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沙
摘要2008年10月份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yè)面臨更大的壓力。因此,本文試圖借重新審視勞動合同法的社會法屬性之特點,強調經濟越困難,越要關注民生,越要結合當前的實際,把勞動合同法貫徹好,更加重視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更加重視企業(yè)的生存發(fā)展,更加重視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關鍵詞社會法 勞動合同法 傾斜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320-02
一、社會法概念的提出
早在20世紀初,歐洲學者的論著中便出現(xiàn)了法學意義上的“社會法”這一術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該術語傳入日本。與其他許多法律術語很早即從日本習得不同,我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全面開展市場經濟建設后方才引入社會法一詞。①
二戰(zhàn)后,隨著社會理念的變化和經濟的發(fā)展,西方國家的法學家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并認為社會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法是指為了解決社會性問題而制定的各種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而狹義的社會法,通常是專指社會保障法。
在國內,社會法的概念也是一個爭議非常大的問題。一方面,對于什么是社會法,法律未作明確規(guī)定,學術界眾說紛紜。覃有土教授認為,社會法是“為了解決許多社會問題而制定的有關各種社會法規(guī)的總稱,用以保護某些特別需要扶助人群的經濟生活安全,或是用以普遍促進社會大眾的福利”。②董保華教授認為,社會法是以社會利益為本位,為公私法相結合劃出的一塊相對獨立的領域③。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社會法根本就無法予以明確定義,或者認為不必過于深究社會法的概念,社會法可以透過其歷史性格、特征、及其與相關事務或概念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達到理解之目的④。因此,以完善、發(fā)展“人權”和“社會權”為宗旨的社會法以其特定的屬性為國家的法制建設保駕護航。
二、社會法的核心靈魂——傾斜保護
傾斜保護分為傾斜立法和保護弱者兩個部分。
(一)傾斜立法
立法可以在法律所維護的利益上有所傾斜,但在司法上卻必須嚴守平等的原則;否則,如果將傾斜的重點放在司法身上,由于法官“自由裁量”的尺度不同,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利益分配不公。同時,賦予法官在司法上有“傾斜”的權利,也容易產生假借“公平正義”,做出恣意妄為的判決,危及正常的法治秩序。在立法利益的分配上,只是限定在“傾斜”上,仍給當事人的協(xié)商留出充分的余地。任何政策的實行都必須與一國的國情相適應,在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fā)展成為首要目標,“效率與公平并舉”的分配政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選擇,傾斜保護的原則不能以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
(二)保護弱者
就保護弱者而言,社會法是以一種特殊的標準衡量當事人的地位及分配利益。這些特殊的標準源于社會弱者的“身份”認定,是以特殊身份來決定利益的分配,是這種分配結果有利于具有“弱勢身份”的一方。表面來看,社會法似乎實行了一種“不平等”的“差別待遇”,其實這種“不平等”是針對社會關系本身存在的“不平等”。保護弱者的原則正式通過傾斜對失衡的社會關系做出的必要矯正,以此來緩和這種實質上的不平等。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法律平等,即“實際平等”。這里就涉及“法律平等”的理解。“法律平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是存在著不同的內涵。
美國法學家E.博登海默在談到“法律平等”時,提到了一種平等觀:“凡為法律視為相同的人,都應當以法律所規(guī)定的方式對待?!雹莞鶕?jù)這種形式的“法律平等”來推論,一項禁止青少年從事某種工作的法律只要確實實施于每個青少年身上,它就是“平等”的。
“馬克思認為,依按勞分配原則所享有平等權利仍然屬于不平等的權利范疇,權利要體現(xiàn)利益的平等,對它的分配就不應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⑥對于彼此相異的個體來講,由于他們各自的智力、體力或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上的差異,當被以同一尺度去衡量時,實踐的結果只能導致各自所獲得的利益有實質上的不平等。社會法基本原則的演變經歷了“不平等原則”到“平等原則”再到“不平等原則”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三、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作出傾斜保護是社會法屬性之體現(xiàn)
立法宗旨即其導向,是法價值的一般外化。勞動合同法的誕生正是基于對勞動者一方力量相對弱小而成就的。從社會統(tǒng)計的角度而言,也應當是成立的,尤其表現(xiàn)在中國這樣一個長期存在“強資弱勞”的用工體系中,決定了在規(guī)制勞動合同雙方權義關系時,不可能完全遵照平等主體之間程式化的民事法規(guī),而應由國家進行社會性干預,偏重對一方的利益維護以達成實質公正,此也為社會法最為一般化的象征。同時,我國的勞動立法尚不完備,難以有效應對現(xiàn)階段轉型時期,復雜多變的勞動市場變化和各方權益維護。以此為基點,勞動合同法之利益歸屬模式,自應歸并到,更為寬泛的社會法之中。
(一)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中對勞動者的傾斜保護
《勞動合同法》第14條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
此次《勞動合同法》對此制度依然保留,立法者的用意的值得我們思考。首先從公司企業(yè)的角度來看,保留此制度并不一定會僵化勞動關系,公司企業(yè)如果利用得當,反而會有積極作用。例如企業(yè)可以明確規(guī)定,如果某類員工工作成績優(yōu)異,可以獲得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作為獎勵。而且其他國家的實踐證明,即使在實行了市場經濟多年的國家,如日本的終生雇傭制度對于經濟的成長也是有相當大促進的,它可以提升員工對企業(yè)的忠誠度,員工也自覺有保障,可以建立更和諧的勞動關系。
