穩(wěn)定、學生興趣很是淡漠等。針對這些情況,一些高校進行了相應改革與創(chuàng)新,尤其在“形勢與政策”的內容組織、重點把握、質量提升與方法改進等方面進行了重點探索,取得了一些很有借鑒意義的成效。如重慶大學吳紹琪教授發(fā)表的《高校學生形勢政策教育模式》一文,對當前比較流行的“國情—國策—使命”教育模式、理論實踐結合教育模式等進行具體分析和評說。這些模式是對高校形勢政策教育經(jīng)驗的總結,有利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上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的道路。
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們的立足點主要是組織管理和教師教育層面,對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特別是將主體性教育提升到教育模式的高度尚不多見。本文試圖論述“形勢與政策”課主體性教育模式的構建與運作機制,以期對課程的規(guī)范化建設起增磚添瓦的作用。
一、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現(xiàn)狀及生源特點
2004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確立了“形勢與政策”課作為必修課的地位,也為建立和完善這門必修課提出了規(guī)范性要求。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進一步強調新開的“形勢與政策”課要按上述通知規(guī)定執(zhí)行。高職院?!靶蝿菖c政策”課起步較晚,師資隊伍、教學資料、實踐環(huán)節(jié)等條件有限,教學過程中往往照搬本科教學方式,少有創(chuàng)新。
目前,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基本狀況是:教學時間隨意安排,一般沒有列入統(tǒng)一課程表;教學形式以集中講座為主,一般沒有分班教學;教學內容以圍繞文件內容的理論教學為主,一般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或教學參考資料;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部分比較重視的學校適當補充一些實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考核方式以開放式的作業(yè)為主,如作業(yè)題或小論文等??傮w來看,主要采用教師主導型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難以產(chǎn)生較好教育效果。
高職教育的特征決定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性,如學習上很難靜心于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認知上比較趨向于感性化,思想上比較容易被新思潮左右,心理上比較“逆反”,行為上比較情緒化等??傊?,高職生的年齡與生理素質雖與本科生不相上下,但知識與心理素質卻距離較遠。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之一,要讓學生深切地理解現(xiàn)實,理智地放眼全球,充滿信心地面對未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認同感,喚起行為體驗。在這樣特定的背景下,我們提出了“形勢與政策”課主體性教育模式的構想,初步建立了一種既合乎課程規(guī)范又富有高職特點的運作機制。
二、“形勢與政策”課主體性教育模式的內涵
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主體性教育模式是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指導的教育實踐活動形式?!靶蝿菖c政策”課的主體性教育模式,是在“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活動中,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其對形勢政策教育內容的主動選擇、活動的主動參與、精神的主動內化、形式的主動創(chuàng)造以及與教師的主動探究等來實現(xiàn)形勢政策教育目的模式。“形勢與政策”課主體性教育模式的本質內涵表現(xiàn)為如下(見100頁圖1):
1.教師施教的主體性。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參與,這是形勢政策教育模式實施的前提和基本出發(fā)點。因此,形勢政策教育要喚醒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身在形勢政策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情感,激勵他們主動探究。要激發(fā)學生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內在動機,使“他教”轉變?yōu)椤白越獭?,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教育。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平等教育環(huán)境。信息時代,學生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取知識,教師的知識權威性在降低。教師應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尊重學生,才能真正地指導、教育。
創(chuàng)新學生主體活動計劃,吸引他們主動實踐。實踐是實施主體性教育模式的目的和歸宿。形勢政策教育課的目的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初步運用所學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和闡釋當今國內外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正確把握大局,認清形勢。
2.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應從理論教學、自我教育到實踐教育的多方面出發(fā),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教學形式的自我參與。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育形式,使學生在理解、消化和吸收正面信息的同時,自主選擇參加其他更為有效的教學形式。
實踐活動的個性化設計和主動創(chuàng)新。在實踐教育過程中,學生應當注意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調動主體性因素,將獲取的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構融合,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3.教學評價的主體性。教學評價既要看學生的作業(yè)文本、考查試卷和實踐成果的總結報告,還要看到學生個體生動活潑的發(fā)展過程,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并逐漸走向成熟的大學生。
教學評價也要看到學生的知識掌握、認識水平或者理論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看到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意志毅力的形成和思想素質的提升。
