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東
人人都喜歡清澈的眼睛。標題就像是文章的眼睛,傳神出色的標題就是清澈的眼睛,是留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只有讓讀者對標題“一見鐘情”,他才愿意和稿件“交往”下去。但是,絕不能為了標題而標題,合理想象編造細節(jié),自造題眼。
找準“新聞眼”
每晚,面對大量來稿,編輯不僅要提供信息,而且要想方設(shè)法地方便讀者閱讀。媒體密集、信息爆炸,讀者很難有時間將新聞從頭讀到尾,吸引眼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精心制作標題。標題是編輯的精耕之地,不出彩的標題有可能會讓一篇好文章淹沒。有時候一篇新聞,時間長了內(nèi)容可能記不住,但標題卻會印在腦海里。
稿件的重點是什么?看點在哪里?所反映的核心事實是什么?自己是讀者會有何感受?找準“新聞眼”,才能下手制作標題。
2007年11月9日,省會各家報紙都報道了河南CPI上漲的消息。其他報紙都是從CPI上漲多少做標題,大河報則抓住新聞的重點,以“10月河南CPI同比上漲7-4%”為引題,以“乘車便宜,吃飯貴了”做主題,從數(shù)字中跳了出來,站在讀者的角度,緊扣生活,形象生動,令人耳目一新,讀者腦海中不再是硬邦邦的數(shù)字化的乏味標題。
去年10月,大河報記者多次赴固始縣,調(diào)查當?shù)匾髮W生必須訂學生奶并從中收取好處的事情。該報道篇幅較長,看點也有兩個——必須訂學生奶,從中收取好處。如何簡潔、客觀地制作標題呢?要求學生喝奶,本來是件好事,但為什么必須訂呢?目的是什么?是從中收取好處嗎?編輯抓住這個“新聞眼”,制作了帶有口語化味道的標題——《學生奶,也能擠出“油水”?》,通過人們對“油水”一詞通俗大眾的理解,使這篇報道受到關(guān)注。
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報道:濟源市思禮鄉(xiāng)水洪池村,由于沒有通往山下的路,村里人幾乎沒有下過山。上世紀90年代,水洪池村用10年時間修通了公路。從此水洪池人的生活改變了,用上了電,安上了電話,辦起了花崗巖料場,還開發(fā)了旅游。路修通以前,山下的姑娘不愿意嫁到山上來,這里的男子不得不到地界相連的山西陽城討媳婦,年復一年,水洪池人都會說陽城方言了,濟源話退出了舞臺。路修通后,水洪池人逼著自己說著濟源話走出大山,融入市場經(jīng)濟中,慢慢地,濟源話越說越流暢了。當時很多媒體多以“水洪池村10年修一路”此類的標題進行了報道。而《濟源日報》聯(lián)想到話音的變遷,以《水洪池人不再說“外語”了》為題進行了報道,找準了“新聞眼”,寫出了新意。
真實是生命
美國新聞業(yè)巨人普利策給他的采編人員立下一條“軍規(guī)”:“準確,準確,準確?!本庉嬛谱鳂祟}也應(yīng)該遵循這個原則。編輯要對讀者負責,對良知負責,對報紙負責。透過標題,讀者可以感受到報紙對新聞事件的態(tài)度,因此,在制作標題時要做到準確、平衡、客觀、簡潔、清晰,還要有責任感和人情味。
標題真實、準確還體現(xiàn)在對語言的運用上。要精心選擇與事件或者個人相匹配的詞語,遣詞用字力求準確,不能詞不達意。
去年,有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在安陽,一輛面包車掉進河里。有目擊者看到一男子在河里掙扎,待救援人員趕來,車上兩人已一死一失蹤。市民甲(記者沒有寫該人的名字,也不是先前的目擊者)對記者說,面包車是倒車掉進河里的,但這種說法沒有得到警方的證實。記者也沒有寫警方對事故的初步調(diào)杏結(jié)果。而媒體卻憑著沒有得到證實的說法,制作了《面包車倒車一屁股掉進河里》的標題。標題是對新聞內(nèi)容的反映,真實是它的生命,不顧新聞事實而一味追求標題的“精彩”,會使新聞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做編輯這么多年,還發(fā)現(xiàn)另外一種現(xiàn)象——為標題而標題。一些社會新聞和現(xiàn)場新聞寫得較粗。沒有“魂”,或者是細節(jié)不足以撐起編輯的標題。為得個“好”標題,也許似乎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見得——編輯通過合理想象?;蛘T導記者刪改,或親自動手添加,所謂的“細節(jié)”豐滿了,標題也有了,兩全其美。對于這種現(xiàn)象,套用一句網(wǎng)絡(luò)語言,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優(yōu)標似乎在前頭),然而卻找不到出路(背離了新聞價值觀)。
而記者在為標題而標題的誘導下,為了好發(fā)稿,在報道上,有意自制細節(jié)。比較同城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會發(fā)現(xiàn)在細節(jié)的描述上互不相同,后經(jīng)讀者反映,通過報社調(diào)查,得知這些情節(jié)都是想象出來的,影響了報紙的公信力。其實,真實客觀的,才是最好的。
巧借詩詞歌
在找準“新聞眼”,客觀、準確的基礎(chǔ)上,標題還要力求生動。借鑒文學表達的方式,能使標題更有效地反映新聞內(nèi)容,吸引受眾的目光。
盧氏縣磨口鄉(xiāng)原鄉(xiāng)長牛江濤在抗擊泥石流災(zāi)害時犧牲,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給女兒買上一架鋼琴,聽女兒給他彈一首鋼琴曲。而今企業(yè)出資,替他完成了這個心愿。2007年11月30日《大河報》刊發(fā)了此事,編輯起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標題《天堂里應(yīng)能聽到琴聲幽幽》,意蘊豐富,情感十足,使讀者心為之動。
2007年11月5日,漯河、許昌兩地爆發(fā)客運之爭,雙方相互半路堵截,拒絕對方客車人站。乘客出行受到影響,大河報給予了報道。這種兩地客運之爭、殃及乘客的事情,媒體曾多次報道過。這次標題如何出新?如何讓讀者把新聞讀下去?苦思冥想后,編輯想到了家喻戶曉的一句詩詞——“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于是《兩地客車大頂牛硬把“通途”變“天塹”》的標題出來了,雖然僅把天塹變通途的順序進行了調(diào)整,卻表達了截然相反的意思,而且與新聞所表達的核心事實一致。
好的標題可以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有好的“料子”才能留住讀者,報紙的內(nèi)容才是核心競爭力。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