此外對于某些用工制度相當不規(guī)范的單位,第四個條件更是切中要害,長期以來尤其是在勞動密集性的行業(yè),單位拒絕簽署書面勞動合同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勞動監(jiān)察部門多次敦促卻收效甚微。原因在于,用人單位的違法成本太低,被抓住了無非補簽而已,抓不住就萬事大吉了?,F(xiàn)在如果用人單位繼續(xù)違法,勞動者一旦提出勞動仲裁,單位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立法者設計此制度,充分調動了勞動者維護自身權利的積極性,可謂匠心獨用。
(二)勞動合同的解除中對勞動者的傾斜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章詳細規(guī)定了勞動合同的解除條件。對比1994年《勞動法》我們發(fā)現(xiàn)作了不少細化,增加了不少新亮點。
勞動合同法第39條刪除了勞動者因為嚴重違反單位勞動紀律就可以解除勞動關系的條款,增加了“從事接觸職業(yè)病危害作業(yè)的勞動者未進行離崗前職業(yè)健康檢查,或者疑似職業(yè)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yī)學觀察期間的”,“在本單位連續(xù)工作滿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條款。《勞動合同法》第43條明確了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序性條件,今后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必須嚴格按照此法定程序走,否則在勞動仲裁機構和法院審理的時候必然導致敗訴。
(三)經濟補償制度中對勞動者的傾斜保護
以前計算工作年限排除了已經履行完畢的勞動合同,而現(xiàn)在依據(jù)《勞動合同法》47條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要注意以上變化,注意保留和公司簽署的各種證明勞動關系的證據(jù),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勞動合同法為金融危機的順利度過提供保障
勞動合同法的作用是指勞動合同法在協(xié)調社會勞動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進步中的重要影響。
(一)勞動合同法是維護勞動關系雙方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保障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關系不斷向復雜化、多元化發(fā)展。勞動關系雙方各自具有獨立的地位和利益,在勞動關系的發(fā)展過程中,雙方利益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我國勞動合同法關于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規(guī)定,在維護雙方主體的合法權益、協(xié)調勞動關系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關于勞動合同的終止、解除條件有了比較具體的規(guī)定,是防止不當解除、穩(wěn)定勞動關系的法律保障。勞動合同法關于解決勞動爭議和監(jiān)督勞動合同法的執(zhí)行等方面也有具體的程序規(guī)范,在及時解決沖突、依法維護雙方權益、保障社會穩(wěn)定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二)勞動合同法保障勞動力市場有序發(fā)展,促進市場經濟不斷完善
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勞動力的有序流動,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各地區(qū)之間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眾多的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經濟發(fā)展中跨地區(qū)進行流動。市場經濟要求靈活的、開放的、有序的勞動就業(yè)體制。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機制必將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國勞動合同法有關勞動合同、經濟性裁員、職業(yè)技能培訓、職業(yè)證書發(fā)放以及對外來勞工等方面的各項規(guī)定,對促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勞動合同法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勞動合同法治的發(fā)展和完善,對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1.嚴格執(zhí)行各項勞動標準,改善勞動條件,不斷提高我國勞動力水平;2.規(guī)范各項職業(yè)技能培訓及職業(yè)資格認證,從整體上提高全體公民的職業(yè)能力,高水平的勞動力將不斷促進社會的發(fā)展;3.通過招聘、工資、晉級等對高級管理人員及科技人員的規(guī)定,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及管理水平的提高;4.在國內外勞動力的流動與交流過程中,引進高科技人才,對縮小我國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將起著重要作用。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必須切實貫徹勞動合同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以勞動關系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注釋:
①王為農.日本的社會法學理論:形成與發(fā)展.浙江學刊.2004(1).
②覃有土,樊啟榮.社會保障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③楊燕綏,董保華.論社會保障法.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④竺效.“社會法”意義辨析.法商研究.2004(2).
⑤[美]E·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及其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⑥董保華.社會法原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參考文獻:
[1]董保華.勞動關系調整的社會化與國際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王為農,吳謙.社會法的基本問題:概念與特征.財經問題研究.2002(11).
[3]張蓉芳.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4]王昌碩.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5]賈俊玲.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6][美]J·羅爾斯著.何懷宏等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