教學評價要將評價的終結性與過程性結合起來,加強評價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注重學生的平時學習和體驗,將理論教育的開放性作業(yè)與實踐教育中的感受體會、參與各種形勢政策教育集體活動和自我教育活動的情況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形勢與政策”課主體性教育模式的特征
傳統(tǒng)的形勢政策教育模式即教師主導模式。教育形式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育活動組織到考核方式等各個方面,教師都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扮演了權威的角色。教學形式照本宣科,強制說教色彩比較濃厚,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內化吸收效果較差(見圖2)。
比較兩種教育模式的差異,我們發(fā)現(xiàn),“形勢與政策”課主體性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學生自主性與教師主導性的一致。教師和學生都是“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主體,在主體性教育模式中更偏重于學生。無論是內容的選擇、活動的設計,還是具體的實踐教育活動,都有賴于學生的主動選擇和參與,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教師的主導性在于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2.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的共識性。人的主體性的主要表現(xiàn)為人的目的性?!白杂傻挠幸庾R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人的活動不是盲目、自發(fā)的,而是有計劃、有目的的。主體性教育模式通過開課前教師對教學要點的提煉,學生對學習專題的自主選擇,取得了師生之間對于教育內容和目的的共識。
3.教育活動的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人的主體性突出表現(xiàn)在人的創(chuàng)新性。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組織開展多樣的學生自我教育活動,創(chuàng)新集體教育活動的形式,使“形勢與政策”課教育的理論在活動中進行驗證,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四、“形勢與政策”課主體性教育模式的操作規(guī)程
浙江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在改革“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實踐中,初步形成了主體性教育模式操作規(guī)程。
1.明確“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教育目標。宣傳國際、國內在特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文化等現(xiàn)象和特點,闡明內在聯(lián)系,揭示發(fā)展趨勢并對大家普遍關心的熱點或疑慮問題作出解答或解釋,以團結人心,凝聚力量。形勢政策教育目標的重點是導向性,包括政治導向、理論導向、價值導向、心理與行為導向等。要使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yǎng)科學思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價值目標,提高心理與行為調控的能力和基本文明素養(yǎng)等。
2.規(guī)范“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實現(xiàn)形式。課堂教學的實現(xiàn)形式主要分三種:理論、媒介和實踐教育。理論教育主要采用報告會、專題講座、討論和個案分析等,向學生系統(tǒng)、生動地進行形勢政策教育,幫助學生構建形勢與政策的理論體系和基本框架;媒介教育主要是運用各種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媒介的優(yōu)勢,增進學生對媒介產(chǎn)品的理解,培養(yǎng)正確對待傳媒信息的態(tài)度,增強對媒介信息的識別能力、過濾能力、承受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學會合理、有效地使用媒介;實踐教育通過班級、共青團和社團組織的各級各類集體活動,如參觀考察、社會調查、觀摩成就展、時政知識競賽等,增強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感性認識,再通過自學、討論、對話、座談等各種自我教育活動,引導他們學會觀察分析,形成正確認識。
3.制定“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操作流程。一是提綱挈領,思政教研室根據(jù)教育部頒布的學期形勢政策教育要點,整理出本學期“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提綱,提煉出幾大主題。二是自主選題,學生根據(jù)學院頒布的課程教學提綱,自主安排學習計劃。三是計劃執(zhí)行,理論教育由教務處統(tǒng)一發(fā)布課表,思政教研室落實師資,各系組織學生,媒介教育由黨委辦公室和團委負責廣播電視的播放以及形勢政策教育專網(wǎng)的管理,實踐教育分組落實,各實踐小組聘請輔導員、思政老師以及學院黨委和學生管理部門的相關教師作為自己的指導教師。四是考核評價,由思政教師和輔導員分別對自主學習手冊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批閱和評定成績,成績評定除了完成一定的開放性試題外,還要結合平時的出勤、筆記以及媒介教育和實踐教育活動的參與情況等。另外,對于參與時政類學生社團活動表現(xiàn)優(yōu)秀獲得院級以上表彰,或撰寫文章在有關形勢與政策類刊物上發(fā)表的,參加時政知識競賽、志愿者活動表現(xiàn)良好獲得院級以上獎勵的均可直接獲得實踐教育活動成績。在形勢政策教育活動中成績優(yōu)良、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將有機會參加由我院組織開展的學生實踐教育活動,如紅色之旅、革命之旅和建設成就之旅等。對于學生在形勢政策教育活動中撰寫出來的優(yōu)秀作業(yè)或論文,學院結集刊出或在形勢政策教育網(wǎng)上公開刊發(fā)。
4.完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制度保證。我院健全了形勢政策教育的各項制度,如黨委領導下的部門協(xié)調制度,即由黨委領導、黨辦牽頭、各部門協(xié)調配合的管理制度。思政教研室根據(jù)教育要點擬定學期教育大綱及相關專題,黨委發(fā)文;黨辦牽頭各系黨總支,組織調查落實學生自主教育專題,聘請各專題教師,形成學期教學計劃,教務處發(fā)布課表;學生處及各系負責學生的具體組織工作,團委指導學生集體活動和自我教育活動的組織開展。另外,有教師的集體備課制度、經(jīng)費保障制度、教師培訓制度等。這些制度能夠合理地安排教師專題講座、學生自主選擇以及開展個性化主題教育活動,解決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相脫節(jié)的問題,同時,對教師授課內容進行了分類和規(guī)范,充分調動了學院各部門參與學生形勢政策主題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共同營造了形勢政策主體性教育的良好校園氛圍。
[參考文獻]
[1]吳紹琪.高校學生形勢政策教育模式[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7(2):98.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8.
[3]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