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祿 趙曉霞
[摘 要] 十七大以來,學術界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重大命題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性、大眾化的基本內(nèi)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大眾化的關系、大眾化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大眾化實現(xiàn)的路徑選擇等五個方面。理論研究在取得積極成果的同時,對該重大命題的深入研究還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
[關鍵詞] 當代中國 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綜述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重大命題。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和探討,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對學術界關于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綜述,為今后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理論借鑒。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性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提出,是基于相應的理論和社會基礎之上,有其客觀的必要性和現(xiàn)實可能性。
(一)學術界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其必要性進行論述
1.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要求。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普適性、最終目的、實踐性和群眾史觀等特點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走向大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國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最新成果,是當代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這必然也決定當代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向大眾化,實現(xiàn)大眾化。[1]
2.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我國社會發(fā)展面臨的新要求。中宣部理論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近年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面臨著六種新情況、新問題。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新要求。二是思想文化領域多元多變,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新要求。三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新要求。四是當前社會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新要求。[2]
3.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理論發(fā)展的體現(xiàn)。有學者認為,客觀需要包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健康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客觀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需要則體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tǒng)一。[3]
4.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有學者認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在中國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解決好的兩個重大問題。它們既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各有側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大眾化是中國化的目的。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大地上展現(xiàn)真理的光芒,就必須中國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發(fā)揮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就必須大眾化。[4]P149
(二)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現(xiàn)實可能性。
有學者認為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有著深厚的思想淵源,而且有著豐富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可以借鑒。同時認為,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強大的現(xiàn)實基礎可以依托。另外,長期以來在我國形成了一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隊伍,他們有著豐富的理論經(jīng)驗和嫻熟的工作方法,為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理論源泉和人才支持;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為理論普及推廣提供了技術條件,再加上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優(yōu)良的求知傳統(tǒng)。這些條件,都為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完全可能性。[5]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內(nèi)涵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概念
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概念的研究,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學者們是從三個方面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是側重于“當代中國”,二是側重于“大眾化”的主體,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是側重于“大眾化”。其中,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大眾化”進行了界定。
1.從理論的主體和功能角度對其總體價值取向作出的基本定位。學者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就是使這個理論體系由抽象理性轉變?yōu)樯鷦泳唧w,由深奧思辨轉變?yōu)橥ㄋ滓锥?由被少數(shù)人所理解和掌握轉變?yōu)楸粡V大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轉化為人民大眾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內(nèi)化為人民大眾自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6]
2.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對大眾化的理解。有學者認為,從時間上說,大眾化的“化”代表了一個時間漸進的過程。從空間上說,大眾化是指群體范圍的擴大,直至普通大眾。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指馬克思主義從當初只為少數(shù)思想家掌握的科學理論,發(fā)展成為億萬人民群眾掌握的思想理論體系的過程。[7]
3.從質和量的規(guī)定性角度對大眾化的正確理解與把握。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兼有質和量的規(guī)定性?!按蟊娀辟|的規(guī)定性,強調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大眾的實踐即用馬克思主義“化”大眾,同時用大眾的實踐經(jīng)驗以及被升華的新理論來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即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按蟊娀绷康囊?guī)定性,則強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數(shù)量的龐大,即普及與推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輻射范圍寬廣,超越政治、經(jīng)濟、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礙,跨越年齡、性別、職業(yè)、階層、地域等界限。[8]
4.從大眾化的實質角度對大眾化的研究。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就是要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實踐,把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最大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最大化和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的最大化。[9]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內(nèi)涵
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概念的理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民族化。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用民族的形式表達出來,實現(xiàn)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融會貫通的民族化理論形態(tài)。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深深植根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發(fā)展的實踐之中,與中華文化傳統(tǒng)和中華民族精神融會貫通,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具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都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文化因子。
2.通俗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自然、社會及人類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總結,是借助概念、判斷和推理演繹而成的理論。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就是要區(qū)別研究的專業(yè)化和學習、實踐的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學理中解放出來,就是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nèi)容以大眾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生動活潑的大眾語言,使之適合人民大眾的口味,是深入淺出,喜聞樂見形式體現(xiàn)。
3.具體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一般規(guī)律的抽象概括,其抽象性顯而易見。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具體化,就必須要求馬克思主義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回歸到廣大的人民群眾之中,回歸到具體的生活之中,這必然要與群眾的“小事情”,要與實際的生活相聯(lián)系。
4.普及化。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和對象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是由少數(shù)人到多數(shù)人,為大多數(shù)人所理解、掌握和應用。沒有普及就缺少堅實的民眾基礎和主體力量,大眾化就無從談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會脫離群眾。
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民族特色、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等。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
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也是學者們討論和研究的熱點之一。
1.從單個的聯(lián)系方面看,學術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同時就是一個大眾化的過程。兩者是相伴而行,缺一不可的。[10]另一種觀點認為,成功地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不等于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理論上講,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從實踐上講,二者有脫節(jié)現(xiàn)象。[11]
2.從聯(lián)系與區(qū)別的雙向看,兩者是統(tǒng)一的。有學者在充分肯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大眾化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各自的側重點: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解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建設問題。二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解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宣傳普及問題,側重于理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所掌握,更加強調馬克思主義的運用。[12]
