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娟
摘要:研究者向來比較注重對中國近代公共輿論空間的結構要素進行分析和歸納,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中國近代公共輿論空間的結構要素表現(xiàn)為報刊、學會和學堂。這種歸納方式自然有其合理之處,但它更側重于從實體性空間形態(tài)入手,對公共輿論空間進行靜態(tài)描述,從而忽略了公共輿論空間的虛擬性和動態(tài)性。本文從公共輿論空間的實體性和虛擬性特征入手,把其結構要素歸納為:公共議題、輿論主體、對話場所和信息傳播體系,并以戊戌維新時期為倒對結構要素相互關系進行研究。
關鍵詞:公共輿論空間結構要素虛擬性和動態(tài)性特征
在近代特殊的歷史語境下形成的公共輿論空間,是一個具有多維度、多層次的結構體系,其結構要素表現(xiàn)為公共議題,傳播者與受眾,對話場所,以及信息傳播體系。
公共議題
近代,由于大眾傳媒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報刊的形式,因而報刊理所當然地成為凝聚公共議題的最初場域,凝聚公共議題也是大眾傳媒進行輿論引導的重要手段?!霸谠S多場合,報刊在告訴人們應該‘怎樣想時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訴讀者‘想什么方面卻是驚人地成功?!薄kS著民族危機的加深,救亡圖存成為時代的課題,充當輿論“急先鋒”的維新派報刊,圍繞這一時代課題凝聚了六個方面的公共議題:
揭示亡國滅種的危機。中國近代是一個多災多難、飽受西方列強欺凌的時代。甲午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部分國家主權喪失。近代報刊深刻揭示出亡國滅種的危機,大量轉載外報叫囂瓜分中國的輿論,引起國人的警覺。
反思洋務運動。開展了半個世紀以來的洋務運動,給國人帶來了充足的信心和無限希望,但在甲午戰(zhàn)爭中卻遭遇如此慘敗,這給國人的打擊和震驚遠遠超過戰(zhàn)爭本身。人們在遭受沉痛打擊之余開始反思戰(zhàn)敗的原因,反思洋務運動的得失。
抨擊時弊。公共議題首先抨擊的時弊就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專制政權,封建專制體制壓制個性;封建社會的綱常禮教禁錮人心;發(fā)展到晚清的科舉制度,其弊端已非常明顯,成為牢籠天下的工具。這些社會弊端成為公共議題抨擊的主要對象。
關注重大事件。維新派報刊對戊戌維新時期國際國內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報道,刊登新聞,發(fā)表評論,給予足夠的關注。因此,關注重大事件成為近代公共輿論空間的議題之一。
探索救亡之法。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隨著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而灰飛煙滅,國人在遭受巨大的打擊后開始探索新的救亡之法,在救亡之法的探索過程中,近代知識分子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公共輿論空間將這些意見凝聚成公共議題。
思想的辯論和交鋒。近代公共輿論空間中公共議題所具有的鮮明特色就是各種思想的沖突與交流。維新派與洋務派的辯論圍繞“變法的根本是什么”展開,由此延伸了“西學中源”與“中西會通”的辯論。維新派內部也充盈著激烈的思想交鋒,進化論與三世說的辯論,激進還是漸進變革方式的爭論,使公共輿論空間內思想的辯論蔚然成風。
傳播者和受眾
傳播者和受眾是公共輿論空間結構中最活躍的要素,傳播者主要是指生產公共話題的報刊主筆,如梁啟超、嚴復、汪康年、譚嗣同等,他們通常被稱為知識分子精英。與傳播者直接對應的就是受眾,根據信息的來源渠道,受眾又可分為直接受眾和間接受眾,“有效的傳播媒介往往是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結合,即既有通過閱讀獲得訊息,也有通過人際的交談、通信等方式間接獲得媒介的傳播內容”。
