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堅
近年來,環(huán)保主義者們流行裸體抗議,原因是寧愿什么也不穿,也拒絕穿上動物的毛皮——價值觀上的爭議或許永遠沒個結果,但事實是不容爭議的,人類使用動物的毛皮。從最開始的御寒保暖,抵擋兵器,發(fā)展到今天,實用價值已逐漸被合成材料取代,更多地轉為一種炫耀性的消費。這是一段漫長的道路,其時間跨度,要遠比你想象的長。
至少已是7000年前的事了。
很容易想象,如果說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那么皮革就是我們這位“朋友”的“衣服”。只是我們的先輩為了生存,只好對不住朋友。剝下了這種“衣服”拿來給自己用——這個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人類用了數千年的時間,才形成一套完整的、穩(wěn)定的皮革處理技巧。
用化學方法處理皮子,把容易腐爛的皮子變成一種穩(wěn)定、耐久的材料,這個過程叫做“鞣制”。這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比你在今天所能看到的大多數技術,都要古老——原始人把原皮放在太陽底下曬干:用動物的脂肪和腦髓涂上去,然后捶打,使之柔軟;用鹽腌,用煙熏。
英語里這一過程的名字,叫“tanning”,這個詞兒源于“tannin”,啥意思呢?單寧酸,鞣酸的意思,這種成分作用于皮子,替換掉蛋白質纖維里的水分,讓這些纖維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也許你會以為這種東西很少見?其實并不是,在喝葡萄酒的時候你就會喝到它。如果還不明白的話,那么來看看我們的祖先如何獲得它——要知道,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現代人看來任何一件隨手可得的小事物,可能是千萬祖輩成百上千年也造不出來的啊!
最常見的三種皮革鞣制劑是:1、植物單寧酸;2、礦物鹽,比如硫酸鉻;3、獸類或者魚類油脂。其中用硫酸鹽鞣皮子出現在19世紀,而在此之前,人們都使用植物來鞣皮。
這也是最早的皮革鞣制工藝,植物單寧酸被人們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然后作用動物皮毛。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很熟練了。古代的希伯來人(古代北閃米特民族,今天以色列人的祖先)用橡樹皮煮出來的汁液來鞣皮子,古埃及人則是用阿拉伯膠樹上的豆莢,古羅馬人用樹皮和漿果——村村都有地道、家家都有自己的高招,雖然具體配方不盡相同,但是大體套路,卻是不約而同。
到了中世紀的時候,歐洲做皮革的行業(yè)一度衰落了,原因很簡單,中世紀時期的大規(guī)模疫情,使人口突然迅速減少,農業(yè)生產力低下,貴族沒有銀兩消費高質量的皮具;再就是頻繁的戰(zhàn)爭導致沒有足夠的皮具生產。
但是阿拉伯人卻延續(xù)了皮革鞣制的藝術,而摩洛哥和西班牙的科爾多瓦則發(fā)展了這門技術,制造出了非常珍貴的高級皮子,經由這條道路,這門古老的藝術才在后來再度傳入歐洲。
需要說明的是,到今天為止,摩洛哥和西班牙的科爾多瓦,這兩個地方都成為了皮革行業(yè)里的重要名稱——并非是歷史的名詞,而是有兩種高檔的皮革以這兩個地方命名,原因很簡單,這是發(fā)源地么。摩洛哥的山羊皮最有名,而科爾多瓦,則以一種酒紅色的馬皮聞名于世。
用植物鞣制的皮革幾乎占據了人類歷史上的大多數時間,它們結實,厚重,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比較怕水。比如今天還把植鞣的厚皮革叫做“馬鞍革”,但是人們在騎馬的時候卻發(fā)現,馬上情況復雜,馬具很容易就被馬兒身上出的汗或者雨水打濕了,這些植物提取液鞣制的皮革濕了,又干了,如此反復幾次,就變得不那么結實了。有一個笑話,“馬鞍濕了,馬鞍干了,馬鞍又濕了,馬鞍又干了,國王掉下來了,王子繼位了……”說的就是這個。
一個摔死的國王,并不會阻擋人們使用皮革的步伐。相反,在漫漫的進化之路上、人們開發(fā)出了牛皮之外的多種動物皮革,并利用其不同特性展開了使用:鹿皮,羊皮,鱷魚皮,蜥蜴皮,蛇皮,鴕鳥皮,野豬皮,袋鼠皮,青蛙皮,海豹皮——請注意,海豹皮現在被立法禁止使用了,盡管每年還是有一定的捕殺名額,但就是不能做新的海豹皮制品。我在法國的一位朋友,拿著圖冊按圖索驥找到巴黎最有名的一家鞋店“john lobb”,想問問上面一雙鞋,結果才知道那是一雙海豹皮鞋,今天即使有再多的錢也買不到。那家鞋店的人看見這過去的圖片也是感慨萬千,以從業(yè)者的角度來看,他們自然是萬分懷念那個可以使用珍稀動物皮的年代!
