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楊 逍
提到美國文化,人們多會想到美式快餐、流行音樂和好萊塢大片。不少人批評美國人沒文化,不像歐洲或亞洲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精美的建筑和古典的音樂。由于美國的特殊歷史情況和人口組成,美國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平民文化,一種強調尊重和包容的文化。
談到美國人和文化這個話題時,我腦海中有很多復雜的場景,比如:坐地鐵的人在默默地看書,走在前面的人為后面的人拉門,交通燈壞掉時開車人的禮讓,等公車時自覺排隊……到底什么是文化?有人說文化是音樂、建筑等藝術的總稱;有人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習慣和風俗的沉積;還有人說文化是知識、品格和道德的融合。臺灣作家龍應臺則說:“文化其實體現(xiàn)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彼J為,文化是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只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和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是否會攙扶盲人一把?我認為,應該分幾個層面來講美國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文化。
首先,美國教育非常重視閱讀,喜歡看書的人非常多。美國教育界人士認為,閱讀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夠。學校和家長也認同這個觀點。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學生的閱讀量都非常大,寫讀書報告更是家常便飯。最新的研究結果建議,父母要在嬰兒6個月的時候開始讀書給他們聽,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介紹適合其年齡段的圖書。大部分美國孩子每晚臨睡前的例行活動就是洗澡、刷牙、換睡衣和聽爸媽念書講故事。在學前班,老師開始比較正式地教孩子讀書。在美國教育部的網(wǎng)站上,可以看到各種給學生、教師、家長提供的與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相關的材料。由于美國的圖書館資源豐富,學生可以很方便地在學?;蚬D書館借到各式各樣有趣的書籍。公立圖書館的圖書及音像資料全部免費開放,剛出生的嬰兒就可以辦借書證了。由于資源豐富和各方面的鼓勵,很多美國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了愛看書的習慣,并一直保持下去。一個愛讀書的國家,文化素質能差到哪兒去呢?
從音樂和文學藝術這個層面來說,美國學校的音樂課比較正規(guī),從小學三年級左右開始讓學生選學一門樂器,學校有自己的樂團,經(jīng)常進行表演。在美國,幾乎家家都有鋼琴,家家都有人會彈琴,這并不算特長,而是一種普通的愛好和技能,就跟會唱歌一樣。美國各種藝術廳、博物館也多,通常對學生有免費參觀時段,學校老師經(jīng)常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還有文學課、歷史課和社會研究等課程,對文學、藝術、歷史等進行學習和討論。
從品格道德教育上來說,美國用的是課堂結合課外、“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法。在上世紀,美國曾一度偏重科學技術教育而忽略了品格教育,后來由于青少年問題增多,美國國內對公立教育體系的批判隨之增多,近些年美國各界對品格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大幅提高。學校通過閱讀、歷史等課程教孩子誠實、勤勞、忠誠、勇敢、守時、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課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比如老師尊重學生,不會用侮辱性的話批評學生;家長尊重子女的選擇和隱私,不會任意干預和窺探。美國父母和老師一般不會生硬地否定孩子的言行,而是采用建議的口吻,比如“你的想法很不錯,不過……是不是會更好一點?!睆男”贿@樣平等地尊重、對待,使美國孩子嬌慣的少,性格獨立的多。
從社會影響看,培養(yǎng)文化靠課堂上老師教或課后父母念叨是不夠的,整個社會潛移默化的作用同等重要。老師要為人師表,父母要做好榜樣,社會上的陌生人也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只有整個社會重視、提倡和體現(xiàn)努力、謙讓、樂于助人等,孩子才會學到這些美德,文化才得以傳承。
美國社會重視平等、自由、誠信、守時、個人拼搏和幫助他人,在這種氛圍中,美國孩子也受到熏陶。我們注意到,美國社會是多元化社會,兩極化嚴重,雖然社會整體文化素養(yǎng)比較高,但低素質的人也不少。因此,美國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教育方面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比如青少年為追求所謂的酷和獨立,說臟話、干蠢事、頂撞父母等,這都是美國教育界需要解決的難題,也是美國文化的威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