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在舉國同慶六十華誕、第十一屆全運會即將召開之際,袁偉民推出力作《袁偉民與體壇風云》,書中披露:
悉尼奧運會前夕,突發(fā)興奮劑事件,痛割毒瘤不手軟。
奧運申辦城市投票和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兩項議程同時在莫斯科進行,投票前后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
“國家體育總局動用中國奧委會專項資金建職工住宅”,引發(fā)審計風波,真相如何?
……
出書就是要講真話,講實話,淡出公眾視線整整五年的袁偉民揭開了中國體育塵封已久的往事與內幕。
10月11日,“銷聲匿跡”長達5年的袁偉民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袁偉民與體壇風云》一書的首發(fā)式在南京鳳凰國際書城舉行。在發(fā)布會上,袁偉民作了真誠感人的發(fā)言:“今天我心里很爽,來了這么多朋友,非常高興?!比缃褚巡饺牍畔≈甑脑瑐ッ裆倭藥追譃楣俚耐?多了一分老者的慈祥。
袁偉民是世界排壇的傳奇人物,中國體育的領軍人物。在中國,女排精神影響了幾代人?!巴虏⒉蝗鐭煛?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總裁張小波如是說:“這不是傳記,而是一部奮斗史,正氣歌?!苯K省委、省政府領導,少將陳招娣等老女排隊員,以及來自全國各地數十家新聞媒體在南京齊聚一堂,參加了新書的首發(fā)式。
《袁偉民與體壇風云》是袁偉民經過5年的沉淀和思考,與他的寫作團隊完成的一部回顧體壇風云的力作,書中大量引用了袁偉民的原話,披露了許多不為人知但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細節(jié),還揭開了某些重大事件的歷史深層內幕。如今,低調卸任的袁偉民,終于接受媒體采訪了,他有話要說。在古南都大酒店,袁偉民接受了《新民周刊》3個小時的專訪。
為什么要寫書?
在古南都茶座僻靜的一角,袁偉民侃侃而談,面對記者提問,他思路清晰、睿智敏捷。
《新民周刊》:在您擔任中國體育掌門人的那些年,印象中您從不接受媒體的專訪,卸任之后,據說有許多著名主持人通過各種關系要求采訪您,其中不乏楊瀾這樣的明星人士,可是全都被您拒絕了。我們非常高興今天能采訪到您,請問,是什么原因使您破例愿意面對媒體?
袁偉民:我這人比較少成為焦點,包括每屆奧運會,一般出席兩次新聞發(fā)布會,第一次去和大家見個面,第二次是結束時我搞個綜述。退下來后,人們更是看不到我了,(關于我的)傳說很多,我看得很淡。剛退時,就有好幾個地方找我出書。我開始一直拒絕,后來找我的更多了,許多人一直勸我,我不是不說,而是要等一個適當的時機。如今,退下來一晃5年多了,直到去年他們做工作,我答應了,這本書終于在去年完稿,現(xiàn)在選擇在全運會之前,而且回到家鄉(xiāng),首先與家鄉(xiāng)讀者見面。
《新民周刊》:從1986年開始,您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團長,參加了5屆奧運會、5屆亞運會,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競技體育取得了很多輝煌的業(yè)績。這中間,您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能否對自己做一個評價?
袁偉民:談不上是評價吧,競技體育有鼓舞士氣、振奮精神的功能,我盡了自己的努力,為國爭了光。從我1958年來到南京,在江蘇省排球隊備戰(zhàn)第一屆全運會起,到2004年卸任,算起來搞了47年的體育工作。半個世紀的體育人生,彈指一揮間。
《新民周刊》:能談談您出書的初衷和想法嗎?
袁偉民:要出書就一定要講真話,講實話,而且我要求要在北京奧運會之后出版。這本書講出了我作為改革開放30年的親歷者,為了體育事業(yè)又好又快地健康發(fā)展,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以及嘗到的酸、甜、苦、辣,包括所付出的艱辛和代價。這是我內心的真實感受。我之所以要出這本書,目的是為了把經驗和教訓留下來,把體育上重大事件的歷史真相如實告訴大家。
《新民周刊》:書中涉及到具體的人和事,無論是其本人還是其參與的事件的影響力都很大,令讀者十分震驚,比如申奧的故事、中國推薦新的代表參加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競選,比如興奮劑等等。書中涉及到很多我們以前并不知道的內部消息。披露這些您是怎么考慮的,有沒有想過會有“爆炸”性反應,包括當事人的強烈反應?
