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忠
摘 要:本文介紹了如何運用任務驅動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性,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里做中學,學中做,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能夠真正內化。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 信息技術 課堂有效性
如果你問100個學生“你喜歡上信息技術課嗎?”可能90%以上的同學都會回答“喜歡”。但這種喜歡來自于對計算機網絡游戲的喜歡,QQ聊天的喜歡,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信息技術課的喜歡。很多信息技術老師都有一個感受:上理論課的時候,有多少同學在聽?在機房上機時,又有多少人對老師講授的內容在自覺實踐操作呢?很多信息技術老師在暗地里叫苦,這課真難上!
以上所說的現(xiàn)象并不是虛構的,至少我深刻體會到了其中的滋味。我在責備學生學習不認真的同時,也在反思,用什么方法才能讓信息技術課更有效呢?“任務驅動法”是我使用的教學方法,也是信息技術課程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所謂“任務驅動法”是學生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能夠真正內化。其中“任務”蘊含了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也蘊含了學習者需要的能力訓練要求。而且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現(xiàn)在做中學、學中做。
一、“任務”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
在設計“任務”時,可能有時會包含幾個“任務”,那么作為教師一定要搞清楚,主要的“任務”和次要的“任務”,也就是你要學生完成的“任務”要明確。例如在講WORD這一節(jié)時,我要求學生在“我的文檔”里先建一個文件夾,并且用自己的班級和姓名作為文件夾的名字,以體現(xiàn)自己的文件夾;然后用WORD輸入一篇“短”文,并且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夾中。像這樣一個“任務”,主要就是叫學生建一個文件夾,還有就是要把文章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夾里,至于文章輸入的長短并不是這個“任務”的重點。所以老師在布置“任務”時,一定要目標明確,不要本末倒置,面面俱到。
二、“任務”的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俗話說“百看不如一練”。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稀里糊涂強得多。在實踐中我們可能有類似的經驗,對于有些操作,比如鼠標的單擊、雙擊和拖動等,這些操作聽起來都挺簡單的,但在上機操作時卻顯得非常笨拙,這時才感到原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知識講解、演示后,關鍵的是讓學生動手實踐,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掌握方法。因此,在設計“任務”時一定要注意“任務”的可操作性,要設計出只有通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例如,在學習儲存容量的單位時,如果只講理論知識,學習者就會一知半解,因為儲存容量的單位并不像長度單位看得見、摸得著,是比較難理解。所以在講這個知識點時,我是讓學生操作計算機,先布置一個“查看文件大小、磁盤容量大小”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后,就會對容量單位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三、“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感
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每一個“任務”。因為“任務驅動”教學法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知識,“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
俗話說,十個手指頭伸出來不一般齊。例如,高一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初中,他們掌握計算機知識的程度存在很大差異,有“大蝦”,更多的是“菜鳥”,有的農村中學的學生甚至連電腦都沒碰過幾回。如果給他們相同的、中等難度的“任務”,就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那些“大蝦”很快完成“任務”,接下來無事可做;“菜鳥”們大多正好完成“任務”;而剛剛開始接觸電腦的學生則很難完成“任務”,即使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這樣,有的“大蝦”會逐漸滋長自以為是、不求進取的思想,養(yǎng)成懶懶散散的習慣;那些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則會視學習信息技術為畏途,對信息技術漸漸失去興趣。這樣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整體效果是不理想的。
因此,教師設計“任務”時應面向全體學生,應在難度上有層次,因材施教。有適合“大蝦”的更深層次的“任務”,讓他們深入研究;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則應降低“任務”難度,同時給予更多關心,給予具體操作步驟和方法的指導,讓他們盡快縮短與其他同學的差距。
四、“任務”的設計要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信息技術課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興趣和意識。因此,我們要以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為素材向學生提出“任務”,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收發(fā)電子郵件這一節(jié)時,我叫同學們發(fā)一張賀卡給自己的同桌,提出這個“任務”后,同學們都在認真仔細地挑選自己心儀的卡片。這個“任務”同學們是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完成的,因為和他們密切相關,現(xiàn)實生活中同學們就有送賀卡給同學的習慣。
因此,“任務”應當是學生感興趣的,要有濃厚的學習、生活氣息,讓學生在密切聯(lián)系學習、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的情境中去完成。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任務”的設計要有意義和深度,要利于探究,能使學生學習時有“事”可做,能夠創(chuàng)新。
我覺得通過“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結合以上注意設計任務,從學生方面來說:首先使學生的學習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主體意識明顯增強了,綜合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自我探究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其次,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可以自由討論、互相幫助,加強了團隊的合作意識,增進了學生間的相互了解。從教師方面來說:教師上課輕松多了,課堂紀律不再亂哄哄,一團糟了。學生變得有“事”可做,教師自然就省心了。
當然,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性并不只是運用“任務驅動法”就行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根據知識、學生、教師等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其他方法。
參考文獻:
《青年教師》.青年教師雜志社
《信息技術教育》.中央電化教育館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