近代報刊的受眾主要由各級官員、士紳、新式知識分子、在校學生和商人構成。張之洞在飭令全省官銷《時務報》札中,明令全省縣級以上的文武衙門均購閱《時務報》:“所有湖北全省文武大小各衙門,文職至各州縣各學止,武職至實缺都司止,每衙門俱行按期寄送一本,各局各書院各學堂,分別多寡分送,計二百八十八分?!绷簡⒊凇缎旅裾f》中指出:“今日談救國者,宜莫如養(yǎng)成國民能力之為急矣。雖然,國民者其說養(yǎng)之客體也,而必更有其能養(yǎng)之主體,主體何在?不在強有力之當道,不在大多數之小民,而在既有思想之中等社會?!奔扔兴枷胫械壬鐣爸傅氖切率街R分子,即公共輿論的主體構成。近代報刊把讀者對象主要定位于官紳和知識分子,雖然也試圖影響普通大眾,但不是很成功?!秶剤蟆穭?chuàng)刊的初衷是創(chuàng)辦日報和旬報阿種,日報的讀者對象是“商賈百執(zhí)事之人”,旬報的讀者對象是“士大夫讀書之人”。但在《國聞報》的受眾構成中,普通大眾所占的比重還是相當有限的。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維新派報刊在受眾之間引起的反響也是多元復雜的,這一復雜性體現(xiàn)了受眾的觀點、價值取向以及審視視角之間的差異。
近代知識分子借助公共輿論空間培育民眾的主體意識和批判意識,引導民眾理性參與。封建社會君主家天下的傳統(tǒng),以及長期以來的愚民政策導致底層民眾缺乏主體意識。在近代,民眾所缺乏的主體意識主要表現(xiàn)為,獨立的人格意識,自由平等的權利意識和民族救亡的責任意識,近代知識分子對民眾主體意識的培育主要依照這三個維度展開。另外,對民眾批判意識的培育。傳統(tǒng)社會民眾不僅缺乏主體意識,同時也缺乏批判意識,因此批判意識的培育成為傳播者與受眾之間重要的關系形式之一。
對話場所
對話場所即發(fā)表公共意見的場所,報刊在生產公共輿論的同時,也是公共輿論表達場所之一。在維新運動時期,除了報刊這一重要的公共輿論表達場所之外,眾多的學會、學校和社團無疑也是公共輿論表達的場所,它們與報刊共同構成公共輿論空間中的對話場所。梁啟超在《變法通議》和《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中,詳細討論了學校、學會和報紙的重要性。譚嗣同也明確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認為覺醒士民之道有三:一是創(chuàng)學堂,改書院,二是學會,三是報紙。
報刊作為對話場所為公眾溝通意見搭建平臺。戊戌維新時期兩大最有影響力的報刊《時務報》與《國聞報》南北遙相呼應,兩報之間除了報刊業(yè)務和人事關系的聯(lián)絡外,還頻繁地相互轉載信息、援引觀點。新聞報道、新聞評論和編者按等作為傳播信息和表達意見的先導,向大眾傳達信息的同時,引導他們進行理性分析。閱讀公眾對于先導內容的響應方式表現(xiàn)為,讀者來稿和閱讀公眾人數的急劇增加。維新派設立的“時務會課”和“閱報所”,是搭建公眾討論平臺的具體形式,拓展了公共輿論空間。
由于特殊的歷史使命,中國近代的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人才的場所,同時也是表達公共輿論的空間,學會、學校、社團的作用在于延伸了報刊的公共討論,是中國近代傳播公共輿論的社會網絡。《時務報》的創(chuàng)辦,使一些“新學士子……群相呼應,起而組織學會,討論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币虼?,學會、學堂和社團“直接地擴展著公共輿論空間,承擔起哈貝馬斯關注的‘沙龍、咖啡館、俱樂部等‘對話場所的角色”。
信息傳播體系
維新派報刊著力從六個方面建立力全覆蓋全國性的信息傳播網絡。首先是時務文體,梁啟超擺脫桐城派文體的束縛,開創(chuàng)了影響深遠的時務文體。由于時務文體所特有的平易暢達的行文使得信息能夠迅速傳播,第二是報刊的版式設計,維新派報刊通常采用政論板塊與新聞板塊互補的方式。這樣的版式設計能夠吸引不同的閱讀群體,擴大輿論的影響力。第三是傳播視角的調整,傳播視角直接影響到受眾的范圍。維新派報刊所采用的精英視角與平民視角的結合,希望最大限度地影響到大眾。第四是報刊、學會、學堂“三位一體”的傳輸模式。第五是廣設派報處,廣泛設立的派報處很快建立起覆蓋全國性的社會傳輸網絡。第六是獲得維新官員對報刊發(fā)行的支持也是建立信息傳播體系的重要渠道。
近代報刊圍繞救亡圖存的時代課題凝聚了變法自強的公共議題,公共議題為公眾的輿論提供了聚集的焦點;輿論主體是公共輿論空間中最活躍的因素,在戊戌維新時期,輿論主體主要是那些生產公共話題的報刊主筆如梁啟超、嚴復、汪康年、譚嗣同等和向報刊投稿的官紳、新式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對話場所即發(fā)表和交流意見的場所,在近代,學會、學校、社團和報刊共同構成公共輿論空間中的對話場所;平易暢達的“時務文體”,報刊、學會、學堂“三位一體”的傳輸模式,再加上廣設派報處,從而建立了覆蓋全國性的社會傳輸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