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慶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長沙時務學堂研究綜述
張 慶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創(chuàng)辦于1897年10月的時務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高等學校,它推動了湖南教育由傳統(tǒng)向近代的轉(zhuǎn)型,在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歷程中意義非凡。雖然時務學堂在歷史上僅存在不到一年時間,但其對后世的影響卻不可小覷。梳理和歸納學界對時務學堂的研究,旨在重溫那一段激動人心的歷史,同時亦希望能對當下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時務學堂;近代教育;研究綜述
關(guān)于時務學堂的研究,學界已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鄭大華主編的《湖南時務學堂研究》是該領(lǐng)域目前可見的唯一專著,該書將時務學堂的研究置于湖湘文化和維新運動的大背景下,著重關(guān)注學界尚未厘定的相關(guān)問題,梳理學堂的教育措施,探討學堂對近代中國的影響[1]。學術(shù)爭鳴是推動學術(shù)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李長林《論<湖南時務學堂研究>的成就與不足》,充分肯定了該書的學術(shù)價值,同時也指出其在相關(guān)史料和史實上的疏漏[2]。本文對于時務學堂研究成果的梳理,得益于前人已有的相關(guān)論述,亦增添了一些新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些自己對該研究的認識。
從1896年冬湘籍官紳開始謀劃擬辦學堂,1897年10月時務學堂成立,再到1898年戊戌政變,維新運動失敗,時務學堂改名求實書院。這段時期內(nèi)與時務學堂相關(guān)的人事狀況,或因史料挖掘與解讀不夠,或因研究者先入為主的成見,使得一些基本史實無法呈現(xiàn)原有的面貌,論及時往往語焉不詳,甚至造成以訛傳訛之現(xiàn)象。首先,關(guān)于時務學堂的創(chuàng)辦者,學界較為流行的說法是譚嗣同,從常用的歷史類工具書到歷史史料叢編,乃至普及教育的高中課本,均有堅持此說者。最早對此觀點提出異議者,乃是遲云飛撰寫的《湖南時務學堂考實》,該文通過對1897年7月熊希齡寫的《為時務學堂事上陳寶箴書》、王先謙致熊希齡的書信等對時務學堂創(chuàng)辦之初情況記載的資料的比對研究,明確指出最先提出創(chuàng)辦時務學堂的為蔣德均,而籌辦負責人則是熊希齡。并且進一步指出學堂籌辦時期譚嗣同還在南京做候補官,直到1898年2月才回到長沙開始參加學堂的工作[3]。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考訂了“誰是時務學堂創(chuàng)辦者”這一問題,在時務學堂的研究中極具歷史價值。其次,是關(guān)于梁啟超出任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的首薦人的考證。根據(jù)熊希齡事后之記載,學界通行的觀點認為是黃遵憲。賈小葉的《梁啟超出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首薦人考》重返當時的歷史場景,借助多個當事人的敘述,而非熊氏事后追憶的一家之言,在縝密比勘分析之后,發(fā)現(xiàn)最早提議聘請梁啟超為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者是蔣德均。作者指出蔣德均在光緒二十三年六月十三日赴京為學堂遴選教習,當時時務學堂并不打算聘請中文總教習,此行主要是想聘一位西文教習。而在蔣德均將考察結(jié)果反饋給在湘的熊希齡等人時,他突發(fā)奇想倡議聘請梁啟超。當蔣的薦梁之信發(fā)出后,黃遵憲還在赴任湖南鹽法道的途中,后來其致汪康年的信中也進一步證實,在他入湘之前,長沙官紳就已經(jīng)在討論聘請梁啟超一事。此外,賈氏分析了熊希齡記敘中之所以沒有提及蔣德均,是希望通過陳寶箴、黃遵憲等握有大權(quán)的官僚來迫使汪康年放人,乃是刻意為之[4]。透過這一細節(jié)性的人事考證,作者認為在時務學堂的研究中,應該重視湖南地方士紳的地位與作用,該視角頗值得后人借鑒。最后是關(guān)于時務學堂學生問題的考證。