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占文
摘要: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普遍不能迅速適應過來,都覺得高一物理難學。如何搞好物理教學的銜接?如何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跨過“高臺階”?成為高一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高一物理教學;教學方法
高一的學生總是反映:物理比初中難學得多。高中物理難學,難就難在初中與高中銜接中出現(xiàn)的“高臺階”。 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普遍不能迅速適應過來,都覺得高一物理難學,特別是意志薄弱和學習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學生,更是使他們過早地失去學物理的興趣,甚至打擊他們的學習信心。如何搞好物理教學的銜接,如何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跨過“高臺階”,就成為高一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筆者根據(jù)多年的經(jīng)驗分析如下: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別顯著,使學生形成較大心理壓力
初中物理與高中物理一個明顯的差別是,研究方法不同。如力(等效性)→平行四邊形定則→矢量運算的法則。運動學從運動效果的等效性→位移(變化)→速度(變化)→加速度。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的研究方法不同。另一方面初中物理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密切,知識內(nèi)容直觀,而高中物理比較抽象,思維方式也不同。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如運動學中初中只講“勻速直線運動”,而高中還講“變速運動”,特別是一些追及與相遇問題。
二、高中要求學生從形象思維進入抽象思維,完成思維能力的一大飛躍
學習上產(chǎn)生困難,往往并非學生思維水平或智力的問題,而是學生不知道該怎樣去學。事實上,學生學會物理,到自己會用物理差距還非常大。根據(jù)我多年的調(diào)查分析,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正確、合適的學習方法。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近幾年高考內(nèi)容的改革,也體現(xiàn)了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zhì)的考查。初中研究物理問題比較具體形象,而進入高中后,要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例如:高一年級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以及后面的“質(zhì)點”、“彈簧振子”、 “理想氣體”、“點電荷”等物理模型的教學。對于這些內(nèi)容的理解都需要學生從大量的物理實驗現(xiàn)象中,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普遍的共性特征,再經(jīng)過科學的想象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而得;再如“電場”、“磁場”等場物質(zhì)的教學。更需要較高的空間想象能力,所有這些高層次的思維要求,對于剛入高一的學生來說確實難于適應,再加上這些規(guī)律和物理模型很少在現(xiàn)實生產(chǎn)生活中親眼見到,所以即使當時理解了,之后容易忘記。
三、高中物理要求在能力上有一個大的飛躍
高中物理教學中所應培養(yǎng)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應用數(shù)學工具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觀察和實驗的能力。初中教材選取的內(nèi)容淺顯而直觀,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義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而不是十分嚴謹。如在運動學中不提位移只講路程,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義作為速度的定義教給學生。雖然這在適應初中學生的年齡特性上是必要的選擇,但由于先入為主形成了思維定勢,為高中運動學中位移、速度等矢量的正確理解和掌握形成了障礙,不利于學生知識向準確方向遷移。如速度的方向變了也就是速度變了等觀點的提出,使習慣于只考慮速度大小的學生很難克服原來的思維定勢而接受和掌握。還有初中對變速直線運動只要求大概的了解,計算處理也只用粗略的平均速度。而高中對變速直線運動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如速度就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兩種,還在瞬時速度的基礎上建立加速度概念。位移、速度尚比較直觀,學生還容易理解和接受,加速度就很抽象,缺少具體的形象思維的支持,學生就不容易建立準確而完整的加速度概念,從而形成學習變速直線運動的“高臺階”。
四、性別心理障礙
在跨越初高中之間的“高臺階”的過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人們經(jīng)常說:理科是女生的弱項。這種輿論和事例常壓得女生不敢放膽去學習物理,造成心理負擔,使學習信心不足。例如前幾年各省高考實行“3+X”,其中“X”科選讀物理的女生較少,在理科重點班的女生則更少。女生學好物理的信心明顯低于男生,學習的勁頭也不如男生,對自己不敢高要求,做題時,也不如男生靈活。在大部分人認為女生學習物理比男生困難的情況下,女生的心理壓力確實很大。
對于高一學生在物理學習上遇到心理障礙時,我們要想辦法幫助他們盡早克服,使他們盡快適應過渡期,愉快投入到高中知識的汲取中。
首先,要明確初高中的銜接知識點。高一的物理教師首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明確銜接部分。教師應該把握好高中在哪些方面更深更廣了,哪些方面提法更嚴密了,從而適時地分散難點,突出重點,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異。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使學生順利地利用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這樣就有意識地減緩了初高中知識內(nèi)容銜接的坡度。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學科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情商。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子喂麻雀。”興趣和好的動機能夠很大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要“思學生所想,解學生所難,料學生所錯,投學生所好”。
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的,通過“設疑”、“析疑”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提問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參與課堂討論,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擺脫死記硬背的束縛,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懂得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增強學生的受挫能力和解決困難的信心,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的興趣萌發(fā)出來了,教與學也就更加相輔相成了。
再次,要降低過渡臺階的陡度,實現(xiàn)平穩(wěn)過渡。學生習慣于初中物理學習中套公式解題的習慣,而對物理過程的分析很不適應,這就要求把握好學生的學習習慣的轉(zhuǎn)換。例如:第一章靜力學的學習,學生總習慣找公式→沒有公式可找→(轉(zhuǎn)化)找規(guī)律→列方程。力的合成與分解先從學生學習習慣找規(guī)律。從兩個力作用于一條直線上時→同一個等效力取代兩個力(原則)→效果相同(引出)→合力與分力,從而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關系、大小和方向。從兩個力作用于同一物體上方向不同時(等效方法)→找合力,找出它們的關系(大小和方向)。從認識過程上讓學生由簡單→復雜→得出一般規(guī)律→平行四邊形定則→最后總結出矢量合成規(guī)律。
分析物理問題和求解物理問題時,就從一般現(xiàn)象找應用規(guī)律的條件(如:追及的臨界條件)→應用規(guī)律→求解過程。例如:平衡條件的應用解題時,先由受力分析找受力情況→應用定則→求合力→應用公式(平衡條件)→列方程求解
我們要給女生充分的鼓勵,樹立自信心,消除過重的心理壓力。 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女生處于劣勢不是絕對的,不應盲目自卑。通過努力,女生也可以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