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立叢
[摘要]文學審美觀對視覺傳達設計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力。文學中的道德元素。中國文學中崇尚自然的理念以及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虛實等,均對視覺傳達設計產(chǎn)生著影響。想象力,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核心,不僅是文學,也是視覺傳達設計的核心。而漢字,也已成為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重要元素。
[關鍵詞]文學;藝術;審美;視覺傳達設計;表現(xiàn)
一、文學與藝術的相互關系
文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人們在建構文學理論體系和藝術學學科體系時都無法避開的理論課題,也是比較藝術學、藝術類型學等藝術學科經(jīng)常遇到的一個問題,無論是在文學理論中還是在一般藝術理論中,都十分重要。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藝術的一個特殊的門類。幾乎所有的辭典和美學、藝術概論、文學概論一類的教科書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按照這樣的規(guī)定,文學就是隸屬于藝術這個大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而藝術則是文學的上位概論。就是說,文學與藝術有一種從屬與包含的關系:文學從屬于藝術,而藝術包含文學于自身系統(tǒng)之內。
我們之所以主張將古代的文學理論與音樂、書法、繪畫、戲曲等藝術理論放在一起研究,是因為古人原本就是這么做的。他們從來就沒有將這些文學、藝術形式真正地分開過,而自始至終將文學、藝術看做一個整體。只要翻開中國古代的文化歷史典籍,隨處都能夠發(fā)現(xiàn)文學、藝術同根同源的證據(jù)。
二、文學審美觀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啟示
著名的美學理論家宗白華先生指出:“文學是民族的表征,是一種社會活動留在紙上的影子?!?。他認為藝術的價值表現(xiàn)為:1,形式的價值,即“美的價值”;2,描寫的價值,即“真的價值”;3啟示的價值。這個觀點表述了對藝術內容、形式兩方面真、善、美的價值取向。
中國古代文學真實地記載和反映了中華民族生存、勞動、愛情、斗爭以及民情、風俗、禮儀的方方面面,保留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可以看做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縮影。這是它的“真”的價值。
美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可以塑造一系列人物形象,而這些形象表現(xiàn)了各個歷史階段的思想意識和社會風貌。如神話傳說中的女媧、大禹,他們的形象以及精神在中國文化中具有不朽的魅力,至今在各種藝術設計中仍在表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有著顯著的“文以載道”的特點,以詩文為教化手段的文學功用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文學觀念,它的啟示價值也體現(xiàn)在多方面。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還崇尚“自然”之美為理想之美。老子《道德經(jīng)》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說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自然的狀態(tài)為規(guī)則。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則進一步把它普遍化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一“大美”的具體體現(xiàn)。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正是通過“自然”這一終極價值,把審美對象的領域無限地擴展到存在的一切,為藝術設計提供了無限的表現(xiàn)對象和超出日常審美的超越標準。比如有些表現(xiàn)仁人志士內容的封面設計作品,多用名山大川、青松波濤作為設計背景,來表現(xiàn)其英雄氣概;有些書籍封面設計則多用名人山水畫作為設計背景,以此表現(xiàn)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文學的另一種審美觀是“空白”。唐代司空圖于《二十四詩品》中提倡詩歌創(chuàng)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不著一字,固然是不可能的,但以極少的字,留下大量的“空白”為讀者開拓廣闊的聯(lián)想天地,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審美方法。賀敬之的《放聲歌唱》:五月——麥浪/八月——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全詩僅16個字,卻表現(xiàn)了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從南到北,從大海到高山,春光爛漫,雪花飛舞,麥浪翻滾,鋼花四濺,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中國古典詩詞的跳躍、聯(lián)想,留下的空間,正似畫中的空白,不是有待填充的背景,而是有意義的空間組織,這種審美觀也被廣泛應用到藝術設計之中。如2008年奧運會會徽設計中,“京”字占3/5留下了2/5的空白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的空間,整體設計似字非字,似畫非畫,融字于畫,寓畫于字;筆畫之間,舞姿翩翩;舞韻之中,筆墨縱情;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這一切既濃縮了我國古代印章,由字而畫的發(fā)展軌跡,又使得“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積聚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和豐富的文化精髓。
三、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文學一直被人們尊為生活的教科書,文學作品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片廣闊的自由審美天地?!皟?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高度融合了藝術家對人類社會、自然、人生的深奧底蘊的觀照和領悟,記下了人生的歡樂和痛苦,顯出了生命追求的坎坷、多難。鑒賞者在作品中能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活力,能夠顯示出生命與情感的流動與起伏,自覺地觀照人自身的生命活動?!?。
文學創(chuàng)作中,“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樞紐,因為“想象”是一種超前反映,它能在知識不完備、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跳過”某些一時難以越過的思維階段,設想出某種符合主體愿望的從未有過的結果。
