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社剛
社會對國際金融危機、就業(yè)困境的過度渲染給今年的大學畢業(yè)生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造成很多畢業(yè)生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現象。筆者在心理咨詢工作中發(fā)現,求職失敗后有的學生過度迷茫、缺乏目標,有的學生煩躁不安、失眠多夢,有的學生自卑抑郁,對找工作甚至生活失去了信心。因此,高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建設好自己的心靈家園,為就業(yè)、成長、發(fā)展提供動力之源。
教育學生學會全面歸因,找準突破口。一個人求職碰壁后是否出現不良情緒,其關鍵在于他認識問題的方式。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人們對于自己成敗的歸因是影響以后行為的重要因素。一些學生將求職碰壁歸因于自己能力差、素質低、智力不高、家庭條件不好、競爭者實力太強等內外部因素中的穩(wěn)定因素,就容易對前途悲觀失望。相反,如果將碰壁原因歸因于自己面試中努力不夠、準備不足、與這項工作不匹配等內外因素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就容易找準失敗原因,彌補不足,再接再厲。所以,應教育學生全面分析當前形勢:就業(yè)難既是困境,又是讓自己深入認識社會、將自己的期望和社會要求很好結合的重要機遇。讓學生既要認識到困難的艱巨性,又要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教育學生矯正不合理思維,積極調整心態(tài)。一些學生求職碰壁后,容易出現一些不合理的思維,如“過分概括化思維”,即幾次求職失敗就認為“我是一個失敗的人”;“絕對化思維”,“這次面試我應該成功”,而實際上,還有很多因素是他們自己無法決定的;等等。教師要教育學生勇敢地接受現實,積極應對各種困難。面對學生的不合理思維,教師要教育他們學會理性思維、自我激勵,通過改變學生思維,調整他們的就業(yè)心態(tài)。
教育學生完善應對方式,敢于面對問題。面對求職失敗,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一些學生過分“自責”,后悔以前大學生活沒有合理安排,責備自己愧對父母、老師和親人;一些學生采取“退避”方式,回避就業(yè),不談就業(yè)問題。為了防止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這些心理反應,教師要教育學生面對困難進行合理的心理調節(jié),積極尋求對策,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教育學生了解人格特征,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很多畢業(yè)生“屢挫屢戰(zhàn)”,但一直效果不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職業(yè)規(guī)劃就是找到與自己人格特征相匹配的、能充分發(fā)揮自己潛能的并且自己喜歡的職業(yè)。所以,教師要盡早幫助學生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興趣和需要。其次,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工作適合自己,這樣的工作有什么能力要求,現實競爭情況怎么樣。最后,要讓學生知道怎么成為適合這項工作的最佳人選。面對激烈的就業(yè)競爭,畢業(yè)生有科學的職業(yè)規(guī)劃就會有積極的心態(tài),就會在遇到困難時積極應對,合理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防止不健康心理的出現,為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固的心理基石。
(作者系河南師范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