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龍
第三次浪潮開啟了現代新科技革命的序幕。對于這場變革,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馬爾庫塞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fā),用批判的眼光進行了審視。在其代表作《單向度的人》里,他認為工業(yè)文明完全侵入和控制了私人生活領域,侵占了人性的生存空間,而作為人的“第二向度”,即否定性和批判性意識消失了,人因受到工業(yè)文明的奴役和壓制而失去自主性,淪為純粹的“工具人”。工具人催生了大量的虛假需求,如“休息、娛樂、按廣告宣傳來處世和消費、愛或恨別人之所愛和所恨?!盵1]可悲的是,人們放棄了人性的自由發(fā)展卻自感幸福。結果,工業(yè)社會成為一個“單向度社會”,生活在其中的人變成了“單向度的人”,由此馬爾庫塞斷定:“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顯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盵2]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培養(yǎng)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指揮棒驅動下,傾向于采取定單式培養(yǎng)、快餐式速成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的缺陷在于偏重科技理性而忽視人文善性,教育的工具性功能被強化,這種“產銷對路”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正在有意無意地造就著馬爾庫塞語境中極度崇拜“物神”和“科技神”、人文精神缺失的“單向度的人”?;仡櫴畮啄陙淼母呗毥逃龑嵺`,如何教會學生在“做事”與“做人”之間尋找合適的平衡點,值得教育者深思。
一、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基本表現及歸因分析
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的缺口甚大,因為稀缺,“專才教育”模式及其快餐化的效率確實迎合了市場的期望,但其過分強調專門性、強化專門知識和技能、忽視其受眾的人文素質養(yǎng)成,導致高職學生重科技輕人文、“物本信仰”與“器本信仰”的表現十分普遍。
“物本信仰”表現為從經濟人的人格角色出發(fā),以占有和消耗物質為目的;“器本信仰”則表現為極度依賴科技,以擁有業(yè)務、專長為目的。兩者的人格特征是有共性的,即人文涵養(yǎng)缺失,它在高職學生群體中表現為三種現象:一是重功利與享樂,忽視人格、品德和精神需求等人文素質。我們看到,科技革命創(chuàng)造的福利正在刺激著人們的“拜物教”,高職學生也概莫能外。調查數據顯示,一些學生大一入學,僅在購買電子產品方面就花去了近萬元,“我消費,故我在”成為一些高職學生的時尚觀念。二是信奉“科技神”,如一些學生寧愿在虛擬世界里與素不相識的人交流而不愿與身邊活生生的人傾心交談,寧愿用短信包辦一切而不愿面對面做人性化溝通,這都驗證了《單向度的人》中“科技進步對人性壓制”的警示。三是內在精神缺失與主體性消解,“把身體交給市場,把靈魂交給上帝”,“不制定長期計劃或不做長遠投資……以免發(fā)現自己不僅不安定、四處漂泊而且根本就沒有精神支柱?!盵3]這種“滿足當下”的即時性思維也被一些學生認同。
誠然,技術進步對人類的發(fā)展發(fā)揮了神奇的魔力,但這并不意味著“重科技輕人文”有合理性。聯合國發(fā)展計劃署教育顧問德懷特·艾倫提醒我們:教育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要使學生變得聰明,一個是要使學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們使學生變得聰明而未使他們變得有道德,那么我們就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危害。從這個角度看來,《單向度的人》的觀點值得高職教育者高度關注。
中華民族素來重視人文養(yǎng)成,《大學》開篇就曾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睘榇颂岢觥案裎?、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其中前五個的出發(fā)點為“修己”,即培養(yǎng)人文涵養(yǎng)。1949年后為實現國家的快速崛起,在高等教育體制上移植了前蘇聯以科學技術教育為主的“專才教育”模式,甚至中學也實行文理分科,加劇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裂。至今高等教育的“科學主義情結”未改,人文教育的邊緣化局面也未能被扭轉。
受整體的教育體制影響,當前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機制中存在著三個突出問題:一是課程設置問題,作為執(zhí)行人文教育的通識性課程學時比例低,開課數量、師資配備不足,把原本的人文課時轉移給專業(yè)課等現象比較普遍。二是教師素質問題,人文教師普遍認為在高職院校工作時“被歧視”,與專業(yè)課教師“同工不同酬”,造成他們草率成書、消極怠工。而文理教師分工簡單、條塊分割,多數專業(yè)課教師只管教授專業(yè)知識,而很少涉獵人文社會問題。教學“兩張皮”。三是基礎薄弱問題。高職校園的人文氛圍營造不力及知識環(huán)境建設弱化也是造成高職學生素質“單向度性”的重要原因。高職院校應是科技理性和人文善性交融的地方,片面強調專業(yè)化、忽視人文化是一種職業(yè)至上論,使學生被簡單地視為未來職場流水線上的勞動力,被工具化、客體化。遺憾的是我國眾多高職院校還沒有轉變這樣的工具意識。走進高職院校圖書館就不難發(fā)現,上架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書籍、資料寥寥無幾。
現代大學的發(fā)展史向人們揭示:科技與人文本是同根生。削弱科技主義對人文精神的壓制、復興人文教育應是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把高職院校建設成人文精神長駐之驛站
1.管理者與教師必須樹立完人教育理念
