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至1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遼寧考察工作時講,面對全球金融危機,要學會在危機中捕捉商機。這就啟發(fā)我們,在改革開放正進入攻堅克難的關(guān)鍵時期,如果我們善于從歷史的反思中保持覺醒,善于探尋那些隱藏在“逼”的表象下面的變革力量,學習并繼承開拓者的勇氣,化危機為機遇,那么我們對當下的一些問題就不會感到突兀和茫然,在通往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也會有更大的信心和力量。
有研究者認為,“改革開放是被逼出來的”,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女作家諶容在小說《減去十歲》里寫到,根據(jù)上級指示,全國人民一律在檔案中減去從“1966—1976”這十年,全部年輕十歲,所有人都找回了失去的時間。虛構(gòu)的情節(ji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集體心理。而“時間焦慮”的背后,是中國與世界潮流的“時差”,是人們對改變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的急切心態(tài)。這種“時間焦慮”,說得也是“逼”的效果。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僅有來自內(nèi)部和外部兩方面的“逼”并不必然推導出改革開放常識的回歸。這正如1900年代初的中國,面對外部列強侵略和內(nèi)部積貧積弱的雙重“逼”,卻并沒有帶來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振興一樣。因此,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逼”的力量,變不利為有利。(作者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常務(wù)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