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倉貴史 袁 森
袁森譯
當我讀《窮忙族》一書時,曾經(jīng)問過身邊的幾個朋友,你們認為自己是“窮忙族”嗎?結果。他們都認為自己是,這其中包括工作了2-3年的“80后”,還包括一個已經(jīng)成為國企中層領導的“70后”。
多數(shù)“80后”初入社會,工作經(jīng)驗不足。職位不高,正處于事業(yè)階段的初期,財富積累自然有限。而處于事業(yè)巔峰的中年上班族,卻也有自己的擔憂:孩子還小,未來的開支無法預估;老人身體欠佳。照顧他們成為了重要的家庭任務;工作更是五味雜陳,難以盡數(shù)。
看來,雖然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忙碌和疲憊卻是大家共有的情緒和心境。
“窮忙族”來自英文單詞“workingpoor”,《窮忙族》的作者門倉貴史是日本知名經(jīng)濟學家,他對“窮忙族”下的定義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卻依然不能過上富裕生活的人。而本土書籍《炮打窮忙》則把“窮忙族”比喻成“驢子”:忙碌在磨盤旁的驢子,日夜不停地忙碌,得到的卻永遠只是一捆干草。
最近,有人在網(wǎng)上列出了“窮忙菜單”:1.一周工作超過54小時,但看不到前途;2.一年內(nèi)未曾加薪;3.三年內(nèi)未曾升職;4.薪水很低,到月底總是很艱難;5.積蓄少,無力置產(chǎn);6.工資不低,但花錢很大手筆:7.收入不低,但內(nèi)心沒有安全感;8.忙得團團轉(zhuǎn),一停下來就有罪惡感;9.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還得工作;10.老是計劃干一番事業(yè),但總是忙不完手里的事情。
據(jù)說雇這10項中,如果你有3項或3項以上與之相符,就屬于“窮忙族”的一員。
“窮忙族”非失業(yè)者,有人可能兼了好幾份差事,甚至全職受雇者都可能淪為既忙又窮的工作窮人。其中不乏一些中等收入的工薪階層,包括那些拿著每月近萬元收入的辦公室白領。每天面無表情,如機器人般在寫字樓里忙碌;將星巴克當作網(wǎng)吧,對著手提電腦處理郵件,看起來根本沒有時間喝咖啡……生活里這樣的人并不少見,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干得比驢多?!?/p>
《中華文摘》的文章《窮忙族的中國化生存》里談到,“窮忙族”比“月光族”還要窮,比“勞?!边€要忙,他們是生活淪喪的族群,這個族群隨著當今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而產(chǎn)生,隨著產(chǎn)業(yè)調(diào)整(勞動力市場變化)、金融風暴(失業(yè)率增加)、知識經(jīng)濟時代(無技術含量勞力貶值)、保障制度缺失(缺乏臨時工作保障)而來。
百度百科在“窮忙族”的詞奈下面,加入了一條“結構性危機”的注釋,以解釋中國人“窮忙”的真正原因:“就業(yè)機會缺乏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福利保障未健全的社會體系、壟斷資源的官僚體制、帶來龐大壓力與資源緊缺的城市發(fā)展模式……”這是生活淪喪的外因。
而中國人努力工作的動力來自焦慮——對于失業(yè)的焦慮,對于生存壓力的焦慮。他們長期以來只是關心以買房子、買車子為目標的物質(zhì)世界,關心如何在世俗中“安身立命”。這是生活淪喪的內(nèi)因,
中國人只能看“80后”修成正果的《奮斗》來強打精神,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是。薪水正在貶值,連通貨膨脹速度都趕不上?!案F忙”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窮忙族》這本書并沒有給出什么具體的方法來擺脫這種狀態(tài),但通過這本書,我們應該開始反思——反思為何成為今天這個樣子:反思我們?yōu)楹蚊β刀豢鞓罚悍此嘉覀兙烤埂案F”在哪里,為何而“忙”;反思我們的無奈,也反思未來真正可以努力的方向。
送給廣大讀者一句話以共勉——忙碌,只是偷懶的一種形式,那是因為你懶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動。
(王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