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平 郭志芳
“數學公共基礎”課是財經類院校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之一,一般占16學分~18學分,是大學期間課內總學分的12%;不僅對后續(xù)專業(yè)課的學習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數學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綜合素質。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應該結合各校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分析,確定合適的培養(yǎng)目標,合理設置課程體系,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與措施。
一、“兩軸、兩賽、一中心”的立體化教學模式
“以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為主,以物流管理專業(yè)為特色,多學科協(xié)調發(fā)展,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復合性創(chuàng)新型經貿人才”是北京物資學院對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因此,我們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對數學課程進行科學定位,制定了以3大數學課程(高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統(tǒng)計)教學為主線,以數學實驗為拓展,以數學講座為補充,以數學競賽為促進,4年數學教育不斷線,凝練出了“兩軸、兩賽、一中心”的立體化教學模式。
“兩軸”:縱軸為時間軸,即堅持大學4年數學教育不斷線,不斷提升數學的學習能力。前兩年學習數學基礎,后兩年進行數學實踐。橫軸為教學環(huán)節(jié)軸,分課堂內和課堂外兩個層面,而且采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
“兩賽”:以學校內和北京市舉辦的大學生數學競賽和數學建模競賽為契機,推動、促進和檢驗教學效果以及數學實踐教學的開展。
“一中心”: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中心。
二、轉變教學理念
1.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校本著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和腳踏實地的精神,借用集體的智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素養(yǎng)。內容設計和安排應根據不同專業(yè)設計不同配置,做好數學公共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銜接。例如,教材的某一章節(jié)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講授式、歸納式、討論式、自學式)、何種教學手段(板書式、多媒體、板書與多媒體結合),以及該課程中的哪些部分應該結合開設數學實驗教學等,都應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學校在教學內容上,將數學建模思想引入教學中,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探索師生互動式模式,采取“興趣、解疑、應用”這一啟發(fā)式、研究式教學法;在教學手段上,將多媒體引入教學,將不同課程、不同章節(jié)在板書和多媒體之間靈活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必要的數學史、數學文化的滲透。例如,當講到以某個數學家命名的定理時,穿插談一些有關數學家的事跡及貢獻,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和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將數學建模思想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列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例題等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有什么用、怎么去用。
2.分級教學
分級教學是狠抓本科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首先,要認識分級教學的必要性。剛入校的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入校后對數學水平的要求有了進一步分化;社會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的數學素質要求也呈現多層次的趨勢;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特長。其次,要搞清楚分級教學的目的。根據現有的師資力量、學生水平以及目前的教學條件,應在可實施、可操作的前提下科學進行。最后,是解決如何分、分完后如何教學、教學后如何考核及考核完后如何評定的問題。
三、建立課堂外全程監(jiān)控體系,加強實踐教學
“全程監(jiān)控”并不是一味地“嚴管死看”,而是通過采取一些手段、方法和措施,既能讓學生理解又不引起學生的反感。例如,對作業(yè)的處理手段與措施。每次發(fā)作業(yè)時將個別學生的作業(yè)留下,課后以答疑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再做一次,這樣幾次之后學生就會重視起來,應付、抄襲作業(yè)現象就會減少。為保證答疑的實效性,我們實行了面向全院學生的雙軌制答疑以及面向由主講教師任課班級的個體化答疑制度。大部分學生都很關心自己的分數,教師如何公平、公正、公開地以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標準給出平時成績,對提高教學質量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適當留一些開放性的題目。為讓學生施展數學方面的才華,我們師生共同創(chuàng)辦了《數學學刊》;豐富多彩的數學第二課堂給學生增添了又一道大“餐”,包括教師的講座、學生間的互幫互助。數學社團的成立,搭建了互幫互學的平臺;數學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有獎征答等實踐教學的開展,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團結合作意識,更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斗志;利用假日,將所學數學知識傳授給貧困山區(qū)的孩子,不僅鍛煉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是大學生自身價值的一種體現。
四、教學效果的體現
學校搭建了本科數學公共課程體系的框架,制定了大學數學“套餐制”模式,經過2006級學生的使用收到良好成效。所有數學公共基礎系列課程在2005年、2006年、2007年被評為學校精品課程。3年來,學校在北京市大學生數學競賽中,獲獎率都在24%左右,遠遠高于北京市平均15%的獲獎率,特別是在2009年首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中,我校學生獲北京賽區(qū)二等獎1人,三等獎兩人,在第20屆北京市大學生非數學專業(yè)數學競賽中,獲二等獎1人,三等獎7人,獲獎率接近30%,在一般院校名列前茅,甚至不遜色于一些重點院校的成績。數學建模成績更加突出,僅2007年就有兩個隊獲得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學校的“數學公共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在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優(yōu)秀教學團隊;2008年,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的“數學建模立體化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數學公共基礎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獲北京物資學院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p>
注:本文系北京市優(yōu)秀教學團隊——“數學公共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暨北京市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大學數學公共基礎課“套餐制”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的項目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物資學院、河北理工大學)
[責任編輯:張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