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丹
由音樂節(jié)引發(fā)的思考
2008年5月,筆者有幸參加了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2008北京現代音樂節(jié)”活動。此次音樂節(jié)是圍繞“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這個主題展開的,它包含了兩個重要內容:其一,展示近年來國內外優(yōu)秀音樂家的作品:其二,即本次活動的重中之重——音樂學院學生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評比。所有參賽作品均由各音樂學院擇優(yōu)選送,參賽者來自各校作曲系附中到研究生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梢哉f,他們代表了目前國內音樂學院學生創(chuàng)作的最高水平。擔任比賽的評委都是國內外杰出的作曲家。在評比過程中,我們聆聽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目睹了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作曲技法,而每位專家的點評更是此次作曲比賽最精彩、最有價值的部分,他們精辟而又中肯的發(fā)言把目前音樂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各方面的問題都充分地暴露出來,這對學習作曲的學生和從事作曲教學的老師來說都是受益匪淺的。筆者把其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歸納為三點:1、多數作品模仿痕跡過重,風格不鮮明,音樂缺乏個性;2、音樂材料的泛濫,缺乏統(tǒng)一材料的能力;3、盲目的民族化、現代化。
說其典型,是因為這三個問題或多或少地出現在每一首參賽作品中,這使得一位外國評委說道:“你們都有很大的潛能,擁有良好的功底,卻沒有一位真正的作曲家,因為在你們的作品中我看不到創(chuàng)造?!贝嗽捳f得很尖銳,但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此次比賽中最核心的問題。
誠然,作為學生階段,模仿是必然的,語言的不精煉也是常有的事,但學習作曲之人終極目標是學會創(chuàng)造,而不是在原有的知識領域中的重復。因此,我們要努力尋找通往創(chuàng)造的途徑。那么,什么才是創(chuàng)造呢?
創(chuàng)造一詞是由“創(chuàng)”和“造”兩個字所構成,根據《詞源》的解釋,在中文里“創(chuàng)”字含有瘡、傷、損、懲等意思,這些字的傾向性含義是“破壞”;“造”字則有作、為、始、成就等意思,其傾向性含義是“建設”。由此可以理解為:“創(chuàng)造”一詞具有破壞和建設相統(tǒng)一的含義,是指在破壞、突破舊事物的基礎上,重新建構并產生新事物的一種活動。…如何在音樂寫作中達到創(chuàng)造的境界呢?即,兩個要點:“加法”與“減法”。
何為“加”、“減”法
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加”、“減”法之說,是趙曉生先生在他的《傳統(tǒng)作曲技法》之緒論中提出的。
所謂“加”法,是指知識積累的過程,趙先生稱之為“知識增積法”,也就是說,在學習之初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模仿、學習和研究大師的技術,領悟其精髓,達到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為己所用的目的。
所謂“減”法,則是通向個性化創(chuàng)造的重要途徑。它要求我們把“加”法中學習到的某些信息與經驗進行“排除”,不再按照已有的方式去思維,在“排除”現有的信息過程中,力圖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這才是“創(chuàng)造”真正的開始。
具體地說,“加”法代表的是一種收斂性思維,它雖然不會產生創(chuàng)新觀念,卻是直接提高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重要思維形式。在我們寫作過程中,盡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眾多的信息逐步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序列中去,最終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規(guī)范的結論。
“減”法則是一種發(fā)散性思維,強調的是思維的求異性,要求我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不拘泥于單一的模式和線索,而是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從已有的信息出發(fā),由一點聯想到多點,盡可能向各個方向擴散,不受已知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guī)則或范疇的約束,并且從這種擴散、輻射或求異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多種不同的結果進而尋找到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
如果能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做到先“加”后“減”,必然能在寫作中形成自我獨特的風格,這是通往創(chuàng)造的必經之路。
“加”、“減”法的實質
從“加”到“減”是量變向質變飛躍的過程?!凹印狈ㄊ莿?chuàng)造的首要前提,它包含兩個重要內容:
1對知識的積累,分為三個階段:
(1)專業(yè)知識即傳統(tǒng)到現代各種好的作曲技法,有助于熟練地進行寫作,此階段以純粹的練習、模仿為主,難有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出現,是直接的“拿來主義”,其目的在于掌握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驗打好寫作的基礎,也是“減法”中主要的信息排除對象。
