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最基本方式之一。生物實驗能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得以親自實踐,對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生物素養(yǎng)等方面均有重大的作用。
在實驗教學備課時,生物教師會詳細考慮主要的實驗程序該如何引導、如何設計,自以為通過周密安排一定會有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jié)的疏忽,卻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教學效果。所以筆者認為,關注實驗教學過程中的小細節(jié)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將筆者在實驗教學中的一些細節(jié)上的失誤與改進做部分梳理,供同行參考。
案例一: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影響鼠婦分布的環(huán)境因素”
做這個實驗前,筆者在學校捉了幾只鼠婦,傳給學生看,讓他們認識鼠婦的形態(tài)特點。再告訴他們下一節(jié)課將兩人為一組用這樣的鼠婦來做實驗。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去捉鼠婦,每個組至少10只,多多益善。
在第一個班上課時,筆者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細節(jié)問題帶來的問題。上課伊始,按最初的教學設想,沿探究實驗的一般程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實驗探討。可筆者發(fā)覺學生根本沒有專心學習。為什么呢?原來大多數學生的注意力放在了關心鼠婦會不會從他們手中爬走了。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此前筆者沒有對裝鼠婦的東西提出特別的要求,學生們多是用一次性紙杯將鼠婦帶到課堂上來,紙杯沒有蓋,而鼠婦是活的,不一會兒就有鼠婦爬上紙杯口,學生因為擔心鼠婦會爬走,而時不時將逃走的鼠婦捉回紙杯里。學生一心兩用,怎能集中精神學習呢?所以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不好,沒能很好完成預定的目標。
在第二個班上課前,筆者要求學生一律用像礦泉水瓶子那樣有蓋的東西來裝鼠婦。且上課時必須蓋上蓋子,防止鼠婦跑出來。這次學生倒能比較專心學習了,但當筆者組織學生按探究實驗的一般程序逐項完成“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及“水分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兩部分探究實驗時,又發(fā)覺了一個問題:這節(jié)課的時間非常緊,以至于后一個實驗完成得很不充分,不得不匆匆收尾下課。
到第三個班了。筆者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用木頭做的盒子,上有玻璃蓋子。剛開始上課時,筆者就要求學生按要求將鼠婦放進這個實驗盒里,將帶來的土均勻平鋪在盒底,然后放鼠婦進去,蓋上玻璃蓋子,再用書將盒子蓋的一半遮住,給鼠婦創(chuàng)設了一個半邊明半邊暗的環(huán)境。然后告訴學生:現(xiàn)在鼠婦是爬不出來的,我們暫時不要再打擾鼠婦,讓鼠婦有充足的時間自由選擇它們喜歡的環(huán)境,大概10分鐘后,筆者讓同學觀察鼠婦的選擇。利用這段時間,引導學生按探究的一般過程進行逐步思考。先提出問題:“同學們帶來的鼠婦主要是在什么樣地方捉到的?你認為鼠婦喜歡陰暗的地方還是喜歡明亮的地方?”由學生做假設,接下來完成重點內容:進行實驗設計。然后組織學生看剛才實驗的結果,并總結出實驗結論。整個實驗約用十幾分鐘就完成了。
接著完成第二個相關實驗——“探究水分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部分實驗完全由學生來完成,從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直到說明實驗結果和結論均由學生來完成。因為有了第一個實驗做借鑒,學生基本都能想到比較好的實驗方案。
從關注小細節(jié)上做起不斷完善一些不起眼的小細節(jié),實驗教學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案例二: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的“探究運動對心率的影響”實驗
第一、二個班的安排是這樣的:請四個同學上來做代表,自己測自己的心率,教師統(tǒng)一看表。然后,四個同學做下蹲起動作10個后再一次測心率。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之外:居然有同學運動后比運動前心率更慢。第一個班出現(xiàn)了一個這樣的結果,筆者還沒仔細去想,或許該同學是個特例,可是第二個班又出現(xiàn)了同樣的結果。筆者開始重視了:想必是運動后學生還在呼呼喘氣,所以不容易測準自己的心率吧。
在第三班上課時,筆者略微改變了一點安排:四個同學上來被測,另請四個同學上來一對一地給他們測運動前后的心率。結果就比較科學了:都是運動后比運動前心率更快。
自己運動前后測與由同一個人為自己測運動前后的心率,似乎應該沒有什么差別,但如此小細節(jié)上的不同安排引出的結果卻大有不同,對科學的態(tài)度真是不能半點馬虎,否則容易引學生步入認識上的歧途。
小小的細節(jié)上的區(qū)別,帶來的是不同的教學結果,不僅改變了課堂的學習氛圍,甚至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作風也會有不同的影響。所以關注生物實驗,真的不能忽視細節(jié)?!?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學)
□責任編輯: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