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關鍵詞:詹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對抗異化妥協(xié)
摘要:本文試圖從美國當代著名的批評家和理論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后現(xiàn)代境遇人手,探究美國著名猶太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貝婁小說《洪堡的禮物》中主人公的性格,揭示了在后現(xiàn)代社會下人物的對抗、異化與妥協(xié)。
美國著名作家索爾·貝婁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1976年,他以“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貝婁的代表作之一《洪堡的禮物》一直以來是人們研究的對象,小說以現(xiàn)代都市為背景,通過對兩代作家命運的描寫,揭露了物質世界對精神世界的壓迫和摧殘以及當代社會的精神危機。小說“旨在揭示人類生存的普遍困境、異化和自我迷失”(菲利普·羅斯,2001:96)。從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方法看,大部分評論家認為貝婁是一位具有現(xiàn)實主義傾向的現(xiàn)代派作家。美國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和理論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后期的研究視覺從政治無意識向文化無意識轉化,期間的大部分著作都聚焦于彌漫在西方社會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現(xiàn)象,本文將從詹姆遜后現(xiàn)代文化境遇的角度分析《洪堡的禮物》中主人公的命運。
一、對抗與抵制
《洪堡的禮物》中的主人公馮·洪堡出身于匈牙利猶太移民家庭,20世紀30年代發(fā)表了《滑稽歌謠》而一鳴驚人?!昂楸ふ侨藗兣瓮丫玫娜宋?。依照詹姆遜對資本主義不同時期的劃分,30年代的美國屬于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那時的文化是現(xiàn)代主義時期的精英文化,洪堡具有詩人的浪漫氣質,他崇尚純粹的美的東西,崇尚喬伊斯、弗洛伊德,他認為“美、愛、荒原、異化、快樂、痛苦”都要被重視。30年代的洪堡是時代的寵兒,他的妻子是他的崇拜者之一,她說:“就是和他去北極,我也心甘情愿?!?蒲隆譯,2006:421)?!蔽闹辛硪粋€主人公西特林當時對他的狂熱崇拜和追隨是當時洪堡社會地位的象征,也表明了那時整個社會對精英文化的認可。但是到40年代末,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這個階段正是詹姆遜認為的后現(xiàn)代主義時期。“在后現(xiàn)代社會里,傳統(tǒng)的充滿精英意識的現(xiàn)代主義文化受到嚴重挑戰(zhàn),30fL溢出原有的圈層而走向大眾,曾一度被認為是精英產(chǎn)品的文化和藝術現(xiàn)在正在被當成消費品而被無限制地重復和模仿?!?胡亞敏,2003:86)新的經(jīng)濟形式下對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的淡漠注定了洪堡的失敗。
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取代是以西特林的地位逐漸取代洪堡來表現(xiàn)的?!昂楸さ某晒Υ蠹s持續(xù)了十年之久,到40年代末就開始衰退了。五十年代初,我自己也聲名鵲起,甚至賺了一大筆錢?!楸t拿這筆錢為借口攻擊我”(蒲隆譯,2006:2)。40年代后的美國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整個社會進人了跨國資本主義時期,文化也走向了后現(xiàn)代時期。洪堡和西特林的矛盾在后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下其實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矛盾。在小說中西特林曾說:“其實,我賺的那些錢是自己賺來的,是按照資本主義那些說不出來的古怪道理賺來的。世道就是這樣嘛?!?蒲隆譯,2006:3)資本主義的“那些說不出的道理”,在后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下分析就是文化與商品的結合。洪堡對精英文化的留戀,對文化商品化的抗爭是多方面的:對西特林的謾罵、恫嚇、敲詐;40年代末,他和新婚的妻子從文人云集的紐約格林威治村搬到新澤西的鄉(xiāng)下,試圖躲避到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但他并不甘于寂寞;他還曾經(jīng)參與政治,把希望寄托在開明派人士史蒂文森的總統(tǒng)競選上;他也曾千方百計要在大學里謀得一個詩歌教授的職位,等等。西特林的成功是后現(xiàn)代時期文化、藝術商品化的成功,與精英文化是背離的。洪堡的一系列行動都表明在新的歷史時期一種文化形態(tài)消解時的痛苦抗爭,是他對大眾文化侵入的抵制和反抗,但這種抵制和反抗在歷史潮流的進程中如螳臂當車,微不足道,洪堡人格的異化與分裂是違背當下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二、異化與分裂