(2)相關專業(yè)知識:是指除作曲專業(yè)外的音樂其他領域的知識。如,聲樂演唱、器樂演奏等音樂表演知識,以及民族民間音樂、音樂美學等理論知識。我們無法在每個領域都達到專業(yè)水平,關鍵是了解,其目的就是全面提高人的音樂素質,即使在借鑒他人手法時也能注入某些自己的特性,屬于模仿的高級階段。
(3)文化知識:文化知識涉及的面很廣,涵蓋了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歷史等各門各科,而且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還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因此,對文化知識的積累是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一首偉大的作品背后總是隱含著一種強大的文化力量,我們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透過表面的技術領悟到其中的精髓。
這三個階段的知識積累為質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少了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習都難以達到創(chuàng)造的境界。
2有意識的選擇。
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應對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有選擇才有拋棄。選擇必須經過充分地思索,創(chuàng)造特別強調有意識的選擇,通過選擇——拋棄——再選擇——再拋棄,直至理想境界,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減法”是擺脫模仿產生質變的過程,它的本質內容是:思維方向的求異。
求異是“減法”最核心的部分。它是指在別人習以為常并不認為是問題的地方發(fā)現問題,表現為對正常事物中異?,F象的敏感性和思維的獨特性。要在常人都說“不可能”的情況下,去發(fā)現和尋找其“可能性”。這種特性所表現的是對已有規(guī)則的破壞,是一種“逆向思維”,其核心就是求新,是新的假設、新的法案、新的理論、新的體系的萌芽。
“加”、“減”法在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意義
從“加”到“減”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告訴我們,量只有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產生新的質,因此“加”法作為創(chuàng)造的首要前提,對它每一階段的知識積累我們都要做足量。在專業(yè)知識領域中,我們只有全面了解了各種創(chuàng)作手法,才能發(fā)現哪些手法還沒被使用、哪些技法還有突破的可能,否則忙了半天才發(fā)現自己努力創(chuàng)新的技術只不過是已有知識的重復。
其次,如果說專業(yè)知識是擴展我們創(chuàng)作的寬度的話,那么對第二三階段的知識積累就是增加創(chuàng)作的厚度(深度),一首只有技術而沒有深度、沒有文化內涵的作品,是不會具有藝術生命力的。
“加”法中第二個內容是對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這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此次比賽出現的一個普遍問題是:音樂素材的泛濫,語言不簡潔。有的作品,只有短短幾分鐘的音樂,卻涵蓋了五聲性音調、全音階、梅西安有限移位等諸多素材,風格太多讓人感覺音樂有點支離破碎缺乏整體感,像是在進行各種技法的實驗和堆砌。我國偉大的民族音樂家馬思聰曾說過:“真正偉大的藝術家,是能用最少的材料去完成龐大的效果的人?!币虼耍x擇是對知識的高度整合,是創(chuàng)造得以展開的第一要素,只有選擇了有價值、符合需要的、與創(chuàng)造活動相一致的有關信息,才能有效地進行創(chuàng)造。
“減法”的意義是使音樂創(chuàng)作進一步擺脫模仿,逐漸走向創(chuàng)造,其最大特點是思維上的求異性,要求我們能夠在平常事物中尋找出潛藏的發(fā)展空間和可能存在的缺口,為創(chuàng)造找到立足點。換句話說,任何創(chuàng)造的“靈感”不會從天而降,都是基于傳統(tǒng)的力量上形成的。例如,這次比賽中,很多選手為了創(chuàng)造新的音色而忽視了樂器的傳統(tǒng)音色的表現能力。如在一首古箏曲里,作者試用古箏來模仿中國民間八種打擊樂器,在樂曲中出現使用尺子刮奏琴弦、打擊琴板等新的演奏技法,但評委們認為樂曲沒有表現出古箏能夠表達的合適音色,用尺子刮奏是毫無必要的,因為它們只是一種新穎的演奏方式,卻沒有任何的音樂目的。評委們一致認為這種拋棄傳統(tǒng)而盲目求新的作品是毫無藝術生命力的,任何一件樂器其最常規(guī)的傳統(tǒng)演奏法表現力最強。因此,所有革新都應建立在樂器基本的演奏技法上,而不是一味地強求新技術,置傳統(tǒng)于不顧。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得好:“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出美來。”
作曲就是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是對“獨一無二”的永恒的追求。但事實告訴我們,從“加”到“減”實現創(chuàng)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這個過程充滿了挫折與艱辛。因此,我們要感謝這樣的創(chuàng)作比賽,感謝評委與聽眾中肯的批評和建議,它們往往給予我們自我反省的能力:為什么我們擁有良好的寫作技術,卻少有動人之作;為什么我們努力標新立異,卻總是缺乏內涵:為什么我們苦心經營,卻無法獨出機杼。即:從“加”到“減”,我們缺少了什么。
參考資料,
[1]程建平著,《音樂與創(chuàng)造性恩維》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2]、[4]趙曉生著,《傳統(tǒng)作曲技法》緒論之《作曲教學三原則》
[3]馬思聰著,《創(chuàng)作的經驗》轉引自《馬思聰音樂文集》(初稿),俞玉姿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