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 濱
[摘要]:《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的建構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把生活內容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把鮮活世界提供給學生去了解、理解和體驗,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思想品德課的課堂。讓思想品德教學切近生活,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真實、生動、思想平凡、體驗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通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的體驗和感悟,啟迪學生的思維,達到真正的育人目的。
[關鍵詞]:課堂感悟 實踐 生活化
在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教材內容比較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外,教師也往往只是強調教學法上的理論觀點的灌輸和學法上的死記硬背,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理解、體驗和感悟。從而導致了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學生在學習上的學不好,不愛學,也不想學。因為教師的主導發(fā)揮盡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幾乎被剝奪光了。
新課程以廣闊的自然和社會做背景,與社會、學生的實際有著廣泛的聯系。而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許多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枯燥的、抽象的,如果教師對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處理不好,就會使教材知識成為“一潭死水”,學生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課堂教學只有聯系生活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將課堂生活化,才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并且使理論性的變得鮮活,充滿生命力。
生活化課堂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通過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思想品德,心中有做人準則,用思想品德的有關內容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思想品德課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應用意識。這不但使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達到了一個螺旋式的層遞,更使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上起到按壓和促進作用。這是創(chuàng)建生活化課堂的內涵,更是“五育并舉,德育為首”的主陣地踐行手段。那么,究竟怎樣才能落實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課程生活化”的理念呢?筆者進行了探討和嘗試。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
導入新課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一節(jié)課成敗的關鍵所在。正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示。一節(jié)課的導語是為學生即將進行的新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選準切入點。正像中醫(yī)大夫為病人把好了脈,才有可能做到對癥下藥。為此教師應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設計成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借助課前收集的材料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加以解決??梢詣?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就能激活他們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初步感悟本節(jié)課的內容。
如在導入“珍愛生命”時,我列舉了最近幾年出現的“偷獵藏羚羊事件”、“虐貓事件”以及有關大學生為志愿保護可可西里獻出年輕的生命,有人拋家舍業(yè)收養(yǎng)流浪貓這兩組正反相對的案例,以鮮明的反差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引導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人文主義的情懷;在導入“公民的財產所有權”時,我引用那副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照片《重慶最牛的釘子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教學“學會與父母溝通”的導入時,我先在多媒體上播放了英雄母親花花的舉動,讓學生在觀察狗母對狗子的行為中體會家長與自己的相處,然后讓學生講述自己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的各種煩惱,再把他們的家長請進課堂講述家長的煩惱,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尋找他們與父母溝通困難的原因,并在家長與學生互動的基礎上討論如何與家長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
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以往課堂教學中,學生都往往被固定在教室的某一位置上,不允許亂動亂說,老師總是處在講臺上,高高在上,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不但在環(huán)境上處于被動地位,同時,也缺乏足夠的交流空間,壓制了學生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和想象空間的有效拓展。
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學習空間模擬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把學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來,展開面對面的交流和教學,沒有高高的講臺,沒有固定的班級座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坐,這樣以往課堂教學給學生施加的壓力和束縛得到了釋放,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更加寬松。
如在教學“造福人民的經濟制度”一課時,我拿走了課桌,把椅子擺成半圓形,模仿中央電視臺來了個“實話實說”,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把課堂教學變成了一次訪談節(jié)目,教師充當主持人,每一組選出的嘉賓和我坐在一起探究,其余學生當觀眾,課堂上嘉賓和觀眾暢談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我們中學生該如何面對變化發(fā)展的社會生活,以及中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意義,方式和注意的問題等,這樣,知識在暢談中進行了潛移默化,教學的重點突出了,難點突破了,目的達到了。
三、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
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學習,讓學習生活動起來,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與頓悟,在感情的體驗中學習。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親歷體驗的過程。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應該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的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是在于引導學生從外界事物和周圍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fā)思維。因此,正式講述教學內容時,創(chuàng)設與教學有關的情境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內在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應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所選用的材料必須是與課堂教學內容有著內在聯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應注意:
1.真實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把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看做是建構主義的必要前提和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思想品德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要讓學生感悟生活的真諦,如果學生認為教師選擇的生活情境不真實,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發(fā)生或發(fā)生可能性很小的,那么,對于這個情境中所蘊含的觀點就難以接受,思想品德課就達不到應有的目的。同時,真實的生活情境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真實的情感和態(tài)度,有利于學以致用。
2.身邊化
在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中,最好的生活情境應該是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人與事,源自學生生活的問題,以有效地解決學生成長中的疑惑,使學生的體驗深刻,觀點內化,覺悟提高。如我在《友好交往禮為先》教學中,設置了兩個直觀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車上,一位中學生坐在“老弱殘疾專座”上,旁邊坐著一位老人。二是一學生拿著一份調查問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調查:“老頭,填個調查表好嗎”?老人頭也不回地走了。通過學生討論交流感受,得出來禮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納。對人不禮貌,就會得到他人的厭惡,就會傷害他人,禮貌能幫助我們成功,使學生體驗到了禮儀的重要性。這樣,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典型性
我們強調生活情境來自學生的生活,但是,不是所有的學生生活都能成為我們課堂教學可用的情境呢?答案毋庸置疑。我們應該選取的是那些在學校、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學生經常感到疑惑的生活情境。如與父母、教師的沖突,中學生在網絡交往中遇到的問題等,并要對其進行一定加工,使之具有探討的價值。
4.問題化
生活化教學情境的選擇只是生活化教學的第一步,從某種意義說比情境更重要的是對情境的問題設計,因為重要的不是情境本身,而是情境中所蘊含的觀點。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很好的思考情境的問題的設計。筆者認為情境問題的設計,一要有可接受性,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二要有開放性,多層次,入口寬解決方案
多,學生思維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大;三要有挑戰(zhàn)性,能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和學習欲望。
四、社會實踐活動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的每一課課后都設置了課后探究活動,以往課堂教學中對此要么避而不談,要么就是紙上談兵。還有部分教師把它當做書面作業(yè)來做。探究活動課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全體學生參與社會生活,通過活動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真正達到影響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后探究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和擴展,是指導學生從課堂回歸到生活,用掌握的知識指導現實生活的中介和橋梁。課后探究也是讓學生生活印證知識,深化認識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課后探究這一欄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課堂教學再次回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問題,利用掌握的知識,指導自己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后,布置學生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去調查你所生活的村社或小區(qū)有哪些衛(wèi)生死角,找找存在問題的原因,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通過參與社會生活,不僅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深化,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痹诮虒W中,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因此,課前課后,我們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探究活動,讓他們在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這樣才會使思想品德課教學成為點睛的活龍。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學即生活”,生活是一個大課堂,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課程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生活就有課堂,生活是新課程下教法與學法的源泉,生活世界成為課程的內容。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樹立“生活即教育”的觀念,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把課堂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想品德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提高他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生活實際,社會生活實際,把教材、教學與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的實際結合起來,才能走出單純的知識灌輸、乏味的道德說教的怪圈,才能使思想品德課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