這些種類夠多么?答案是遠遠不夠,人類幾乎開發(fā)出了無窮無盡的子類,僅以鱷魚皮為例,就被分為眾多子類:中國的揚子鱷乃是世界一級保護動物,沒人敢用,但是它的親戚密西西比短吻鱷就很倒霉,被大量使用;除了短吻鱷之外,還有尼羅鱷,太平洋灣鱷……
就連牛皮,這一人類最熟悉的品種,也被開發(fā)出多個分支,除了公牛,母牛,閹牛,剛出生幾星期甚至幾天的小牛也成為了目標——要知道,皮革的好壞,全看表面是否經過切割和打磨——成年牛的外皮上不可避免地總會有傷,為了掩蓋這些傷痕只能打磨,甚至干脆切成好幾層使用:而小牛呢?光滑細嫩的牛皮,切不得磨不得,自然成為眾人追逐的昂貴珍品!
至于前面提到的科爾多瓦皮,也是專門從馬的屁股上取下來的小小一塊——所謂物以稀為貴,可以想象,整張馬皮上就切下這么兩小塊,該賣到什么價錢?這種皮子經久耐用,沒有毛孔,被處理得黑里透紅,甚至連這種顏色都被人叫做“科爾多瓦”了——在英語世界里,表示這個顏色的還有一個詞兒,叫“勃艮第”(“burgundy”)——這是個法國產酒的地方,在真正懂酒的人看來,這里要比波爾多強得多——很容易想到,用這個名字的意思,應該是咱們常說的“酒紅色”。
當然,人們追求的并不永遠是高檔和奢華。這里也有例外,比如漆皮和磨砂皮。
顧名思義,漆皮就是把皮子表面處理成亮閃閃的鏡面效果,用于禮服皮鞋——別看禮服場面大。腳上穿的鞋卻未必很昂貴,因為要把皮子磨得亮閃閃,貴的皮子和便宜的皮子做起來是一個樣,大家自然都用便宜的材料做。
舊上海的紳士們喜歡在下雨天穿漆皮鞋。原因有兩個,一是相比普通皮鞋,漆皮鞋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第二就是漆皮加工的用料都很一般,因此皮子的成本較低,比較便宜,雨天穿壞了比較不心疼。
至于磨砂皮,就更不登大雅之堂了。大家在電視里看二戰(zhàn)時期日本兵穿的翻毛皮鞋就是它。除了牛皮,還有羊皮或者鹿皮。淺黃色,皮子的里層被翻出來,有很多細細的絨立著——這些都是皮子的纖維,皮子的纖維質越靠近皮面越致密,里面翻出來以后,要比面上稀松很多。這樣的好處也是很明顯的:普通的皮子外層最堅韌。越往里越稀松,如果一旦劃破,傷口容易深入:翻毛皮則是外面較稀松,越往里越致密,如有傷痕,不易深入。
在抗戰(zhàn)時期,普通戰(zhàn)士只能穿草鞋布鞋,日本兵穿這個就算不錯了。但是在物資豐富的世界里,這東西的檔次就很低,只能作為勞保鞋用。在西方。很長一段時間里,它只被用來做秋天出門的郊游鞋(country shoes)。但是著名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溫莎公爵改變了歷史——1942年,他穿著棕色的翻毛皮鞋配合他的法蘭絨西裝在長島的Meadowbrook鄉(xiāng)間俱樂部出沒,吸引了社交圈里男男女女們的注意,并引起了廣泛的模仿,到了1940年代,這種翻毛皮鞋就非常流行了。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