袁偉民:說好呢,還是不說好?這是歷史,我書里說的是讓歷史盡可能接近事實,當然看的人也有角度問題。我書上寫的都是有材料根據的,當年很多材料都是歸到我這里的。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鼓勵我說,你不出來說話,就沒有人說真話了,歷史就這么錯下去了,我明明知道真相卻不出來糾正,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我在體育界這么長時間,經歷的事情很多。當然說真話,必然涉及到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具體的部門。但是我想,說這些事并不是為了批評誰,指責哪個部門,我只想通過這些事,起到啟迪的效果,對事不對人。我的文章里沒點名,很多事,部門里的人誰都知道,但是老百姓搞不清楚。好多時候是我看了電視、看了報刊,才知道披露出來的是違背事實的,因為我是參與決策的人。按理說,我們國家走到今天,人們可以大膽發(fā)表各種意見,但我想,一些具體的、重大的問題上,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位置怎么擺,如何處理,是有原則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受黨教育多年,干了很長時間的干部、高級干部,應該有基本原則。
《新民周刊》:你曾經說過,這本書不是一本傳記,而是用“5年帶出50年”——主體是記錄您在擔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之后5年間中國體育界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在此基礎上帶出您的整個人生經歷。換句話說,這本書不僅是對你自己50年體育生涯的一個總結和回顧,更是中國體育一個時代的縮影,是這樣的嗎?
袁偉民:是的。我這5年,是中國體育界跨越式發(fā)展的5年。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以28金實現(xiàn)歷史性突破,2001年申奧成功,2002年冬奧會實現(xiàn)金牌零的突破,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又以32金創(chuàng)造歷史。所以說,這5年里折射出了中國體育近50年來的滄桑巨變。
迎來轉型良機
中國體育的轉型,是袁偉民在任及卸任后長期思考的一個問題?!爸袊谙喈旈L的一段歷史時期需要金牌,而我們也已經做到了,北京奧運會已經名列金牌榜首,已向世界證明中國是金牌大戶,現(xiàn)在我們應該在保證優(yōu)勢項目和抓好重點基礎項目的前提下,花大力氣發(fā)展群眾體育。”袁偉民告訴記者,他在觀看了北京奧運會的賽事后,用更加冷靜、客觀的心態(tài)看待和思索他非常熟悉的中國體育?!艾F(xiàn)在已經到了中國體育轉型的最佳時機?!?/p>
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體制是精英體制,中國的體育體制也同樣如此,雖然中國在奧運會上爭金奪銀的實力確實很強大,但一個普通的體育愛好者想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參加奧運會實在是太難了……說到底,中國能在奧運會上奪金牌第一,舉國體制的功勞可以說非常之大,一個運動員在被選入國家隊之后就不必操心任何其他的事情,吃有食堂,住有宿舍,每個月有津貼,而他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訓練,爭取在國際賽場上取得好成績。這樣的舉國體制給中國體育帶來了很多榮譽。但這種奪金主要是精英教育的產物,不是建立在全民體育的基礎上的。
相反在歐美其他國家,體育是一個全民參與的鍛煉方式,任何人只要喜歡運動,都可以在很多比賽中報名參加,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立陶宛一次國內籃球比賽可以有2000多支參賽隊伍,很多國家的奧運會選手都不是專業(yè)運動員,大學的校隊運動員,甚至餐廳的廚師、普通的職員、公司的CEO,都可以獲得參加奧運會的機會,而且有些運動的成績還在中國隊之上。
在《袁偉民與體壇風云》一書中,袁偉民提出了衡量“世界體育強國”的三個標準:體育人口的多少,體育產業(yè)的強弱,體育成績的好壞。他認為,不僅要將體育作為一種興趣,而且要把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只有體育觀念很強、經常參加比較正式的體育運動、經常進行體育消費,才能被稱為體育人口。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金牌的數量的確是榮譽的體現(xiàn),但是想要變成一個體育強國,向普通民眾敞開大門就顯得非常必要,體育運動在大眾中的普及和提高更是基礎和根本。中國雖然稱得上是“金牌大國”,但中國的優(yōu)勢項目多是世界上普及程度不高、市場效益不佳的“小眾”項目,而需要廣泛群眾基礎的田徑、游泳、集體球類項目則基礎還比較薄弱。