時務學堂自創(chuàng)辦以后,共進行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招生考試,至于具體招收了多少名學生,學界雖有多種說法,但均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jù)。李玉的《湖南時務學堂學生人數(shù)考》通過對《湘報》的逐一梳理后明確指出,湖南時務學堂先后進行過五次招生考試,合計初選各類學生264人次,正式錄取中文內(nèi)課生81人,中文外課生24人,其他各類學生(包括備取內(nèi)課生、留習中文者、調(diào)送北洋學堂者)共計21人。其中,兼習西文者(西文留課生)67人[5]。這樣一來,時務學堂的人數(shù)問題得以解決,對日后的研究不無裨益。此外,是對個別學生進行單獨考證。周秋光的《蔣翊武非時務學堂學生考》指出被孫中山譽為“開國元勛”的蔣翊武并非時務學堂學生,《記蔣翊武之死》一文的回憶資料存在錯誤,并且為后世沿用。事實上,當蔣欲投考時務學堂之時,學堂已遭封閉,他后來考入常德西路師范學堂就讀[6]。鄧江祁《石陶鈞時務學堂學生考》指出石陶鈞關(guān)于其在時務學堂經(jīng)歷的回憶有許多舛誤,他并非通過參加入學考試進入學堂,而是通過葉德輝的推薦,屬于跟班學習或寄讀的性質(zhì)[7]。歷史研究的目的之一便是求真,以上對時務學堂相關(guān)史實的考訂,不僅糾正了以往研究的誤區(qū),推動了對學堂的深入研究,亦體現(xiàn)了前輩治學的嚴謹態(tài)度。
時務學堂的創(chuàng)建,促進了湖南教育由傳統(tǒng)向近代的轉(zhuǎn)型,被時人譽為“國中學校之嚆矢”,其在近代中國早期教育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丁平一《湖南時務學堂的教育改革》從學堂的教育目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形式三方面,探討了其與傳統(tǒng)教育的不同之處,指出時務學堂一改往日以“入仕”為目的的教育宗旨,強調(diào)教育在培育人才、抵御外侮和救國強國中的作用;教學內(nèi)容上中西并舉,以政學為教育重點,在一定程度上揭開了湖南學校登上政治舞臺的序幕;教學形式上則建立了札記冊制度、問難和講學制度、嚴格學生考試以及鼓勵學生參加學會。丁氏認為時務學堂的教育改革實際上是戊戌變法期間一次卓有成效的教改實踐,既對舊有的教育模式進行了強有力的沖擊,也為舊式學校向新式學校過渡作出了典范[8]。孫延青《維新運動時期的湖南“救亡”教育——以瀏陽算學館和時務學堂為例》將時務學堂的發(fā)展演變置于甲午戰(zhàn)敗后湖南掀起的“救亡”教育思潮背景中考察,指出在“救亡”目標的號召下,由官方倡導、開明士紳從中配合、維新志士著力實踐的新式救亡教育如火如荼展開,時務學堂便是其中的代表。而隨著講學內(nèi)容的深入,新舊兩派之間開始產(chǎn)生矛盾,新派的教育活動帶有濃烈的為政治服務的色彩,舊派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并不贊成以資產(chǎn)階級的民權(quán)學說來代替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綱常,兩者之間不能求同存異,最終導致湖南的“救亡”教育在維新變法后期走向停滯[9]。彭平一《清末教育改革與湖南高等教育的興起》認為時務學堂既具有近代學校教育的特質(zhì),又繼承并發(fā)揚了傳統(tǒng)學院教育的若干特點,同時,還對近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有積極作用。作者指出,教學內(nèi)容上時務學堂“中西并重”的原則與傳統(tǒng)書院的儒家經(jīng)義不可同日而語,教學方法上的“上堂講授”、“師生相互坐論”和“作札記”吸收了傳統(tǒng)書院的精華,而時務學堂對近代高等教育提供的重要借鑒便是其倡導的專業(yè)教學和分班教學的方法[10]。李明華《時務學堂的創(chuàng)辦及其對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轉(zhuǎn)型的影響研究》通過比較分析時務學堂與湘水校經(jīng)堂、瀏陽算學館及岳麓書院,指出時務學堂講求時務的維新性辦學目的與教育宗旨、聯(lián)系實際的啟發(fā)性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中西并重的實用性課程設置與教學內(nèi)容,是其獨有的近代學校之特質(zhì)[11]??傊?,在探討時務學堂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時,學界一致認為,時務學堂在當時著實引領(lǐng)風潮,首開變革傳統(tǒng)教育的風氣,在傳統(tǒng)書院教育向近代學校教育轉(zhuǎn)變過程中,提供了一系列的新式教育舉措,有助于推動各地學堂的興起。同時,時務學堂還培養(yǎng)了一大批愛國有為的青年,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對其后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
