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齊華
因為現(xiàn)場聆聽過陳靜老師執(zhí)教的“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口算”一課。故而對其課堂中彌散著的那種激情、感性和智慧,有過鮮活而直接的感受。然而,讀完這一課的教學實錄,我不得不遺憾地說。那種試圖想用文字來真實還原、再現(xiàn)課堂的愿望,實在有些勉為其難。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的確,正因為是藝術(shù),它就少了技術(shù)的確定與規(guī)范。而多了一種變動不居的多變性與創(chuàng)造性。并且,一旦試圖用文字固定下來時,教學藝術(shù)本身原本所附著的在場感、情境性、模糊性。便在不經(jīng)意間被過濾了、剝離了。剩下的,只能是對課堂現(xiàn)場的一種事實層面的還原,而少了對教學藝術(shù)本身的生動再現(xiàn)。就像是面對一部經(jīng)典的電影,僅僅閱讀劇本,即便是最完整、最翔實的劇本。也無法讓我們真實把握電影藝術(shù)的全部魅力一樣。作為課堂的親身經(jīng)歷者,我試圖做的。正是這樣一種再現(xiàn)與還原的工作。
記得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shù)的全部魅力,大致就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在我看來。陳老師所執(zhí)教的“口算”一課,倘若需要透過文字找回那些被過濾掉的成分,大概莫過于此。
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口算這一內(nèi)容并不具有多大的內(nèi)在思維挑戰(zhàn)性。即便是外在情境包裝的空間與可能也不大。無疑,對教師而言,這是一個極富挑戰(zhàn)性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不覺得枯燥已屬不易,而要讓學生真正樂在其中、欲罷不能、流連忘返,更是難上加難。難能可貴的是,在陳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學生被喚醒的思維激情、被激勵的交流欲望以及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的一種被深深鼓舞的生命活力與狀態(tài)。
回到課堂的真實情境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喚醒、激勵與鼓舞。首先源自于陳老師對學生思維水平、認知規(guī)律以及童性的一種真誠體察與深刻把握。用她的話來說,“孩子好玩、好勝、好強,喜歡接受挑戰(zhàn),那我們的課堂就應該順應孩子們的這些天性與特點。讓他們在課堂中享受屬于自己的快樂?!笔聦嵣?,面對教師充滿期待甚至帶有一些智力“挑釁”的引導,“早聽說咱們班同學口算特厲害,所以準備了幾組題考考你們,敢不敢接受挑戰(zhàn)?”“別急,這幾題都是我們學過的口算加法,如果把這幾題加點難度。你們還會做嗎?”學生能不激動,能不主動人套嗎?難怪有人說,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在某種意義上就要學會“忽悠”。我以為,陳老師顯然深諳此道,并已在課堂上駕輕就熟。
其次,這種喚醒、激勵與鼓舞。還表現(xiàn)在陳老師對孩子真誠的愛、欣賞與認同上。沒有什么能夠比在課堂上獲得教師最真誠的認同更讓孩子感到鼓舞與激揚的了。你們真會動腦筋,想得多好啊!嗯,難怪你填得這么好!原來你非常會思考!……當俯拾皆是的類似評價充盈在課堂上時,我只能說,它構(gòu)成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課堂文化,是一種飽含著期待、激勵的“學習場”。事實上,在這樣的學習場上。我們的確見證了學生內(nèi)在潛能的釋放與張揚。
最后,這種喚醒、激勵與鼓舞。還體現(xiàn)在陳老師對具體思維進程的準確引導與巧妙點撥上。離開學生思維活動本身的有效推進與縱深發(fā)展,再熱烈、激揚的課堂學習氛圍都不免落于空洞、流于形式。對此,陳老師顯然保持著必要的警惕,并用她靈活多變的教學駕馭,演繹出自己的獨特思考。當學生的思維陷入僵局,她即時介入。一筆蕩開,學生頓覺豁然開朗;當學生的理解集于一端,而對更多新的可能性熟視無睹時,她總能四兩撥千斤,巧妙撥開思維迷霧,將學生的思維領(lǐng)入開闊地帶;當學生的認知遭遇挫折,她總能不慌不忙,耐心傾聽,并在最適宜、最恰當?shù)臅r機春風化雨般地給予巧妙點撥與糾正
我曾在課后試圖就“這些靈光一現(xiàn)的教學引導究竟是否早就刻意準備好”而進行過求證,得到的答復是,“當我們的課堂始終將學生的內(nèi)在感受、生命狀態(tài)、思維流程放在心上時。當我們的教始終處在為學生的學做好真誠服務的時候。所有的這些引導、點撥。甚至于那些激勵、喚醒和鼓舞,便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了”。
想起華應龍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課堂應該像呼吸一樣自然”,才猛然醒悟,原來,一切的教學藝術(shù)也不應是刻意雕琢的,而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的。陳老師的課堂,何嘗不是一種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