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紀軍 袁 浩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體會詩中的童趣。
2學習詩中生字,理解“小艇、浮萍、白蓮、不解”的含義。
3拓展閱讀有關描寫兒童生活的詩文,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進一步感受詩中的童心之美。
教學片段實錄:
一、講故事
師:同學們,詩中藏著的一個故事,你們讀出來了嗎?(圈出“藏”字)輕聲讀讀古詩。想想詩中藏著一個什么故事?同座位同學可相互說說。
(生讀詩、相互說故事)
師:誰來把詩中藏著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生:有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去偷采白蓮,可是他不知道怎樣藏蹤跡,水上的浮萍被船沖開了。
師:你知道詩中的小孩偷采的是什么?
生:白蓮。
師:白蓮你見過嗎?
生:見過,就是白色的蓮花。
師:是嗎?偷采的是蓮花嗎?誰有,不同的意見?
生:白蓮就是白色的蓮子。因為蓮子好吃,所以小娃才去偷采。
師:碧綠的蓮蓬,輕輕一剝,露出乳白色的蓮子,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們夏季難得的美味,(出示蓮蓬圖片)老師小時候很少有水果吃,夏天就經(jīng)常去采蓮蓬、吃蓮子。誰再來說故事?
生:一個小娃撐著一支小船,去偷偷地采白蓮,可是他不知道隱藏偷采的蹤跡,水上的浮萍被小船沖開了一條水路。
師:你剛才說的“不知道”指的是詩句中的哪個詞?
生:不解。
師:“解”是什么意思?
生:不知道。
師:是嗎?再想一想。
生:“知道”的意思。
師:(板書“知道”)我們讀過的《桂花雨》這篇課文里有這么一句詩:“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這里的“解”是什么意思?
生:知道。
師:是啊!咱們學習可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誰再來說詩中的故事?
生:夏天的午后,有一個小娃撐著一支小船,去荷花池里偷采白蓮,他不知道怎樣隱藏自己的蹤跡,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蕩開了一條清晰的水路。
師:同學們,這首詩我們沒有借助任何資料和工具書就讀懂了,這和詩的作者白居易有關。想聽一聽他的故事嗎?
生:想聽。
師:白居易是我國唐代繼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著名的詩人。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老少能讀,連不識字的老婆婆都能聽得懂。據(jù)說有一天,白居易把自己寫好的一首詩讀給一位老婆婆聽,老婆婆沒聽懂,白居易就回去對詩進行了認真的修改,改好之后又讀給她聽,可老婆婆還是沒能聽懂,白居易又回去反復地改,直到老婆婆聽懂了,他才滿意??梢姡迷娛歉某鰜淼?,先天的聰慧再加上后天的勤奮才會有所成就。
【教學意圖】講白、講透是小學古詩教學的大忌?!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通過講故事這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師生對話中幫助學生理解“白蓮”和“不解”。在不知不覺中理解詩意,學生學得輕松。同時,通過故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自居易的勤奮和刻苦。
二、想畫面
師:同學們真能干,能讀出詩中藏著的故事,其實這首詩里還藏著一幅畫面。接下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你的心來聽老師讀這首詩。(師配樂朗誦)
(生閉著眼睛,靜聽)
師。:剛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1:我看到一個小娃偷偷地采了白蓮回去了。
生2:我看到池上的浮萍開了一道口子,可是小娃不知道。
師:“偷”是不光彩的,也是為人所不齒的。對有偷竊行為的人,人們都很討厭??稍娭械男⊥弈銈冇憛捤麊?
生:不討厭,還比較可愛。
師:為什么不討厭?
生:因為他是偷偷地去采白蓮,沒讓人知道。
師:老師課前查了字典,“偷”大體有三種義項,同學們請看屏幕,一是偷盜;二是瞞著別人、悄悄地;三是抽出(時間),你覺得這兒的“偷”該選哪種義項?
生:(異口同聲地)瞞著別人、悄悄地。
師:猜想一下,此時小娃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1:他怕別人發(fā)現(xiàn),所以很緊張。
生2:我覺得小娃會很高興,因為他有蓮子吃了。
生3:我覺得小娃很快樂。
師:體會得真好!來,帶著你的體會讀這兩句。
生:有感情地讀詩句。
【教學意圖】“偷”是《池上》一詩的詩眼,一個“偷”字,將兒童的天真、頑皮、活潑、可愛表現(xiàn)得一覽無余。但是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兒童對“偷”字的正確理解上。當教師將兒童對“偷”的罪惡感完全消解掉以后,童真、童趣才會躍然紙上,童言、童趣才會充溢課堂。師:同學們,剛才你們在詩中讀出了什么?