理念至關重要,高職院校要避免向社會輸送“有技術沒文化”的“單面人”,就應樹立完人教育理念。管理者必須以教育家的姿態(tài)來審視人文教育缺失問題,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的人才觀和辦學理念。教育者則不僅要做科技知識的傳授者,更應充當人文精神的傳播者。只陶醉于自己的專業(yè)技能而自我封閉是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要求的,那些具備多種學科知識積累的教師更能立足于未來的高職教壇。
高職院校還可從師資管理、制度建設和經費支出等方面來落實完人教育理念。第一,專業(yè)教師“自掃門前雪”的觀念必須改變,要用科學的求真精神和人文的求善精神嚴謹治學。高職院校有必要將人文素養(yǎng)納入專業(yè)教師績效考核指標和辦學水平評估指標作為制度保障,因為“科學技術的每一門類都既同自然有關,又同人文有關?!盵4]第二,建立教師人文素質培訓和再教育長效機制,制定培訓計劃,定期舉辦人文論壇或研討班,有必要成立“人文教育學術中心”這類專門機構并拔給獨立運行經費,對高職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進行長期跟蹤研究。第三,制定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根據校情將人文教育指標引入教師規(guī)范,并建立人文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對人文課程的開出率、學分、課時占比等可建立量化指標,效果評價等可側重于定性指標,并與教師績效、職稱晉升、福利掛鉤,用制度促進教師的人文素質提高。
2.構建核心課程為主的人文通識課程教學體系
課程設置是人文精神承載的重點,是完人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高職院校應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與傳統(tǒng)文化、以“核心課程”為主的人文通識課程教學體系。
核心課程即主干課程,為必修課,可開設三個系列:一是體現普世價值取向、照顧民族性和本土性的人文課程,目的是樹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和傳承根基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等課程。二是傾向于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體現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拓展的課程,如語言交際、大學生心理健康等課程。三是反映人文科技、體現人文與科技交叉的邊緣學科,如科學技術史、工業(yè)文化等。其他的通識課程則可以較為寬泛,涵蓋哲學、文學、倫理學等,設為選修課,旨在拓寬人文視野,可由教育部門建立課程目錄清單,制定相應學分標準,讓高職生根據個人需要和愛好打破專業(yè)藩籬,跨系、跨專業(yè)選修。也可整合這些課程資源,編撰成統(tǒng)一的《大學生與人文素質》通識課程,分列出“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模塊,成為核心課程的補充。兩種通識課總占比約為30%為宜。另外與課程設置相對應,在教學方法上鼓勵創(chuàng)新,教師必須改變以講授為主、以記憶為中心的行為主義教學法,切忌將學生訓練成預設真理的被動接受者。教學上既要注重人文知識的傳授也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內化,探索出符合學生身心成長規(guī)律、切合學生認知實際的人文教學體系。
3.創(chuàng)建校園人文環(huán)境與渲染校園人文氛圍
校園人文環(huán)境是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根植土壤,意在向學生潛在地傳達某種價值觀。浸潤在濃厚的人文環(huán)境氛圍中有利于學生的人文素質養(yǎng)成。高職院校首先應挖掘自身的人文因子,從杰出校友事跡、校史延續(xù)、所處區(qū)域等薪火相傳下來的本土性文脈著手進行人文環(huán)境營造。其次是創(chuàng)設散發(fā)人文氣息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裟妨炙够浾f過:校園的物質基礎是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精美的園林、典雅的建筑等符號式景觀能啟迪受眾的人文意識,校園輿論陣地如櫥窗、板報、廣播、網站、校報等平臺能營造人文氛圍,用自然美、人文美來感染人和熏陶人。最后是軟環(huán)境建設,重點是培育人文學風。人文學風是高職院校人文精神的內核,是衡量其辦學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指標,高職學生團體應定期進行人文學術活動,鼓勵和支持自發(fā)性社團如文學社、讀書社等活動,通過文化節(jié)、知識競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渲染校園的人文氛圍。
三、結語
截止2008年,我國有高職院校1184所,在校生900多萬人,擴張速度之快與我國新興加轉軌的經濟體制發(fā)展需要相呼應。但在繁榮背后,人文教育缺失的弊端正在顯現。一些高職生因人文素質“短板”而喪失起碼的職業(yè)道德,在人才市場上也不具備競爭力,折射出高職生人文精神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錯位。而當今國際上的人才標準在經歷了資歷、能力取向后,有向人文品性取向回歸之勢,這意味著高職院校只有實現“科技理性與人文善性同構”的育人模式才能在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跨越階段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2][美].赫伯特.馬爾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英].鮑曼著.郁建興等譯.生活在碎片中——論后現代道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4][美].喬治.薩頓著.陳恒六等譯.科學史與新人文主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