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波
一
九年義務教育九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課本中有兩幅插圖存在問題,值得商榷。這兩幅插圖分別是第10課《白楊禮贊》第4頁插圖和第5課《孔乙己》第32頁插圖。
《白楊禮贊》一文中對于白楊的外在形態(tài)的描寫中有以下文字:“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注意畫線的詞語,也就是說白楊樹的主干上從地表到上面的丫枝之間絕不會有枝條的,這是課文中反復強調的。可我們看到課本的插圖上明顯存在錯誤:畫面上居中的兩棵白楊樹,其中左面的一棵在主干中間卻斜生了三條丫枝,這明顯與課文中“絕無旁枝”、“不旁逸斜出”相抵觸。再看文章的第2、3兩段,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黃土高原是平坦的(坦蕩如砥)、是遼闊的(無邊無垠),可以看到的景觀除了白楊恐怕只剩下黃土、麥田了。(或許筆者的觀點太狹隘,可還是尊重原文為好)那么插圖中那些“屈曲盤旋”、“婆娑”的樹木和叢林豈不是“畫蛇添足”?更何況那些地勢又是極不平坦的!
本篇課文的插圖錯誤較為明顯,以致學生閱讀中多有疑問,必須刪掉、重繪或更換。
《孔乙己》一文插圖中同樣也有類似錯誤。首先看插圖中左下方短衣幫喝酒的姿態(tài):坐一條橫凳,左手臂放在一張矮桌上。很明顯這一細節(jié)與小說開首第一段交代的文字相矛盾。且看文中介紹:“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靠柜外站著,熱熱地喝了休息?!边@一“坐”一“站”實在難以讓人理解,不用說有沒有矮桌子,更何況文中也同時提到,能“坐喝”的也只有“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而不是在柜外。(且不管它當時是怎樣,單就小說表現(xiàn)的主題就夠了)此處學生疑問較大。其次再來關注插圖中孔乙己的“長衫”。按照小說的交代,應該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注意畫線的詞,我們基本可以理解為:孔乙己的長衫可以爛,可以有“洞”,但不至于有“補丁”,因為這是與人物的“邋遢”性格相關聯(lián)的。然而插圖上孔乙己的長衫則是只有“補丁”,沒有“漏洞”,何況“補丁摞補丁”豈不更離奇?
所以,這幅插圖“漏洞百出”,不如換掉。
課本插圖是課文內容的一個很好的輔助,它能以直觀的圖例表達出抽象的文字內容,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好的插圖將會是學生認知理解課文的一把鑰匙,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但如果課文所配插圖不能真實地再現(xiàn)文章的內涵或者有所疏漏,那將是弊大于利。“畫蛇添足”事小,信息誤導事大,應再三思考,尋求解決之道。
二
語文版七至九年級語文教科書,是一套圖文并茂的好教材。前五冊教材(筆者目前只搜集到了此五冊)共有課文148課,計有彩頁10張28幅,插圖88幅。具體情況如下。
從插圖的數(shù)量上看,不算少,而且很多插圖極具創(chuàng)意,與課文內容非常匹配,能夠很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感知課文。
如七年級上冊第4課《風箏》的兩幅插圖相互配合,非常切合文意,能夠引起學生很強的閱讀興趣,并能激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再如七年級下冊第20課《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所附插圖就能直觀地將針鼴的形態(tài)特征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又如八年級上冊彩頁《周莊》,對于沒有江南生活體驗的北方學生來說,根據彩頁理解課文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同在本冊第14課《范進中舉》所附“范進發(fā)瘋”圖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直觀形象而且人物個性鮮明突出。又如八年級下冊第16課《南京大屠殺》,前面的彩頁“六十周年祭”與內文插圖“累累尸骨填溝壑”相互印證,其證明力是文字所無法替代的。同在本冊的第24課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所附插圖更是妙不可言,畫中人物有實(翁媼、中兒、小兒)有虛(大兒),的確是詞畫絕配。
好的插圖諸如此類,但在這五冊課本中同時也存在著一些課文配圖不太妥貼的地方,除了上文所說的兩例外,又如七年級下冊彩頁《毛澤東在延安》與課文第6課《毛澤東的少年時代》二者在時間上有很大的差異。而另外有些課文也可適當?shù)脑偬砑右恍┎鍒D,如八年級上冊第13課《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若能再附一幅“拳打圖”將能更加緊扣小說中心,突出主題。同樣九年級上冊第十七課《茶館》若能配上一幅彩頁劇照,學生理解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凡此種種,舉一些例子,想要說明的是:好的課文插圖配上優(yōu)美生動的文字,即可達到“圖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這對于學生認知理解課文將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不可小覷。應當引起注意的是,這不僅僅是一幅畫的問題。
附調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