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獎曾頒給好戰(zhàn)總統(tǒng) 文學獎最常被各界批評
王 碩
1905年,西奧多·羅斯福(中)同簽署《樸茨茅斯和約》的日俄特使合影。
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全球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人認為把如此有分量的一個獎項頒給剛?cè)慰偨y(tǒng)不久的世界政壇“新人”,實在匪夷所思。其實,這不是諾貝爾獎惹出的第一次爭議,在歷史上,這樣的風波從來沒斷過。
受益日俄戰(zhàn)爭的美國總統(tǒng)
截至目前,美國人共19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06年,美國第26任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是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美國人,也是美國在任時獲此獎項的總統(tǒng)之一。不過,他的獲獎引發(fā)了很大的爭議。
西奧多·羅斯福1905年調(diào)停日俄戰(zhàn)爭有功,因此被授予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這位總統(tǒng)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和平衛(wèi)道士”,他在世界舞臺上的形象是一個因好戰(zhàn)成性而聞名遐邇的人物。1898年,在美西戰(zhàn)爭中,他率領(lǐng)美軍在古巴打敗西班牙人,成功挑戰(zhàn)西班牙霸權(quán)。西奧多·羅斯福出任總統(tǒng)后,在加勒比地區(qū)使用武力,甚至在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那年,展示美國作為一個強權(quán)存在的決心。
這樣一個“好戰(zhàn)者”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一殊榮,讓很多人根本就難以想像。就連美國人對西奧多·羅斯福的獲獎也大感稀奇,《紐約時報》當時的評論是:“當(諾貝爾和平獎)被頒給最好斗的美國人中的那一個時,全世界的人們都開懷大笑?!?/p>
有人評價說,評委會此舉實有為剛剛從瑞典-挪威聯(lián)盟中完全獨立出來的挪威人找一個遙遠而又強大的靠山之嫌,“盡管它非常遙遠”。挪威一直是瑞典-挪威聯(lián)合王國的一部分,直到1905年6月,聯(lián)盟才結(jié)束。挪威對于自己的國家安全一直有著深深的顧慮。
除西奧多·羅斯福外,另一位美國總統(tǒng)伍德羅·威爾遜讓人質(zhì)疑則是在獲獎多年以后。1919年,伍德羅·威爾遜因在建立國聯(lián)這一國際組織中起到關(guān)鍵作用而被授予和平獎。但國聯(lián)實際上是凡爾賽條約體系的一部分,而凡爾賽條約體系在當時就是一場強者的盛宴。伍德羅·威爾遜的這份功績不久之后就變成了促使德國鋌而走險的導火線之一。希特勒挑起二戰(zhàn),事實上給了威爾遜的諾貝爾和平獎以最大的諷刺。
反法西斯主義的獎章?
并非只有政界要人會引起爭議,1935年頒給德國記者馮·奧西茨基的諾貝爾和平獎,也在很長時間內(nèi)引起了爭議,甚至是最有爭議的一個,連帶著觸發(fā)了道德方面的爭論。有關(guān)他的爭議也導致評獎委員會內(nèi)部發(fā)生分裂。
馮·奧西茨基是德國的一名記者,而且是一名實實在在的反戰(zhàn)人士。因為反對德國秘密擴軍,被控泄露機密情報,1931年他被迫入獄。次年年底被大赦,但在1933年德國國會大廈縱火案發(fā)生后不久,被作為政治犯關(guān)進了集中營。對許多德國人來說,他是一個叛國者。
1936年,挪威一家保守報刊發(fā)表社論,對奧西茨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出了強烈質(zhì)疑。文章這樣寫道:“奧西茨基從背后襲擊了自己的國家……他在希特勒上臺數(shù)年前就公然違反魏瑪共和國法律,當時德國被認為是一個自由和民主的國家。諾貝爾和平獎不應該鼓勵那樣的行為……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持久和平,只能通過尊重現(xiàn)有法律來實現(xiàn)。”
事實上,根據(jù)諾貝爾的遺囑,推出和平獎是為了促進和平和國家間友善往來,但直到1936年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才作出明確決定:任何諾獎得主——無論是和平主義運動的先驅(qū),還是政治家、人道主義者——都不能因其反對自己國家的政府而獲得聲名。但是,在希特勒上臺兩年后,在意大利法西斯也大肆擴張的背景下,很多西方國家組織開始推動奧西茨基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5年開始,“奧西茨基運動組織”開始極力向評獎委員會推介。但是,諾貝爾委員會對所有候選人給的答案都是“不”,他們覺得沒人夠資格,決定將和平獎保留到第二年。
可是隨著形勢的變化以及擁護奧西茨基的組織的活動,委員會內(nèi)部出現(xiàn)嚴重分歧。內(nèi)部的分歧最終導致科特(挪威外長)和另一名委員雙雙辭職。這也促使和平獎在后來的評選中,改變了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在職的政治家不能擔任評委。為此事,挪威國內(nèi)也分成了兩派,左派和自由主義報紙支持頒獎,保守派報紙持懷疑和消極態(tài)度。
最終,奧西茨基獲獎了,但引發(fā)的爭議喧囂一時。19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斯塔克曾支持過納粹主義,這也引發(fā)了后來人們對諾獎得主道德標準的大討論。
對暢銷作家賽珍珠的質(zhì)疑
作為人文科學明珠之一的文學,因其本身的獨特性,在諾獎評選中屢有爭議,幾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每一個作家,在獲得榮譽的同時,也立即把爭議留給了自己。
1938年,因為關(guān)于中國的作品《大地》和其他幾部杰作,美國作家賽珍珠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面對如潮的贊譽,她喜出望外,在當年12月的頒獎大會會場,她感受到了人生中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榮譽和感動是真實的,但幾乎與此同時,類似“193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竟然授給了一個末流的暢銷書作家”的批評聲也就與她一生相伴了。
賽珍珠的獲獎從一開始就頗受爭議,甚至于不少美國人不理會自己的這位女同胞,包括威廉·??思{和羅伯特·弗羅斯特在內(nèi)的美國主流作家對賽珍珠提出強烈質(zhì)疑。弗羅斯特公開說:“如果她都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那么每個人得獎都不成問題?!蓖じ?思{則堅決表示,說他寧愿不得諾貝爾文學獎,也不屑與賽珍珠為伍。
當時人們反對的理由是賽珍珠的作品是一個另類,不值得推敲。她創(chuàng)作的是暢銷小說,描述的是異國的生活,在女性并非主流的世界文壇中竟然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確讓人意外。而且實際上,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有30多名,其中很多人非常著名,其中幾人后來也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賽珍珠幾經(jīng)評選,均未見很大優(yōu)勢,最后她是依靠四位瑞典文學院的院士的一致推薦而問鼎的。
回顧諾獎108年的歷史,有爭議的獎項不計其數(shù)。很多人很難理解為什么1973年的和平獎會頒給基辛格和黎德壽(二人是美越和談代表)兩個應該為戰(zhàn)爭負責的政治人物;圣雄甘地5次提名均落榜,以至于評委會不得不公開承認失誤;1953年溫斯頓·丘吉爾獲諾貝爾文學獎,被認為是政治蠱惑的可笑結(jié)果……
除文學獎和和平獎外,諾貝爾獎在物理、化學獎上也難例外,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是愛因斯坦沒有因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12年后才因光電效應獲獎。在諾貝爾化學獎領(lǐng)域,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因同行嫉妒而未能獲獎,而美國科學家亨利·艾林則因為是摩門教徒而落選,都是著名的不公平事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