作為在維新運動背景下誕生的新式學堂,時務學堂從籌劃、成立、運行到關(guān)閉,臺前幕后均有一批在當時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人物,這是時務學堂得以載入史冊、為人稱贊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及時務學堂,首先映入腦海的便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梁啟超,他于1897年10月至1898年3月?lián)螘r務學堂中文總教習。朱蔭貴《梁啟超與時務學堂》一文,分析了梁啟超出任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的原因,其一是梁希望以陳寶箴為首的地方維新派陣地湖南能夠成為復興中國的基地,為維新變法做好準備;其二是其思想中一以貫之的“開民智”的理念,使其領(lǐng)悟興學校、開民智、育人才是最重要而緊迫的大事,因此,他希望以時務學堂為陣地,親自為維新變法培養(yǎng)骨干人才。隨后作者逐一探討了梁啟超在時務學堂的教學安排、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指出這些措施均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資產(chǎn)階級維新變法人才的需求。作者認為,梁啟超在時務學堂任中文總教習期間的活動,是維新派此時整個救國運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梁以時務學堂為陣地,通過某些中國古代典籍鼓吹變法,以西方的進化論和資產(chǎn)階級的某些政治學說為武器,大倡民權(quán)平等,對反動腐朽的清朝統(tǒng)治者表示了極大的憤恨和不滿,大膽地進行了一些反滿和種族革命的宣傳。對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羅網(wǎng)進行了第一次猛烈的沖擊,動搖了歷來當作封建政治支柱的儒家經(jīng)典的地位,使資產(chǎn)階級民權(quán)民主的思想開始廣泛傳播,推動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發(fā)展,把時務學堂辦成了全國最富于生氣的一所學校,推動了湖南全省的維新變法活動,是有很大功勞的。這段時期的活動顯示了梁啟超是一個杰出的愛國者、資產(chǎn)階級教育家、政治活動家和宣傳家[12]。袁詠紅《梁啟超與東京大同高等學?!吩谇叭搜芯康幕A上,補充相關(guān)的日文檔案和文書,梳理了梁啟超戊戌政變后在日本成立東京大同高等學校的始末。袁氏認為東京大同高等學校的辦學宗旨一如湖南時務學堂,只是教學內(nèi)容更側(cè)重西方“政學”,其目的是把近代民主思想灌輸給有志青年,引導他們繼續(xù)推進改革事業(yè)。而且該校的學生主體亦由原時務學堂學生構(gòu)成。因此,可以說東京高等大同學校是設在東瀛的“時務學堂”。湖南時務學堂曾是推動湖南革新運動的思想中心,東京高等大同學校則是梁啟超繼續(xù)推動國內(nèi)維新改革的海外據(jù)點[13]。時務學堂深遠之影響由此可見一斑。馬勇《梁啟超與湖南時務學堂再研究》一文則采取了一種辯證的觀點,肯定梁啟超主持下的時務學堂,不僅培養(yǎng)了一批對西方近代以來新思想、新學說有相當體會的知識人,為后來的政治運動輸送了人才,而且在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下打開了一個新窗口,刺激了開明士紳改革舊式學院,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fā)展。然而,作者也指出,梁氏因為求變救亡心切,改變了創(chuàng)辦之初的宗旨,一度將時務學堂作為宣傳個人政治主張的陣地,引發(fā)了維新派內(nèi)部的沖突,使得時務學堂成為維新變法時期新舊政治斗爭中的焦點,這是后人在評價梁啟超與時務學堂之關(guān)系時所不容忽視的[14]。
