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彥 孫田豐
摘 要 等效翻譯從交際學方面探索翻譯理論中的等效問題,是現(xiàn)代譯學中重要的理論概念和實踐原則。美國的尤金·奈達和中國的金隄都是等效論的代表人物。本文把奈達的“功能對等”與金隄的“等效翻譯論”做了比較,進而發(fā)現(xiàn)我們在翻譯實踐中可以借鑒的東西。
關鍵詞 對比 功能對等 等效論 讀者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中西方譯學研究的人們多年來一直努力利用各種理論對翻譯作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單單“對等論”,就有“形式對等”、 “近似反應論”、“同等作用論”、 “功能對等”、“等效翻譯”等眾多提法。美國的尤金·奈達及中國的金隄都堅持等效論。本文擬比較奈達 “功能對等”和與金堤的“等效論”,從而發(fā)現(xiàn)我們在翻譯實踐中可以借鑒的東西。
等效論,可追溯至公元7世紀玄奘提出的翻譯指導原則:“既須求真,又須喻俗”?!扒笳妗奔醋非鬁蚀_,但指出同時須“喻俗”,使群眾理解,強調(diào)翻譯的效果。19世紀末,嚴復進一步明確了此概念:“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奈達和金隄都從交際學方面探索翻譯中的“等效”問題。奈達認為,語言是一種多功能的交際工具。翻譯主要是傳譯原文的信息,否則便違背了譯者的職責:“翻譯即交際”(Nida,1981:20)。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的概念,其理論基礎是對等效果的原則,即譯文的“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相同”,(Nida,1964:195)并利用信息論原理,說明譯文接受者的渠道與原文接受者不同,符合原文語言規(guī)律而不符合譯文語言規(guī)律的言語不能或是很難通過,這樣的譯文實際上不能或很難完成信息傳遞任務,雖譯猶不譯也。
奈達在《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動態(tài)對等”。動態(tài)對等翻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信息,譯者應把握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對應。后來奈達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出版,他開始放棄使用“動態(tài)對等”的說法,以“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取而代之?!肮δ軐Φ取?是指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等值于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奈達認為,翻譯的服務對象是譯文讀者,評判譯文質量的標準是“譯文讀者的反應”,須把這種反應和原作讀者對原文的反應進行對比;由于譯語和原語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不同,“功能對等翻譯”要求譯文讀者對譯文作出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作出的反應基本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劉崗林,2008:284)奈達從功能角度對翻譯進行的定義有三個優(yōu)點,一,它明確說明了要翻譯的東西是什么,即信息,重在內(nèi)容,其次是形式;二,它表明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決定著源語文本與譯入語文本只能做到相對的對等;三,考慮到了譯文的可接受性。(賈秀海,2008:92)
奈達所做的圣經(jīng)翻譯,有一個特定目的的,就是傳教。《圣經(jīng)》翻譯中,采取等效是為了忠實地傳誦基督教義,譯文不單能令接受者理解,還須能令他們作出反應。這是一種“交際翻譯法”,適用于“信息功能”、“呼喚功能”為主的文章。這類文章中,語言僅是信息的載體,翻譯要做的主要是把承載的信息準確完整地傳達過去。
但奈達的理論并非十全十美。一個不足之處就是奈達試圖把“功能對等”的適用范圍擴大,使之成為一切翻譯的準則,這有點以偏概全。若能一開始就明確指出,他的“功能對等”僅適用于翻譯《圣經(jīng)》或類似的以信息召喚功能為主的文章,那么這種理論就會完美得多。另一個缺陷是過分強調(diào)讀者的反應,致使忽視了作者的地位或者說忽視作品本體特性。其理論根據(jù)是接受美學,始于20 世紀60 年代,強調(diào)文學作品不是自足體,須有讀者的參與,否則便只是一個客觀存在,而非審美客體,因此它強調(diào)讀者的參與與反應。奈達的等效論就是以此為理論基礎的,由于接受理論過分強調(diào)了讀者作用,而貶低了作品本身的本體特性。接受美學的理論對翻譯是有價值的,但一個致命弱點是強調(diào)主觀而忽視客觀。讀者的反應是衡量譯文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僅以讀者的反應就判斷譯文的優(yōu)劣,是不合理、不科學的。
金隄的“等效論”是“結合本人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經(jīng)驗,對奈達的理論原則作了必要的調(diào)整之后,方逐漸形成了本書中陳述的各項等效論的原則?!?Newmark,1988:42)他系統(tǒng)提出了同等效果原則中最重要的三大概念,“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和“對等概念”,從而將其發(fā)展成為一種有效的理論指導和實際原則。他明確提出,兩種接受者的感受應相等是等效概念的關鍵。(李波娜,2008:910)等效是古今中外翻譯家的一個目標和實踐原則。等效原則首先要求傳達原文的精神實質,同時也要求譯文具有與此相適應的風格韻味,在文學翻譯中尤其如此。文學作品強調(diào)傳神,是由文學的藝術性決定的而藝術意境、風格韻味是它感動讀者、傳遞作者信息的主要手段。
綜上,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和金隄的“等效翻譯論”異曲同工:奈達運用西方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來闡述“動態(tài)對等”,而金隄“吸收一切有益的見解,同時揚棄一切不利于提高翻譯水平的看法,其中包括奈達理論重視宗教翻譯而不符合一般翻譯實踐的一些觀點”。兩位學者的目的都是從理論研究中找出規(guī)律來指導實踐,并用了大量事實來證明其理論可行性?!暗刃д摗币怀霈F(xiàn),譯界就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暗聡鴮W者柯勒在1972年就說,等效原則將成為壓倒一切的原則?!?金隄,1998:15)呂俊先生認為其理論根據(jù)就是錯誤的,對翻譯研究有誤導。周玨良先生說等效雖好有時卻根本談不上。筆者認為,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和金堤的“等效翻譯論”對于千年來中西翻譯界相持的“直譯”與“意譯”之爭、“信”與“順”之爭,在理論上提供了一個答案,但僅僅是理論。不同語言體系本來就各有微妙而語言轉換又有種種復雜因素,兩種文本效果要達到完全相同,如同神似、化境一樣,是個永遠無法圓的夢,但仍有實際意義:“等效論為我們提供的自由,使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聰明才智發(fā)揮到最大程度,走到我們的才智容許我們達到的最接近目標的地步?!?/p>
參考文獻
[1] 金隄.等效翻譯探索(增訂版).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 郭建中.“論西方的翻譯對等概念”.中國翻譯,1986(5).
[3] 林克難.“奈達與紐馬克翻譯理論比較”.中國翻譯,1992(6).
[4] 呂俊.“翻譯:從文本出發(fā)—對等翻譯論的反思”.外國語,1998(3).
[5] 李波娜.“等效原則在漢英翻譯中的運用”.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6] 劉崗林.“功能對等理論與英語法律術語的漢譯”.法制與社會,2008(1).
[7] 喬春杰.“對奈達等效理論評價的思考”.安徽文學,2008(10).
[8] 錢霖生.“讀者的反應能作為評價譯文的標準嗎? 向金隄、奈達兩位學者請教”.中國翻譯,1988(2).
[9]賈秀海.“奈達的功能對等論”.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8(4).
[10] Eugene A. 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11]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
[12]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