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雨
摘要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是當前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思想素質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應出大學教育工作水平。目前思想素質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實踐機制缺失,本文對在開展學生思想素質教育工作中引進實踐機制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思想素質教育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306-01
近年來,國內各高校大力提倡進行大學生素質教育。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工作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抓住機遇,拓展思路,提高學生思想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以往的工作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高校雖然十分重視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傾注了大量師資力量,提高教學水平,改善教學環(huán)境。但大學生思想素質并沒有得到本質的提高,高校內因惡性事件時有發(fā)生,大學生群體普遍出現(xiàn)了理想信念缺失、心理素質較差、心態(tài)失衡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也給高校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增添了許多壓力。
總結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群體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對社會上的不良影響抵御能力較弱。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思想教育效果不理想,沒有達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和理想信念、正確面對生活的作用。
目前國內各高校普遍采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課程內容單一,與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結合不夠緊密。而評價學生思想教育水平的主要標準是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成績。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覺,認為只要學好政治思想理論課就能夠獲得較高的思想素質水平,常此以往,勢必會將思想教育工作引入歧途。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科學的理論是強大的思想武器,科學的思想理論在改造客觀世界中可以發(fā)揮巨大的作用。但是科學的理論來源于實踐,而且必須要經過實踐的不斷檢驗和完善。只有不斷地使理論與實踐機密有機地進行結合,才能夠從根本上將科學的思想理論植入人的腦海之中。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工作正是要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過程,將科學的思想理論植入學生的腦海中,從而達到指揮學生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目前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低水平重復化的思想素質教育工作模式,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實踐機制,用實踐的理念統(tǒng)領教學工作。在思想教育過程中貫穿實踐,是未來大學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
筆者認為,用實踐理念指導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繼續(xù)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將理論教育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不可否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工作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現(xiàn)行的教育教學方法卻難以適應當前社會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學內容重復陳舊,注重說教性,缺少實用性,教學方式以集中授課為主,形式較為單一。筆者認為,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最為關鍵的因素在于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將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過程。目前的教學方式產生了“教”與“學”、“學”與“用”的嚴重分離,學生難以利用科學理論改造主客觀世界,難以激發(fā)學習興趣。
因此,一方面應該繼續(xù)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建設目標,加快一級學科建設步伐,并以此為基礎,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同時形成和發(fā)揮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的優(yōu)勢。將其納入精品課程建設體系,在人員編制、經費以及教學科研條件上加大投入,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
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落實大學生形勢政策教育。要將形勢政策教育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排入課表,組建形勢與政策教育教研室,配備專職教師負責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學校每年劃撥形勢與政策教育專項經費;建立大學生形勢政策報告會制度;組建形勢政策教育報告團,定期到各院系為學生作形勢報告。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兼任學生班主任、輔導員工作,學校黨政干部及學生政工干部有條件的也可承擔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任務,學校應將其計入教學工作量。形勢與政策教學工作要緊密結合社會實際,在課程設置方面要保留一定學時的實踐內容,要將實踐考核標準進行細化量化,計入學分。
第二,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和領導,建立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對于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尤其是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要進一步明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目的和意義,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管理。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實習、軍政訓練、生產勞動、科技與實踐活動等內容,編制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教學大綱,納入教學計劃,規(guī)定學時和學分。
學校各職能部門、各院系要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要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從地方的實際需要和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的需要出發(fā),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要鼓勵學校干部教師關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把干部、教師參與、指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計入工作量,作為考評的重要依據,調動干部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
要建立保障機制,對教學實踐、專業(yè)學習、軍政訓練、生產勞動,要在學校教學經費中做出安排,確保人人參加,學校要建立專項經費,大力支持。
總之,要將實踐機制引入到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工作之中,最為根本的是要在教學體系中建立實踐長效機制,讓實踐理念深入到全體教職工的觀念之中,使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而逐步提升,用實踐作為改造學生世界觀的有力工具。
大學生群體應該在觀念上牢固樹立實踐理念,充分利用在校期間的實踐活動改造世界觀,明確實踐活動的目的性,運用所學的科學理論知識改造社會,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馮國平.大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yǎng)讀本.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
[2]朱凌云,蔣西河.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長效機制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3]胡克培.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法律職業(yè)道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