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兵
[摘要]21世紀人類已經步入信息化社會,人們的工作、生活都離不開計算機和網絡,這就必然要求勞動者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本文從學校課程設置、教師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三個方面入手,探討解決社會需求、學生狀況和教育現狀中計算機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計算機 社會需求 教學 創(chuàng)新
一、現狀分析
1.社會需求。21世紀人類已經步入信息化社會人們的工作、生活都離不開計算機和網絡。熟悉掌握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技能,已經成為勝任本職工作,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備條件之一。隨著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深入發(fā)展,就必然要求勞動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這也是信息社會對未來勞動者的要求之一。
2.學生狀況。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由于生源因素,在計算機基礎知識上大體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少部分學生家有電腦或經常上網吧。他們計算機操作實用技能較熟悉,尤其對計算機的娛樂功能非常感興趣,但基礎理論知識貧乏,面對把計算機當作學習和工作的工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第二個層次,大部分學生有一定基礎,他們在中小學學習過計算機基本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是操作技能不熟,理論知識不精。他們對由淺至深的按部就班的授課不感興趣。
第三個層次,小部分學生,他們由于地處教學資源貧乏的地域,沒有或者極少接觸計算機,他們不知道怎樣操作和使用計算機,理論和實踐知識匱乏,他們學習計算機要有一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過程。他們占學生極少部分。
3.教育現狀。中等職業(yè)教育由于受多方面的影響,一直存在重學歷輕技能、重文化課輕專業(yè)課的現象。以學科為中心和以理論知識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一直占主導地位。學校主要是按學科設置科目,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各科之間缺乏協調,教學內容有不同程度地重復,教材相對滯后社會最新技術發(fā)展。這樣,學生需要學習較深的理論知識,但操作技能學習卻較單一,綜合性的職業(yè)能力較為欠缺。
二、應對思路
1.課程和內容的設置要創(chuàng)新
(1)課程體系要創(chuàng)新。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設置往往存在重基礎,輕應用的現象。作為計算機教師,我個人傾向于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和就業(yè)的實用角度。主張學以致用。如非計算機專業(yè)可以不開設計算機語言課,如C語言。少講甚至可不講計算機的技術原理如: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的轉換等。理論教學盡量減少繁瑣晦澀的原理分析和理論推導。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側重于專業(yè)技術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培養(yǎng)出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就是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是面向市場和就業(yè)。深入的了解社會,了解市場的需要,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滿足今后工作崗位的需要,才能科學合理的設置計算機課程。這樣教學才有針對性,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市場和企業(yè)需要的學生。
(2)教學內容要創(chuàng)新。要使教學內容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要注重基礎課程的設置,又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動態(tài),不斷將一些社會上較新的科技成果向學生作介紹并進行分析,及時地開設社會需求的應用軟件課程。
2.教法理念要以學生為中心
(1)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在教學中應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上機實踐中,應使學生感到在玩中學、學中玩。上機操作的過程是一個融閱讀、理解、思考、觀察、驗證于一體的過程。其次,還要維持學生的興趣,學生剛開始學習時還有興趣,但慢慢熱情就會下降,直至不感興趣。教師可采用一些方法,使原來枯燥乏味的練習變得生動活潑。最后,對于高年學生應以鞏固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學以致用為主,可以開展如組裝電腦、用計算機編排打印校報等活動,來增強學生對計算機課的興趣。
(2)理論教學要精講多練
實踐性很強的計算機課。理論課的教學并不一定要講滿一節(jié)課?,F在的計算機教材大都簡明、通俗易懂且圖文并茂,大部分學生都能看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貫通點撥的作用,可以只講解一些難懂的、易錯的地方和學習方法,從而更全面地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自學能力。授課中安排一定時間解答學生在上機中遇到的問題。在上機課把一些重點難點的地方演示給學生看,其他時間留給學生去摸索體驗,這樣的學習效果往往比學生從頭到尾在教師安排下好得多。
(3)教學形式要多樣化
亞里士多德說過:“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教學要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組織實施課堂教學要綜合運用“問題提出”、“主動探索”、“協作學習”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激情,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體驗知識的發(fā)生過程,通過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4)針對學生狀況因材施教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計算機水平基本分上中下三個層次,可采用“抓住中間,以優(yōu)帶差”進行教學。以中層學生水平為主進行授課,在上機練習時,以中間層學生為主布置訓練。第一層次學生完成較快,可以專門安排其為第三層基礎差的學生輔導,讓他們盡快跟上整體步伐。在教學過程中,也可安排上層學生對其他同學做操作示范。這樣,在同一個時間段里,各層同學才都能有所收獲,才能和諧發(fā)展。
3.要激勵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自學能力
(1)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精神就是指靈活地運用已獲得的知識去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一種新觀念與新方法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于每一概念、每一問題的提出都應精心設計與安排。提出的問題要盡量從實際應用出發(fā),貼近日常生活,使學生對問題感到有解決的需要,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創(chuàng)造性心理品質。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關乎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大事,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學生掌握自學能力后,在日后的發(fā)展中能立于不敗之地。尤其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同時,還應該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能夠及時地學習新技術的相關內容。對于計算機老師來說,我們可以擺脫常規(guī)教學模式。把常規(guī)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練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施伯樂.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參考書.2002.
[2]馬建富.職業(yè)教育學.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
[3]沈軍飛.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