另外拿賽艇為例,這項運動在中國是個大冷門。在中國的湖面、河道上幾乎看不到賽艇的蹤跡,很多人甚至連賽艇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在歐美國家,賽艇的普及程度超乎想象。在那里,公開水域、寬廣的河面常常點綴著各色賽艇,許多大學的體育館里甚至有專門的室內賽艇練習場,喜愛和參與賽艇運動的人隨處可見。沙排項目也是如此,在中國,男女沙排隊員加一起也就100多人,很多省市都沒有沙排隊伍。但是在美國,雖然他們的水平有高有低,但打得人太多了。美國國內一般的比賽,經常就有200多對運動員參賽,有這樣的群眾基礎,美國隊能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兩枚沙排金牌也就不奇怪了。其他的運動項目也是如此,國外有專門的拳擊俱樂部,花樣游泳的普及程度也相當高,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關于審計風波
袁偉民在新書中披露:2004年6月23日,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條重大新聞: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國家審計署公布了“關于2003年度中央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其中指出,1999年以來,國家體育總局動用中國奧委會專項資金1.31億元,其中用于建設職工住宅小區(qū)1.09億元,國家體育總局作為41個部門擠占挪用財政專項撥款和專項資金的典型例子被突出曝了光,成為這條新聞的焦點。一夜之間,突如其來的審計風暴,把國家體育總局送到了風口浪尖上。
袁偉民說:問題出在審計署公布的報告中,把我們建房動用的中國奧委會市場開發(fā)積余的錢,誤定性為動用了中國奧委會專項資金。其實,我們的問題就是沒有以中國奧委會的名義開會決定動用這筆資金,這是一個體制造成的財務管理程序不妥的問題。審計署將我們財務管理中出現(xiàn)的一個程序不妥的問題,錯誤定性到“擠占挪用財政專項撥款和其他專項用途”的類別中去,是不妥的。
中國奧委會沒有專項資金,體育總局沒有動用“專項資金”。可是,這場審計風波還被炒向了全國、甚至是全世界。整整兩周,海內外媒體和網絡上關于此事的報道可謂是鋪天蓋地。法新社、美聯(lián)社、英國《金融時報》等海內外媒體毫不客氣以各種嚴厲的措辭批評國家體育總局“貪污了納稅人的錢”、“社會各界的捐款”等等……由此也激怒了人民群眾和海外華人,發(fā)出了“我們再也不給奧運會捐贈了”的怨言。
記者告訴了袁偉民當年去北京采訪聽到的許多關于這場影響極大的審計風波的傳聞。傳聞一,某體操主教練沒有分到房子告到了中組部;傳聞二,總局主要領導被“雙規(guī)”;傳聞三,負責工程的有關人員貪污了幾千萬……甚至連出租車進入龍?zhí)逗^(qū)和總局新建的大院時,一些司機也會隨口就說:“這是‘貪官樓、‘腐敗樓……”
后來,體育總局向國務院提出的申訴起了作用,由監(jiān)察部牽頭組成聯(lián)合調查組,重新調查真相。2004年7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頭條刊登了題為“體育總局有關人士答本報問”的報道,這篇報道除了對一些誤解和謠傳做了一些解釋外,也表示了總局感謝審計署的審計,歡迎媒體和人們問責,《人民日報》海外版還專門為這篇報道配了一篇短評,題為“都是為了國家利益”,指出:“審計署秉公審計,不顧面子,完全是為了國家利益”,但是有些媒體由于不了解情況出現(xiàn)了一些失實的報道,“為了避免對雅典奧運會、籌備2008年奧運會的負面影響,體育總局有關人士做了實事求是的解答”,也是為了國家的利益。
袁偉民說:“事過5年,現(xiàn)在再讀這篇短評,我仍覺得很有水平,據說是時任《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寫的,我們非常感謝,也不會忘記《人民日報》海外版這位正直的總編輯,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所給予中國體育的支持?!闭f到這里,這位硬漢子的眼里隱約閃爍著淚光。記者想不到當年袁偉民會背負如此沉重的壓力。
離任后的生活
5年前,袁偉民在離任之際說過:“47年的體育工作,充滿了緊張、激烈、挑戰(zhàn)和艱苦。離任之后,我會參加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鍛煉身體、享受人生。”
袁偉民說到做到。采訪中,袁偉民告訴記者,學生時代他就是一個業(yè)余足球運動員,高中畢業(yè)以后才開始打排球,很快就成為江蘇隊的主力二傳手,幾年后入選國家隊……這樣的經歷,使得今年71歲的他將參加體育鍛煉作為人生的一大樂事,尤其是網球和高爾夫。作為中國高爾夫球協(xié)會主席,袁偉民認為“高爾夫進入奧運會后,會有一個大的發(fā)展,它以球會友,講究技巧,是一項超越自我的運動,讓人可以擁抱大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痹瑐ッ裾f。和袁偉民打高爾夫球的,是他以往在工作中結識的朋友和他往日的弟子。一些各界名流也會請他參加一些“高球派對”——不是那種比賽性質,而是屬于聯(lián)誼休閑性質。當年的老女排隊員們都知道袁指導的這個愛好,所以會經常招呼“袁頭兒”出來打球吃飯,在陽光下草地上享受家庭聚會般的日子。
“現(xiàn)在我就和一些老朋友一起打球,一個禮拜三次,每次一個多小時,打完球回家洗澡,幾個球友再一起吃飯,有時候把夫人(鄭滬英)也帶著。”袁偉民說。對他來說,膝關節(jié)有傷,開過四次刀,唯一的小煩惱是每次都得帶著自己的網球鞋,因為他的腳有46碼,“如果找不到鞋,打球時我就得‘穿小鞋了,”他開著玩笑。袁偉民至今還會經常去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的網球館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