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摘要行政法上的信賴保護原則是平衡公共權力和私人權利的重要原則,是形式意義的行政法治走向實質意義的行政法治的必然要求。信賴保護原則對于維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對于拘束國家行政機關,對于穩(wěn)定行政法律關系,對于建立誠信政府都具有積極作用。因此,研究行政信賴保護原則,對于構建我國的和諧社會,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目標具有非凡的意義。
關鍵詞行政法 信賴保護原則 實現(xiàn)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060-01
信賴保護原則作為一項當今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重要原則,在我國卻沒有為它確立應有的地位。在我國行政法和行政法學中,信賴保護原則還鮮有規(guī)定和研究。加上我國至今沒有頒布行政程序法,有關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被零散的規(guī)定在各個單行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上。這樣的做法既不科學,又不系統(tǒng),更不完善。因此,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還處在理論探索階段,尚未成為現(xiàn)實的制度。下面就行政信賴保護的實現(xiàn)方式和途徑做簡要的介紹。
一、行政信賴保護的實現(xiàn)方式
信賴利益的實體性保護主要有存續(xù)保護和財產保護兩種。存續(xù)保護,又稱維持原狀,是指行政機關基于信賴保護的目的,不得撤銷、廢止其己經作出的授益性行政行為,或對該行政行為作出不利于相對人的變更。社會成員因信賴該行政行為合法有效而應獲得的正當權益就得到了維護。存續(xù)違法的行政行為是信賴保護與依法行政原則沖突最突出的表現(xiàn),故應當嚴格限制。我們承認對違法授益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為這是形式合法的要求。但這種撤銷的行使不得違反信賴保護的實質正義要求,不得給相對人造成不公平。選擇存續(xù)保護方式的條件是:將信賴利益與否定原行政行為所欲維護之公共利益進行比較,在前者顯然大于后者時,不得撤銷或廢止授益性行政行為。
財產保護,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必須撤銷或廢止的情況下,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因此遭受損害,必須給予相對人以合理的財產補償。財產保護方式是指在將信賴利益與公共利益進行權衡,如信賴利益顯然不能大于撤銷或廢止某一行政行為所欲維護的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即予以選用。之所以要對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予以補償,這是出于對公平負擔原則的考慮。.因為公共利益而撤銷原行政行為,公共受益而相對人受損,將多數(shù)人受益建立在少數(shù)人受損的基礎上,這是不公平的。有信賴,有損害,必有補償,這也是法治國家對社會成員的承諾。補償?shù)姆秶话銘c損失的范圍相當,信賴補償額的上限應為原行政行為存續(xù)時相對人可得利益;信賴保護的下限應不低于相對人付出的先決成本。
信賴保護主要是適用于法律狀態(tài)變更之際。實體保護十分必要,程序性保護也不可忽視。對信賴利益的程序性保護,就是要求行政機關在變更或廢止已經作出的行為或事實時,應當給予已經產生信賴利益的相對人提供最起碼的程序保障。沒有程序性保護,不賦予行政相對人以參與權和請求權,實體性保護就難以實現(xiàn)。一方面,行政機關應明確相對人實體上信賴利益受保護的請求權如何實現(xiàn),如誰有權主張信賴利益受保護、哪一個行政主體負有保護信賴利益的義務、信賴利益保護請求權的期限、在財產補償中行政主體與相對人無法通過協(xié)商方式確定補償數(shù)額應如何解決等;另一方面,在運用存續(xù)、財產補償?shù)葘嶓w性保護方式對相對人信賴利益加以保護前,也要賦予行政相對人參與權和表達權,讓相對人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促使行政主體聽取和考慮相對人的意見并作出合理的選擇。概而言之,程序性信賴保護既要保護行政相對人對程序的信賴,也要保護行政相對人對實體的信賴。
存續(xù)保護與財產保護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存續(xù)保護表面看來是為了保護相對人的利益而不改變原有法律狀態(tài),但如果不顧一切地采用這種保護方式保護相對人的利益,有時會導致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損害。而僅采用財產保護,則有可能在有些情況下的信賴利益很難用金錢加以彌補,如授以國籍、給予居留許可等。因而應當根據(jù)不同情況對這兩種方式加以取舍。首先在抽象的信賴保護類型中,信賴保護采取存續(xù)保護的方式較為適宜,而在具體的信賴保護類型中,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以財產保護的方式更加符合實際。
二、行政信賴保護的實現(xiàn)途徑
有權利,必有救濟。沒有救濟的權利是空頭支票,不是真正的權利。這里要研究的信賴保護的實現(xiàn)途徑,實際就是指行政相對人可以通過那些途徑來尋求其信賴保護利益的救濟。
信賴保護雖然為原則,但并非不可應用、不可操作。社會成員對行政主體變動信賴對象的合法性及由此引發(fā)的信賴補償問題存在爭議時,可以通過行政途徑和司法途徑尋求法律保護。行政途徑主要是指行政復議,司法途徑是指行政訴訟。這兩種途徑各有利弊,行政途徑貴在神速,且行政主體對行政事務有較強的宏觀駕馭能力和微觀操作能力,在信賴保護問題上有能力做出公正的判斷;但信賴補償問題產生于行政領域,利益的涉己性又可能成為行政主體公正判斷的障礙。司法途徑以司法機關的公正、超脫而著稱,但也可能因不熟悉行政領域的某些特殊情形而損害個人或公共利益。總之,行政途徑與司法途徑各有利弊,社會成員在尋求信賴保護時,可根據(jù)個案選擇評判機關。
信賴保護原則對于維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對于拘束國家行政機關,對于穩(wěn)定行政法律關系,對于建立誠信政府都具有積極作用。因此,研究行政信賴保護原則,對于構建我國的和諧社會,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目標具有非凡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春燕.行政信賴保護原則研究.行政法學研究.2002(3).
[2]黃學賢.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法學.2002(5).
[3]王貴松.行政信賴保護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