生1:讀出了高興。
生2:讀出了緊張。
生3:讀出了小娃的可愛。
生4:讀出了小娃的有趣。
(師板書“可愛”“有趣”)
師:更可愛的還在后頭,讀讀后兩句,體會體會。(生自讀詩句,體會)
師:小娃偷采白蓮,他想不想讓別人知道?
生:不想。
師:事實上別人有沒有發(fā)現(xiàn)?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生1:發(fā)現(xiàn)了。
生2:浮萍一道開,看到浮萍被沖開了,就知道了。
師:小娃知道自己被發(fā)現(xiàn)嗎?
生:不知道。
師:多有趣、多可愛的孩子!自己已被別人發(fā)現(xiàn),還不知道,還在偷著樂。你們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嗎?誰來說說。
生:放暑假的時候,媽媽不讓我吃雪糕,我乘媽媽不在家就偷偷地打開冰箱吃了一支。媽媽回來了,說我偷吃了,我以為媽媽不知道,堅決不承認,其實媽媽早就知道了。
師:你媽媽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我嘴巴上還留著奶油呢!
(生大笑)
師:媽媽責怪你了嗎?
生:沒有。
師:知道是為什么嗎?因為你就和詩里的小娃一樣——天真、可愛,媽媽怎么會責怪你呢?自己瞞著大人做的事,被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還不知道,還在偷著樂,這就是天真,這就是童趣。讓我們好好讀讀這兩句。
【教學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即通過引導學生通過“不解”體會兒童的天真可愛。這里的不解是作者眼中的“不解”,是我們成人眼中的“不解”。在孩子心里,他以為自己是懂得“藏蹤跡”的,并且自得其樂。這才是作者觀察的細致準確之處,這才是詩人表達的高明之處。全詩最能表現(xiàn)小娃天真可愛的地方不是“偷采”,而是“不解”。但是,這也是孩子理解和教師教學的難點。
三、猜詩人、悟情感
師:同學們。詩中不僅藏著一個故事、一幅畫面,還藏著一個人呢?你猜他是誰?
生:白居易。
師:你猜白居易此時正在岸邊干什么?
生1:他在窺視。
生2:他在偷笑。
生3:他在偷看。
師:我來采訪一下:請問白老先生,您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樂?
生1:這小孩好玩、可愛。
生2:白居易太喜歡這個孩子了??粗@個孩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生3:看到這個孩子在笑,白居易也被逗笑了。
師:老師聽出來了,這首詩里不僅藏著一個人,還藏著一份情呢!
生1:白居易對孩子的喜愛之情。
生2:還有白居易的那顆童心。
師:(板書“喜愛”)讓我們閉上眼睛,想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那充滿童趣的《池上》,配樂一起背這首詩。
【教學意圖】本課意在用“藏”字貫穿始終。此處用“藏”巧妙地引出詩的作者并巧妙地揭示詩歌中滲透的思想感情。
專家點評:
引領學生誦讀,是詩詞教學之根本。如何指導才能做到恰當、扎實、有趣,是廣大語文教師努力探索的實際問題。體現(xiàn)著一個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和智慧。孟紀軍老師認為“應始終以學生自讀為本”。著力“激發(fā)學生興趣”,視“講白講透是教學古詩之大忌”,這是很有見地的。
正是從這樣的認識出發(fā),他的《池上》一課教學設計,以“讀”為主線,用“藏”字貫穿始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期待,興致勃勃地品詞析句,理解詩意,體悟感情。構(gòu)思巧妙而獨具特色。
課堂上,學每一句詩,包括課堂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他都安排了“讀”,要求不同,方法有別,讀得充分,努力發(fā)揮了“讀”在古詩教學中的作用。
他把“讀”與“思”和“說”緊密結(jié)合,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理解。譬如:當學生能把詩句讀正確通順以后,他讓學生輕聲讀詩,“想象詩中藏著一個什么故事”,然后把故事講給同桌。講給大家聽,從而整體把握并說出全詩的大意。他把“讀”與“聽”和“想象”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閉眼靜聽,教師配樂朗誦”,放飛心靈、展開想象,進入詩的意境。學生身在課堂,卻“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看到了一個古代的“小娃”,駕著小艇,偷偷采白蓮,悠然歸來的情景;而且,還走進詩境,采訪站在岸邊偷看、偷樂的詩人,進而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體悟詩人的那份童心和對“小娃”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過程中,紀軍老師也十分重視把學詩與“識字”、“析詞”相結(jié)合,把字詞教學落到實處。譬如,對“偷”字的理解,他引導學生從詩的具體情境中,從自己對“小娃”情態(tài)的感悟中揣摩詞義。然后又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字典中3個義項,選擇確定。
可以說。紀軍老師這一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通過學生自讀、思考、想象相結(jié)合來學習詩詞的規(guī)律和特點??梢韵胍?,這樣的課一定會取得喜人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華陽中心小學,《小學語文研究》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