詹姆遜在論述文化概念時認為后現(xiàn)代社會中文化已與商品生產(chǎn)結合起來,“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藝術,乃至無意識等領域無處不在,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已與市場連在一起,在整個日常生活中被消費,康德所標榜的無功利的純粹的審美在后現(xiàn)代主義中已很難尋覓了”(胡亞敏,2003:84)。詹姆遜關于后現(xiàn)代文化境況的分析揭示出踏入后現(xiàn)代境況之后,文化病態(tài)的全面轉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說明:主體的疏離和異化已經(jīng)由主體的分裂和瓦解所代替?!逗楸さ亩Y物》中洪堡就是文化病態(tài)轉化的典型?!岸嗄陙?,他迷上了《芬尼艮守靈夜》,我記得我們多次討論喬伊斯的語言觀,討論詩人如何熱衷于使語言富于音樂性和表現(xiàn)力……”(蒲隆譯,2006:61)對喬伊斯這個現(xiàn)代主義大師的癡迷依舊顯示了洪堡對經(jīng)典文化的執(zhí)著,他和西特林的矛盾其實是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矛盾,這些矛盾的激化加速了洪堡的精神分裂。當西特林的作品作為大眾文化消費品在劇院演出大肆掙錢的時候,他的自言自語表明了他與洪堡文化陣營的不同:“因為我目空一切,不屑于同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現(xiàn)代主義、先鋒派,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糾纏在一起;而這些,則是作為一個有文化的猶太人的洪堡所至誠信仰的?!?蒲隆譯,2006:180)洪堡的失敗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消解或者轉化,接二連三的失敗使洪堡的人格被逐漸地異化與分裂。他開始喪失理智,不停地謾罵西特林是偽君子、猶大,是對他所崇尚的精英文化的背叛。強烈的嫉妒心、憤恨和惱怒使“洪堡發(fā)瘋了,在紐約跳來跳去”(蒲隆譯,2006:60)。對待他的妻子凱瑟琳,洪堡的表現(xiàn)近乎變態(tài),“他先給凱瑟琳編造了一個情人,隨后又企圖殺死他”(蒲隆譯,2006:62),他甚至開始控告凱瑟琳,控告馬格納斯科,控告警察署和貝萊塢,表明他對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政治的極度失望,文化、藝術的商品化是此時的洪堡無法適應、無法接受的,人格的異化和精神的分裂終于使洪堡精神失常,被時代摒棄送進了瘋人院,最后悲慘地死去。
三、妥協(xié)與融合
洪堡對后現(xiàn)代文化從對抗、抵制到人格的異化和分裂,都似乎說明了他對這種新型文化模式的徹底反抗。但是索爾·貝婁筆下的主人公大部分并不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他們在抗爭命運的同時也在積極努力改變著自己的命運。從洪堡意識到自己失敗的時候起,雖然他對這種文化世俗化的世道憤懣不已,但也從來沒有放棄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他做出了種種努力來顯示他的妥協(xié)。比如他從紐約搬到格林威治村后依然不甘寂寞,企圖在政治上有所建樹,他甚至渴望他支持的開明派人士史蒂文森當上總統(tǒng)后能實現(xiàn)他的抱負和理想。他雖然對西特林繼續(xù)進行恫嚇,但實際上并未告他,原因是要等著看他的《馮·特倫克》是否能夠賺大錢。詹姆遜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已與市場連在一起,在整個日常生活中被消費。洪堡對金錢的關注表明他對精英文化堅持的動搖,或者說對文化大眾化的妥協(xié)?!耙欢ㄒ獔猿制狈坷麧櫋笔呛楸づc大眾文化融合的宣言,他的失敗和落魄終于使他意識到康德所標榜的無功利的純粹的審美在后現(xiàn)代主義中已銷聲匿跡了。盡管洪堡本人并沒有享受到這利潤帶來的生活的改變,他承認自己“的確不夠堅強,無法肩負這樣一副重擔”(蒲隆譯,2006:395),但是他的遺言告訴西特林去幫助他的舅舅沃爾德馬,他的前妻凱瑟琳和西特林同樣是這個劇本的受益者,他已認識到文化作為消費品應該讓每個人受益。
《洪堡的禮物》是索爾·貝婁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內(nèi)容極其豐富,哲理頗為深厚,為我們多層次多角度的解讀提供了極好的文本。美國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和理論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理論是當代重要的文學批評理論,本文從這個角度來解讀《洪堡的禮物》中的主人公。也是筆者一個探索性的嘗試,相信詹姆遜的批評理論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闡釋視角。
(責任編輯:呂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