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金鳳
[摘要]初中語文考試改革應以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標,以順利推進新課改實驗為歸宿,讓最致力于新課程改革的學校和師生在考試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語文教學 考試改革
在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今天,積極開展初中階段語文考試的改革,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的任務,以考試和命題改革為杠桿,推動學校管理改革和教學改革的廣泛開展和不斷深入,保障課改實驗的順利實施。
一、初中語文考試改革的多元性
1.改革命題目標
在體現(xiàn)中考甄別、選拔性質的同時,大力增強命題的指導性和促進性?!督逃筷P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通知》指出:“現(xiàn)行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突出反應在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功能”;“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保障。
2.改變試卷風格
改革試卷及考試過于嚴肅、居高臨下、發(fā)號施令、缺乏情感的面貌,由學科本位向以人為本轉變,體現(xiàn)目中有人、為考試服務的精神,體現(xiàn)命題者與應考者之間的平等對話和民主和諧的關系,體現(xiàn)對考生的人文關懷。試卷精心設計用語親切的卷首指導語,在題干的設計和試題材料的選擇上也要力圖消除考生對考試的緊張、敬畏心理,使考生考好、愛考以至好學。
3.改革試題來源
徹底改變以本為本“原裝、小包裝、大包裝”的命題觀和傳統(tǒng)做法,樹立“只認課標,不論教材”的命題觀和命題原則。試題源于課內,又不拘泥于教材。試題既不搬抄陳題、成題,也不盲目模仿高考題和外地中考題,或原創(chuàng)自編,或加工改編,具有鮮明的原創(chuàng)色彩和個性特色,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4.改革試題內容
(1)學習化。試題由過于關注知識與技能的考查向突出考試的教育功能轉變,在加強試題的思想性、指導性和教育性上下工夫,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重視指導學習方法,宣傳新課改理念,使考試活動成為一次重要的教育活動,使考試同時成為學生再學習的過程。
(2)開放化。以往的試題過于關注課本,側重標準化考試,已不適應當今教育和考試改革的要求。語文試題內容應由封閉走向開放,具有鮮明的開放特點。從試題材料的課外化到眾多試題答案的不確定性,從試題內容的生活化到主觀性試題、開放性試題的大量增加,從試題的整合性到遷移性,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科教學由教師向學生開放,由教材向生活開放,由課堂向社會開放,由認知向創(chuàng)造開放,開創(chuàng)更具開放性、更有生機的學科教學新面貌。
二、初中語文考試改革的效用性
1.初中語文教學要實現(xiàn)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
實現(xiàn)這一轉變是命題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真實體現(xiàn)語文學科特點的需要,是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必然選擇。語文如同體育、音樂,屬于技能型學科,而非知識型學科。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不是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知識,而是讓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技能。教師和學生都要對“語文是什么”、“學語文學什么”這些首要的問題有清醒的認識,要克服語文知識化、知識系統(tǒng)化的偏向,在教學中適度處理好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既傳授必要的語文知識,更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口語交際、閱讀、寫作與修改、綜合實踐等方面的語文能力。把握大綱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明確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和任務,改革教學內容,構建能力立意的語文體系,讓學生學習該學的、有用的語文,這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
2.大力改造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
課堂教學是以由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方式由教師灌輸向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轉變,這是語文教學唯一正確的道路,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素質的基本保證。要以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樹立正確的“教學觀”,為學而教,教學生學習,走出“以教代學”的誤區(qū),把時間還給學習,把學習還給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使學習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只能幫助而無法代替。語文素質從本質講是一種技能,而要形成技能只能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語文實踐中學會語文。改革已成傳統(tǒng)和習慣的課堂教學主體和方式,在理論層面大多數(shù)教師是認同和贊成的,但在實踐中卻會遇到不少暫時的困難。主要的出路是要對學生加強學習意識、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指導和培養(yǎng),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首任,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要務,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為重點,構建課堂教學的新面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正確認識和使用教材
對語文教材的認識和使用,歷來存在種種誤區(qū)。語文教材與其他知識性學科的教材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教材并非學習的目標和內容,而只是語文學習實踐的“例子”和達到學習目標的手段。能力立意的語文考試必然要求試題取材于課外,否則考試就失去了起碼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以講解完幾個單元的課文為任務,以認知教材為目標,這種“以本為本”的語文教學完全脫離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指導,不能正確貫徹教材的編寫意圖,與命題改革的要求存在較大的距離。命題改革后,一些教師和學生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材至上”走向“教材無用”論,其結果必然會是學生消極,教師茫然,教學無序,質量下降。對語文教材的正確認識和使用應該包含下面兩個方面。一方面,教材只是個“例子”和手段,而且絕不是語文學習唯一的“例子”和手段。語文學習不是簡單地學習教材,認知教材,而是使用教材來學語文,即所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通過教材來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學科素質和學會認知、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等綜合素質。另一方面,現(xiàn)行新教材較舊教材已有了很大的改善,是我國語文教材建設的最新成果之一,是目前初中師生從事語文教學比較好的依據(jù)和憑借。師生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并且應該取舍、補充甚至超越教材,但對大多數(shù)師生來說,以教材為基本教學材料,科學地使用好教材,是從事語文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途徑。
總之,初中語文考試改革應以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標,以順利推進新課改實驗為歸宿,這樣才能讓中考攜帶著一股富有改革和創(chuàng)新氣息的清新之風贏得廣大學生、教師的肯定和好評,才能使教師、學生和家長對考試是否會吃虧的疑慮冰消瓦解,才能讓最致力于新課程改革的學校和師生在考試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哈進文.新課程新實施新認識[J].青海教育,2005,(Z2).
[2]王紅果.我們是怎樣進行新課程改革的[J].內蒙古教育,2004,(03).
[3]王琴.不要讓新課程改革成為追“新”族[J].寧夏教育,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