3.從整體與部分看,兩者關系存在分歧。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總體性概念,它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nèi)容。[13]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在中國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解決好的兩個重大問題,它們既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各有側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14]P149
四、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
總結歷史經(jīng)驗,對于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學者們從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不同人物回顧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探索推動當代中國馬克國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規(guī)律。
有學者回顧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認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五條成功經(jīng)驗:一是傳播中抓住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根本環(huán)節(jié);二是傳播內(nèi)容切合特定時期的文化環(huán)境;三是傳播者具備卓越的理論素養(yǎng);四是采用深入淺出、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成功經(jīng)驗;五是國家機器對傳播效果的正反作用。[15]
另有學者認真總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認為,一是理論內(nèi)涵必須針對和符合中國發(fā)展的實際;二是理論取向必須代表和體現(xiàn)人民群眾的利益;三是理論表現(xiàn)形式須具有中國文化的風格和特點;四是宣傳重點要貼近群眾關心的問題并切合人民的覺悟程度;五是宣傳方式要為群眾所容易理解和接受。[16]
新時期如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學者認為,六個方面基本經(jīng)驗應積極借鑒:一是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規(guī)律以指導大眾化的實踐要求;二是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普及以教育大眾。三是堅定不移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眾;四是積極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以吸引大眾;五是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實踐以造福大眾;六是樹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先進典型以引領人民前進。[17]
五、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
如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是學術界關注、研究的熱點,也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所在。學者見仁見智,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觀點有:
1.從信息化的角度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策略。有學者認為,信息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要有新策略。為此,提出了六項策略,一是始終堅持并加強黨在國家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領導,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政治保證;二是建立健全國家信息化政策,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制定國家戰(zhàn)略,建立覆蓋全國的理論普及的互聯(lián)網(wǎng)和通訊網(wǎng)絡;四是建立強大的信息化技術隊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人才保證;五是搭建國際化平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向世界范圍發(fā)展;六是改革管理體制,建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科學管理機制。[18]
2.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角度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有學者認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國主義大眾化的關鍵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問題。因此,提出了五點推進的要求:一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二是深入淺出,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三是生動感人的語言;四是重點突出,簡明扼要;五是依事論理,寓教于樂,寓教于情。[19]
3.從人民群眾主體角度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有學者認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是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思想選擇,而不是強加于他們,取消他們進行思想選擇的權利。二是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影響力,就是“通過學理化實現(xiàn)大眾”。三是通過民間化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20]
4.從大眾文化角度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策略。有學者認為,在大眾文化背景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策略:一是內(nèi)容的具體化。二是語言文字的通俗化。三是理論表達方式的視覺化、形象化、藝術化。四是理論宣傳普及與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相結合。[21]
5.從系統(tǒng)化推進的角度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中宣部理論局認為,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議有:一是高度重視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把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二是努力發(fā)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回答重大問題方面的作用;三是大力提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力,建立全方位、立體式的理論宣傳普及體系;四是不斷增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五是建立健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體制機制;六是建設一支宏大的專兼職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普及工作隊伍。[22]
六、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不足之處
總體來說,學術界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研究和探討,涉及到了許多深層次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加深了我們對這一重大命題的認識和理解。除因這一重大概念提出的時間不長,缺乏系統(tǒng)研究之外,主要還存在著以下不足。
1.當代中國馬克思大眾化概念研究。學術界普遍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再只少數(shù)人的理論,而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論。但是,對于大眾化的定義,產(chǎn)生一個問題,少數(shù)人屬不屬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大眾化包不包括精英化或學院化?這涉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學院化兩個范圍研究。對此,各自宣傳對象研究是哪些?怎么研究?研究的有效載體和方法研究是什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等等。因此,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概念及相應理論仍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2.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經(jīng)驗研究。目前,學術們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經(jīng)驗研究,主要從回顧歷史的角度進行理論總結。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理論研究,形式較為單一,如缺乏足夠的實證研究等。對此,如何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走向社會實踐?怎么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如何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等等,需要進一步地深入探索、研究。
3.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及意義。目前,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很少。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歷程和其經(jīng)驗總結,不僅僅是屬于中國,而且還是屬于世界。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無產(chǎn)階級運動有什么樣的影響和意義呢?中國馬克國主義大眾化和國外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之間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等等,還有待新的研究和發(fā)展。
4.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檢驗標準。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否大眾化,是否被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接受、理解和掌握,它的檢驗標準是什么?這些問題,學者們涉及到的很少,所以應該加強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檢驗標準的研究?!?/p>
參考文獻:
[7][11]楊鮮蘭: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9-24.
[2][22]中宣部理論局: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考和建議[J],黨建,2009(1):10-12.
[3][5][8]左偉清,劉尚明: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1):27-32.
[4][14]本書編寫組編著: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7.
[6]王桂泉,張鐵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研究[J],理論探索,2008(5):37-40.
[9]何懷遠:關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幾個問題[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3):15-18.
[10]王曉云,時永松: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條件[J],江漢論壇,2008(4):54-57.
[12]羅澤榮,龍佳解: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大眾化[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3):23-26.
[13]雍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大眾化關系論析[J],河北學刊,2008(3):20-22.
[15]范丹卉:從五四新文化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9(1):125-131.
[16]羅會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J],理論導刊,2009(3):13-14.
[17]程建軍:論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8(3):183-186.
[18]唐莉:信息化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策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2):16-20.
[19]劉書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務[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6-28.
[20]劉建軍: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若干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08(7):25-30.
[21]唐莉:大眾文化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策略[J],理論視野,2009(2):19-21.
責任編輯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