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凌
體校學生既具有同齡學生的個性特點,又因為學習環(huán)境、學習氛圍、學習內(nèi)容等等的特殊情況不同于一般院校學生。一直以來,在社會中都存在著體校學生“重體輕文”,“不會讀書”的觀點。許多調(diào)查也表明“厭學”情緒普遍存在,體校學生輟學的比率一再增高。本文將從體校學生的特點入手,深刻分析體校學生“厭學”的根源,并針對其提出相應對策。
一、體校學生厭學原因初探
1.體校學生好動好玩,無法靜心、靜坐鉆研課本。體校學生較一般孩子而言,好動是最大的特點,在運動場上長大的他們,大多無法忍受長時間的端坐聽課。分心、開小差、小動作等“應運而生”,大大降低了聽課效率,跟不上講課進程,課下又無法靜心鉆研課本內(nèi)容,導致知識缺口越來越大、厭學情緒越加嚴重的惡性循環(huán)。
2.缺少家長在身邊的正確引導,容易分心,偏離學生讀書的本位。體校的制度,大多數(shù)是需要學生住宿,統(tǒng)一訓練,統(tǒng)一管理的。很多體校的孩子,很小就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不像一般孩子會在父母關愛和正確引導下生活。他們雖然早熟,卻又不能成熟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及時地自我開導,認清學生的根本任務就是學習技能和知識,容易誤入歧途,放棄讀書的念頭。
3.體校的教練、老師,甚至體校學生的家長“重體輕文”根深蒂固的觀念,使體校學生從小潛意識里就輕視文化教育,甚至覺得文化課只是應付形式而已。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體校孩子“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就因為不是讀書的料才送進體校,體校就是管出體育成績的。導致,從體校學生的心理、社會中存在的定義,到整個體校教育體制都是圍繞體育成績?yōu)橹鞯?文化課從來只是一個“附加值”。必然導致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和主動性,產(chǎn)生厭學思想。
4.體校的訓練強度增加了體校學生身心負擔,學習時間減少,學習精力下降。人的精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體校從培養(yǎng)專業(yè)運動員的角度出發(fā),體育訓練安排是高強度、高密度的,孩子的主要精力和時間都用在“體”上了。以初三學生為例,據(jù)筆者了解,普通中學的學生,每天學習時間是7:10早自習,11:40下課,中午14:00上課到18:00,而體校生每天是早6:00訓練到7:00,7:30吃飯,8:20上課到11:40,14:30訓練到17:00,晚自習做完作業(yè)很多學生就想睡覺了。可見,體校生在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上都是沒法跟普通中學學生比的,導致學習上即使“有心”,也“無力”了。
5.社會就業(yè)率低,文憑遭遇現(xiàn)實冷看,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近幾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帶來了許多相應的社會問題,貧富差距拉大,待業(yè)畢業(yè)生堆積等等,在學生心里產(chǎn)生文憑的貶值的偏頗觀點。許多體校學生中,都報有“有好文憑也找不到好工作,不如出點體育成績,一朝成名”的思想,而輕視文化學習。
二、解決體校學生厭學現(xiàn)象的對策
1.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改革書本教育內(nèi)容,創(chuàng)新授課方法,營造“動靜結(jié)合”的課堂授課模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學好教師所教的學科,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科是最關鍵的,興趣來了,就不存在厭學了。教師應更多、更深地鉆研學科,廣博學科知識,學科教學才會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學生才會服氣、買賬。另外還需要我們改革、改良授課內(nèi)容和方法。根據(jù)體校學生膽大、好奇心強、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采取多種多樣的課堂形式,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機智幽默中保持求知興趣、思考動力,調(diào)動學生主動投入學習的氛圍中去。比如,可以引入有趣的試驗、提問、游戲、表演等,拋磚引玉,再講解對應知識點,“動靜結(jié)合”,吸引學生開動大腦,主動享受授課的過程。
2.提高體校生活老師素質(zhì),真正能引導學生朝積極健康方向發(fā)展。由于家長不在身邊,生活老師除了安排好體校孩子的生活起居外,還應主動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的最新變化。這需要目前國內(nèi)的體育院校重視對生活老師的素質(zhì)要求。要選擇德才兼?zhèn)涞?既懂得孩子心理,又具備正確引導孩子的能力的老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關愛學生,及時觀察到孩子們的變化,并及時輔導、擺正,避免體校孩子誤入歧途,迷失方向。
3.轉(zhuǎn)變體校教練、老師、學生家長“重體輕文”的錯誤觀念。第一,需要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轉(zhuǎn)變社會大眾普遍認為的體校文化教育水平低、體校生只能從“武”不能從“文”的觀念,在體校教育這個大環(huán)境里重申“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需要學校認識到“文化教育”對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意義,重視起“文化教育”,提高教師綜合素質(zhì),使“文化成績”不再只是總成績中的附屬地位;第三,需要家長、教師、教練共同認識到“文化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收益,本著對孩子負責的原則,在看重體育成績的同時,重視起體校生的文化技能、知識水平,使體校生能在“文體并重”的良性環(huán)境里,盡可能地完善自己,提高綜合素質(zhì)。
4.設計科學的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訓練課程,使訓練和學習達到“勞逸結(jié)合”的平衡。既要保證訓練的效果,又要盡量不影響學習,那就需要優(yōu)化我們的學習和訓練課程。每天固定一個合理的訓練時間外,再在學習中穿插體育訓練,把體育訓練當成一門課,文化課上累了,體育訓練課可以放松神經(jīng),提神醒腦,可以使學生精力充沛地參加下一堂文化課。
5.強調(diào)教練的引導作用。體校教練在大多數(shù)體校生心中都有著極其高大的形象。要利用學生對教練的依賴和崇拜,發(fā)揮教練的“偶像魅力”,通過教練來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緒,鼓勵和促進學生熱愛學習,爭取好成績。但是這需要體校教練首先要轉(zhuǎn)變觀念,真正地認識到“文體并重”的意義。
6.用一些成功的體育運動員在求學路上所做的努力及得到成果的例子激勵體校學生奮進?,F(xiàn)在越來越多成功的體育運動員在離開體育場后,第一選擇要走的路就是求學路。很多人都因為求學的成功,在社會另外的領域闖出一片天??衫枚嗝襟w設備將這些積極的有影響力的例子播放出來,鼓舞、教育體校學生,讓學生明白學習的意義不只是為了一紙文憑,而是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增長自己的綜合能力,以求適應社會需要,找到自我的價值,讓學生看到很多優(yōu)秀的運動員甚至比一般的學生更能吃苦,學習成績更優(yōu)異。
總之,體校學生有著明顯的性格特征,雖然好動好玩,但是他們大多數(shù)比一般學生更能吃苦耐勞,要正確引導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消除“厭學”現(xiàn)象,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的重視和配合,多管齊下,找出原因,對癥下藥。另外,很關鍵的地方是要尊重他們,從他們的心理需要出發(fā),進行教育和幫助,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科學、合理、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讓每個體校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吳富榮.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A].中小學教育與管理,2008(2)
2.谷紅.創(chuàng)設語文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習興趣[A].少年體育訓練,2007(6)
作者單位:太原市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