除了關(guān)注梁啟超在時務學堂的活動和影響外,學界亦開始挖掘其他與學堂歷史相關(guān)的人物。吳曉東的碩士論文《李維格——一位鮮為人知的近代科技教育先驅(qū)》中專辟一章論述時務學堂的西文總教習李維格。該文指出,作為能與梁啟超并列,并且讓湖南士紳垂青的西文總教習,李維格不僅有學問上的造詣,還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能與當時的開明人士共同探討維新大計。此外,作者還指出,以往對時務學堂教學的研究多關(guān)注中文教育的影響,殊不知學堂的西學亦大放光彩。在李維格的管理下,學堂一方面重視自然科學教學,主張學以致用,帶領(lǐng)學生實地觀察,是中國近代科學教育教學的一種積極探索;另一方面,通過對西方社會科學和國際形勢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促進了學生的思想啟蒙。更重要的是,作者認為,李維格不同于梁啟超等康門弟子在教學中表現(xiàn)出激進的維新思想,而是主張借學習研究西方的自然科學和民主思想,達到近代思想的啟蒙,對維新激進的政治活動持相對保留的態(tài)度;這與他們對變法的狂熱和激進相比,形成了一定的反差[15]。賈小葉《陳寶箴與戊戌年湖南時務學堂人事變動》重新探討了光緒二十四年湖南巡撫陳寶箴更換時務學堂提調(diào)熊希齡,并同意梁啟超等中文教習辭職這一行為的內(nèi)在意涵,指出陳并非完全受守舊派的壓力而被迫采取行動,而是對時務學堂激進教學的有意為之。作者通過梳理陳寶箴對時務學堂的連續(xù)性態(tài)度及其相關(guān)舉動,指出陳寶箴的身份、閱歷決定其主導的變法,只能是漸進的、穩(wěn)健的,在“神州舊法”之上慢慢引進、嫁接“西法”。這與康、梁之大張旗鼓引進“西法”的作法截然不同,此種思想上之差異必然導致其對激進采取打壓措施[16]。該文主張從長時段的視角整體研究歷史人事的方法值得后學借鑒。張寬信《時務學堂精神及其對張伯良的影響》探討了時務學堂教育對其學生張伯良的重要影響,指出學堂自立、自強、愛國、維新的精神使其形成了一種經(jīng)世致用的熱望,加入到維新變法的行列。與反動勢力作斗爭的精神最初體現(xiàn)在反對賓鳳陽事件中,以張伯良為首的時務學堂學生向陳寶箴呈遞《稟詞》,明確將王先謙等人送上被告席,體現(xiàn)了強烈的反抗意識。作者認為《稟詞》是時務學堂與反對勢力的最后一搏,也是湖南維新派與反對勢力的最后一次較量[17]。實際上,時務學堂聚集了清末走在時代前列的一大批有識
通過對學界關(guān)于時務學堂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既有研究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一、重視歷史細節(jié)的考證,不受權(quán)威觀點的左右,而是強調(diào)論從史出,任何研究結(jié)果必須有理有據(jù)。在這樣一種治學理念引導下,很多被認為是定論的觀點受到質(zhì)疑,甚至被推翻,這得益于不斷發(fā)掘的史料和不囿于成見的治史觀念。同時,一些不甚為人注意的小問題亦得到重視,如關(guān)于時務學堂學生的考訂。實際上,歷史研究重在求其近真,問題似無所謂大小,只是我們后人給歷史貼上了標簽而已,任何一個有創(chuàng)見的研究成果都應賦予認可。二、作為湖南維新運動時期地方社會在教育方面的創(chuàng)新,時務學堂在近代教育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頗受學界的青睞,成為研究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研究方向上,主要是通過分析其教育改革的措施,來觀照其與傳統(tǒng)教育之不同,以及對近代教育產(chǎn)生的影響。三、人物研究上重視對梁啟超、陳寶箴等與學堂關(guān)系密切的社會上層精英分子的探討,并且能夠站在一個公允的角度對人物進行評價,也注重從長時段的視野中,研究人物的連貫性行為,揭開歷史之全貌??傮w上看,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時務學堂歷史的概貌,亦豐富了后人對時務學堂的認知。
但是,就時務學堂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言,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似乎還不足以完全彰顯其價值,時務學堂的研究還大有可為之處。通過對現(xiàn)有成果的梳理,關(guān)于進一步研究,筆者有幾點思考:一、研究視角應多元化。眾所周知,社會乃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時務學堂的存在對當時湖南地方社會的變遷有何影響?對其他省份的維新運動有何借鑒之處?諸如此類的問題均有待新的成果。由此看來,時務學堂的研究不應該局限在其本身,應將眼光放大放遠。此外,在人物研究上明顯呈現(xiàn)出不均衡,缺乏對當時湖南本土士紳的研究,如熊希齡、蔣德均等人,并且對學堂學生的關(guān)照亦不夠。二、研究史料應多樣化?,F(xiàn)有研究成果應用的史料似乎略顯單一,基本上還是以傳統(tǒng)的史料為主,諸如報刊、日記之類的新見史料的挖掘還不夠。史料是歷史研究的本源,開發(fā)時務學堂的新資料,是促進這項研究延續(xù)的法寶。
