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杰
司法實踐中,非法處置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案件時有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導致司法機關“執(zhí)行難”的重要原因。為了有效懲治這類危害行為,1997年刑法典增設了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對本罪準確認定的關鍵在于對客觀要件的理解,根據刑法第314條的規(guī)定,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是指隱藏、轉移、變賣、故意毀損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據此,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隱藏、轉移、變賣、故意毀損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行為。
一、如何理解“轉移”
對于“轉移”,一般性地解釋為將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改換位置,從一處移至另一處,使司法機關難以查找的行為,此種解釋也稱之為“位移說”。實際上,“位移說”無法涵蓋司法實踐中所有的“轉移”行為,可能會放縱犯罪。
對“轉移”可以根據財產形態(tài)的不同,從兩個角度進行闡釋。
1.實物形態(tài)的財產。這又包括兩種情況:(1)財產發(fā)生空間位移。此時的轉移即指將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改換位置,從一處移至另一處,使司法機關難以查找的行為。也即“位移說”的觀點。這里要注意將隱藏和轉移區(qū)分開來。隱藏和轉移有相似之處,從根本上來說,都是使司法機關難以發(fā)現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一般認為,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是否發(fā)生空間位移:發(fā)生空間位移的是轉移;沒有發(fā)生空間位移的是隱藏。但這里的空間位移是否有程度上的要求,是不是只要將財產稍微挪動一下就是轉移?筆者認為,隱藏和轉移的區(qū)分并不僅僅體現在空間的位移上,關鍵是被隱藏或轉移的財產是否仍處在被使用的狀態(tài)。如果仍處在被使用的狀態(tài)(不管是被財產所有人使用,還是被非財產所有人使用),但在空間上發(fā)生位移,并使司法機關難以找到,應認定為轉移。(2)財產沒有發(fā)生空間位移。此時的轉移是指除變賣以外,變更財產所有權主體的行為。前文對此已有論述,在此不贅。
2.非實物形態(tài)的財產。所謂“非實物形態(tài)的財產”,主要是指存款、股票等以非實物形態(tài)表現的財產。就非實物形態(tài)的財產而言,轉移是指將已被司法機關凍結的存款等劃出司法機關原先指定的賬戶的行為。
二、如何理解“變賣”
案例:河南省光山縣某中學教師甘某向馮某購買鏟車一臺,甘某除給付購車款7 000元外,余款以種種理由拒付,馮某被迫向光山縣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光山縣人民法院根據馮某訴訟保全的申請,依法裁定對甘某所購的鏟車一臺予以扣押,并明確告知甘某,被扣押的鏟車由其使用,不得轉移、變賣和毀損。但甘某擅自將該車賣掉,并仍拒付馮某車款,逃避履行法律義務,致使法院已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不能執(zhí)行。后光山縣人民法院以非法處置扣押的財產罪判處被告人甘某有期徒刑二年。所謂變賣,是指將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以各種形式出賣給他人的行為。該案中,甘某的鏟車已被人民法院依法扣押,并明確告知其不得轉移、變賣和毀損。在這種情況下,甘某仍擅自將鏟車出賣,導致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不能順利執(zhí)行,妨害了人民法院正常的司法活動,應以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定罪處罰。
認定“買賣”,還有兩個較為特殊的問題需要注意:
1.明顯以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的是否可以認定為本罪中的“買賣”?明顯以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違背價值規(guī)律,不符合民法中的等價有償原則,是一種非常態(tài)的買賣行為。但犯罪的本質在于侵害法益,刑法的重要機能也在于保護法益。不管買賣行為本身是否合理,只要其改變了財產所有權的主體,使司法機關生效裁判文書的被執(zhí)行人或執(zhí)行標的物發(fā)生變化,進而導致司法機關的生效裁判文書難以執(zhí)行的,就應認定為本罪中的“買賣”。
2.未履行合法手續(xù)的轉讓不動產、特殊動產的是否可以認定為“買賣”?對于買賣動產來說,通常只要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交付財產,即可視為買賣成立。但對于買賣不動產和一些特殊的動產(如汽車、船舶等),根據民法原理和法律有關規(guī)定,除需要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之外,還需要履行法定的手續(xù),才能視為買賣有效成立,即所謂的“要式民事法律行為”。如果行為人將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的不動產、特殊的動產賣與他人,甚至已實際交付,但沒有辦理法定手續(xù)的,是否可以認定為本罪中的“買賣”。我們對此持肯定態(tài)度。理由在于:(1)這種非常態(tài)的交易行為在某些地方是一種“常態(tài)”的交易行為。在我國普通民眾中,相當多數的人法律意識淡薄,或者是已有不動產、特殊動產未辦理登記手續(xù),或者是交易時不辦理過戶手續(xù)。只要給付價款,實際交付標的物,即視為買賣成立。(2)犯罪的本質在于侵害法益,刑法的重要機能也在于保護法益。雖然嚴格的說,這種買賣尚未有效成立,但其事實上變更了財產所有權的主體,致使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書的執(zhí)行無所依歸,妨害了人民法院正常的司法活動。因此,未履行合法手續(xù)的轉讓不動產、特殊動產的可以認定為“買賣”。
三、如何理解“故意毀損”
所謂故意毀損,是指故意將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的財產進行毀滅或損壞。毀滅是指使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的財產在物質形態(tài)上徹底消失的行為。如燒毀已被查封的貨物。損壞是指使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的財產的價值或使用價值消失或者減少的行為。如砸毀已被查封的機器設備,使之無法繼續(xù)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毀損行為必須故意為之。行為人如果因為過失或者意志以外的原因導致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遭到損毀的,雖然客觀上可能妨害司法機關的正?;顒?但也不能構成本罪。立法者所以特別強調毀損必須故意為之,而在隱藏、轉移、變賣前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故意”,并不是說本罪的主觀方面只對毀損要求故意,對于隱藏、轉移、變賣已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過失也可以構成本罪。主要是出于這樣的考慮:(1)一般來說,隱藏、轉移、變賣本身已隱含著故意的心理態(tài)度,不存在所謂過失的“隱藏、轉移、變賣”,所以不用特別強調;(2)毀損僅僅能反映客觀方面的行為,不能反映主觀心理態(tài)度。如不強調“故意”,可能導致司法實踐中一些素質不高的司法官客觀歸罪。
四、如何理解本罪發(fā)生的時間條件
對于本罪發(fā)生的時間條件,刑法未作明文規(guī)定。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明確的問題,因為它是區(qū)分本罪與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的重要界限。根據刑法第313條的規(guī)定,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是指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zhí)行而拒不執(zhí)行,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與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處。如都侵犯了司法機關正常的訴訟活動;主觀方面都是出于故意;都必須達到情節(jié)嚴重才構成犯罪等。但兩罪也存在著區(qū)別,較為明顯的就表現在兩罪發(fā)生的時間條件不盡相同。我們認為,在本罪中,只要司法機關依法查封、扣押、凍結了被執(zhí)行人的財產,則不管是在訴訟開始之前,還是在訴訟進行的過程當中,抑或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已經生效并進入執(zhí)行階段,行為人如果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并情節(jié)嚴重的,就構成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而在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中,雖然刑法也沒有對該罪發(fā)生的時間條件作出明文規(guī)定,但因為該罪的犯罪對象是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因此,該罪只能發(fā)生在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生效之后?!?(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