“意象”是一種境界,“意”就是心,“象”則為心中之想象;“意象”是一種審美,需要長期修養(yǎng)才能得到。作為一種方法論的存在,“意象”主要源于我國傳統(tǒng)繪畫。“意”在先,“象”在后。意象是客觀物象與人們心靈感悟產(chǎn)生的心靈形象,稱之為胸中之意象。鑒賞文學作品不僅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而且培養(yǎng)了再造想象的能力,對培養(yǎng)藝術設計創(chuàng)造能力是有直接作用的。中國的設汁與西方的設計有明顯的不同,是因為中國人的審美趣味與西方人有一定的反差。造成這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文學的影響是顯著的。文學藝術各門類都追求“味”,要求有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要求有意境。
那么“意境”是什么呢?宗白華先生從藝術創(chuàng)作和鑒賞的角度告訴我們:以宇宙人生的具體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
比如,中國繪畫之所以能夠獲得令人回味的意境,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詩意。我們評價優(yōu)秀的中國畫作品多言“畫中有詩”,而好的詩作又是“詩中有畫”,可見詩畫是不可分離的。不錯,只有當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內心有了詩境的時候(當然未必一定要會做詩)他的畫作(或其他藝術作品)才有可能獲得一定的意境。其實,我們所討論的視覺傳達設計也復如此,假如設計者心中毫無詩意可言,設計出來的作品徒有一身炫人的外衣,那么又怎么可能在觀者心中產(chǎn)生意境的效果呢?所以,設計師平素多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詩情,多讀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和曲等優(yōu)秀作品,在內心真切地體驗到意境的魅力,中國的民族特質也就自然蘊含其中了,民族化問題的討論也將不會僅停留在是否運用那些古代的視覺元素或是僅僅在具體的形式上面糾纏不清了。
又如,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能獨樹一幟,聞名于世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體現(xiàn)著對意境的追求?!耙饩场本褪翘幚怼扒椤迸c“景”的關系?!扒椤笔侵缸髡叩乃枷肭楦?、欲望追求?!熬啊笔侵缸髡咧獾?/p>
自然的社會事物、事件、思潮、活動等?!扒椤迸c“景”是創(chuàng)作中人化或物化的對立統(tǒng)一。中國的園林設計主要是借鑒文學中的“移情入景”營造意境的方法。在具體空間組織和環(huán)境布置上,采納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分景、隔景、借景等豐富多樣的手法,輔之以走廊、曲徑、小橋,組成景中有景、園中有園、曲折幽深的景觀序列,步移景異,含蓄而韻味無窮。
四、文字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作用
隨著視覺傳達設計領域日益拓展,文學中的元素與視覺傳達設計元素的結合越來越密切。如漢字就是視覺傳達沒計中一個重要元素。
漢字是我國的語言記錄工具,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母體,其發(fā)展經(jīng)歷了象形、表意、表音三個階段,是蘊涵著深厚民族文化的載體。它卓爾不群,博大精深。接近完美的體系結構使它不僅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褪色,反而愈加洋溢著充沛的生命力,備經(jīng)萬劫卻歷久彌新,擁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民族文化底蘊,具備無與倫比的自我更新的潛力。
漢字源于圖畫,這已經(jīng)為世人所公認。所以,漢字也是中國民族元素中最富想象力,最具概括性的抽象圖形。它采取提示性的簡略圖形來喚起人們的聯(lián)想和記憶,部分漢字以形表意的性質,造就了漢字特有的形體美,從而產(chǎn)生了表現(xiàn)漢字形體美的書法藝術。在中國的視覺表達中,漢字的作用甚至比圖形更為真實,從符號學原理分析,漢字是一種符號,也是一種特殊的平面圖形設計。漢字本身即是中國人在二維空間中對點線的挑選、組合、轉換、再生,使之代表一定信息的產(chǎn)物。漢字表象性的特征,將“形”和“意”的力量巧妙地釋放在生活中,在各種造物活動中發(fā)揮著其他物象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一切都傾向于視覺化的今天,人們對視覺信息進行傳達設計時,似乎總是偏愛圖案而冷落文字。其實,圖案和文字是視覺信息傳達的兩種基本手段,我們對視覺作品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二者所形成的信息傳播的整體效果。。漢字承載著原始信息還原出來的過程本身,即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過程,也是一種特殊的圖形設計。這種還原的結果不是文字,是一種加入人的思維過程的產(chǎn)物、一種特別的圖形。所以,以漢字為創(chuàng)作元素做出的設計作品,是視覺設計中常用的一種方法。
現(xiàn)今最有代表性的以文字為創(chuàng)作元素的現(xiàn)代藝術作品莫過于2008北京奧運會的標志了。“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將中國傳統(tǒng)的印章和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征結合起來,傳達并代表了三層含義:一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漢字印章作為標識主體圖案表現(xiàn)形式,選用中國傳統(tǒng)顏色紅色作為主題圖案基準色,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特點,代表著民族與國家,代表著喜慶與祥和;二是作品主體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動的“人”張開雙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中國,傳遞著友好、真誠與熱情;三是作品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勝利的人形,充分體現(xiàn)了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宗旨,強調了以運動員為主體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滿動感與活力。漢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征性的符號體系。漢字中的一筆一劃,充滿著對生活氣氛的烘托和對生命意義的隱喻。這個標志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奧運會的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
總之,文學的修養(yǎng),以其豐厚的文化特質,已越來越成為藝術設計者必備的素質;而視覺藝術也只有以深遠豐厚的文化背景為鋪墊,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具有古典與現(xiàn)代相結合而產(chǎn)生的經(jīng)典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