恰逢時務學堂成立120周年之際,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前人已有的成果能為后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重要借鑒。任重而道遠,在新的形勢下,在史學界的共同努力下,期待時務學堂能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1]鄭大華.湖南時務學堂研究[M].北京: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
[2]李長林.論《湖南時務學堂研究》的成就與不足[J].長沙大學學報,2017,(1).
[3]遲云飛.湖南時務學堂考實[J].歷史研究,1988,(6).
[4]賈小葉.梁啟超出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首薦人考[J].歷史檔案,2013,(2).
[5]李玉.湖南時務學堂學生人數(shù)考[J].近代史研究,2000,(2).
[6]周秋光.蔣翊武非時務學堂學生考[J].史學月刊,1987,(2).
[7]鄧江祁.石陶鈞時務學堂學生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8]丁平一.湖南時務學堂的教育改革[J].湖南社會科學,1990,(1).
[9]孫延青.維新運動時期的湖南“救亡”教育——以瀏陽算學館和時務學堂為例[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10]彭平一.清末教育改革與湖南高等教育的興起[J].云夢學刊,2001,(3).
[11]李明華.時務學堂的創(chuàng)辦及其對湖南高等教育近代轉(zhuǎn)型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2]朱蔭貴.梁啟超與時務學堂[J].近代史研究,1984,(3).
[13]袁詠紅.梁啟超與東京大同高等學校[J].廣東社會科學,2007,(5).
[14]馬勇.梁啟超與湖南時務學堂再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0,(5) .
[15]吳曉東.李維格——一位鮮為人知的近代科技教育先驅(qū)[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6]賈小葉.陳寶箴與戊戌年湖南時務學堂人事變動[J].人文雜志,2011,(6).
[17]張寬信.時務學堂精神及其對張伯良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2).
(責任編校:余中華,薛其林)
A Summary of the Study on Changsha Shiwu Academy
ZHANG Qing
(School of Histor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Shiwu Academy which was set up in October 1897 is the first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It makes Hunan’s education shift from traditional into modern. Though Shiwu Academy just lasts a year,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odern history.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study on Changsha Shiwu Academy. It aims to review the special history again and also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s on future research.
Shiwu Academy; 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view
2017-01-15
張慶(1992— ),女,湖南益陽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K256.5
A
1008-4681(2017)03-0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