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莉
教材解讀
《秦兵馬俑》是四年級上冊第五組中的一篇課文。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其宏偉氣勢,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的興趣。
案例背景
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進入了我們的生活,進入了我們的課堂。信息技術支持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有效地促進了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語文課教給學生的不僅僅只是讀文識字,而是要讓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一本教材就是一本小百科全書,從書中我們可以學到不少知識,但這些知識多數(shù)是文字介紹。即使圖文并茂,插圖也是很有限的。農(nóng)村的孩子受條件的制約,想進一步了解知識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我們通過網(wǎng)絡資源,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得到充足的課堂教學資源,讓這些資源在課堂上與學生共享。
案例片段
1.談話,導入新課
(板書:兵馬俑)師:同學們看到這個詞語,我們腦海中很自然地會浮現(xiàn)哪些畫面呢?
生:老師,我知道我國有一個很大的兵馬俑坑。
生:兵馬俑是秦始皇的,是他的陪葬,一個個都和我們真人的大小一樣,而且非常多。
師:同學們講得很好,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板書:在“兵馬俑”前加“秦”字),誰看過兵馬俑?
生:我在電視上有看到過,但是當時沒特別注意,具體怎樣沒記住。
師:是的,我們班的同學對兵馬俑了解較少,沒有人真正看過兵馬俑。老師今天就給你們帶來了兵馬俑,大家試著。去了解他吧。
2.結合多媒體,學習課文
(多媒體播放經(jīng)過剪輯的“秦始皇兵馬俑”紀錄片,通過看、聽去體會秦兵馬俑給全世界帶來的震撼。)
(1)學習第1自然段
師:看了剛才的介紹,你對兵馬俑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
生:秦兵馬俑位于陜西臨潼縣東南秦始皇的驪山陵東側,1974年發(fā)現(xiàn)了三個兵馬俑陪葬坑,從中出土了大量刻畫精致、形態(tài)逼真的兵馬俑。
生:秦兵馬俑,被人們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生:……
(2)學習第2自然段
師:兵馬俑有太多的奇跡了,現(xiàn)在大家和老師一起邊看課文邊看老師的演示。
師: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多媒體視頻與圖片相結合,由遠至近、從整體到局部,進一步詳細地講解一號坑。)
f3)學習3—8自然段
師:兵馬俑類型眾多。(通過視頻中播放的一個個實體模特,學生對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的著裝、神態(tài)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4)學習第9自然段
師: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我們來看看,兵馬俑不是隨意地站立在坑中,是有嚴密布局的。兵馬俑排列起軍陣,只要一聲號響,就會立即投入到戰(zhàn)斗中去。
(通過視頻介紹,不同的兵種所站立的位置不同,他們守衛(wèi)的陣地,具有不同的任務。)
案例分析
文章從兩方面詳盡介紹了秦兵馬俑:
一是用詳實的數(shù)據(jù)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guī)模。筆者用網(wǎng)絡上收集到的秦始皇兵馬俑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親眼目睹這令人震撼的“世界第八大奇跡”。
二是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xiàn)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神態(tài)各異、個性鮮明。筆者結合視頻與圖片具體地講解不同類型的兵馬俑具有怎樣不同的著裝,他們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出當時他們的心情,個個栩栩如生。
在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動并存的優(yōu)勢,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感性材料和空間,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
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梢蚤_闊學生視野,使這些展現(xiàn)中華文化魅力,引領學生了解中國“世界遺產(chǎn)”的知識具體化,全方位貼近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渲染力強,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將學生從一個平面的文章中帶入一個立體的變幻世界。巧用多媒體使學生獲得了直觀具體、清晰明快的感性材料,加深了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