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飔
軟件企業(yè)間是相互競爭的,但競爭的方式有不同:排他的、對抗性的競爭是低級的、惡性的,是應該反對的;兼容的、合作式的競爭是有益的、和諧的,會促進企業(yè)進步,就值得提倡。
原始軟件產業(yè)生態(tài):同行是冤家?
有同行無同利。這種適用于各種產業(yè)的商業(yè)生態(tài),其實誰都不喜歡,但人人又都在創(chuàng)造這種生態(tài),為這種生態(tài)添磚加瓦。結果總是得者僥幸,失者唏噓。在中國國內的軟件公司之間,真是應了一句古語:同行是冤家。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慘烈的市場競爭,而不是合作,甚至連分工式的合作都很不情愿。為什么呢?
企業(yè)的境界還沒有達到某個層次,還僅僅處在技術層面,甚至是低級技術層面。還是匠人的層次,沒有產業(yè)和市場的觀念和高度。這就如同傳統產業(yè)在車間里的競爭,還是加一把柴、添一把火的競爭,根本就談不上設計、管理、市場。至于說大市場、價值鏈、分工協作,壓根兒就沒有想過。不就是編程么?你會Java,我也會;你研發(fā)得出來,我也能。實在不行,就搞一個過來,研究一下,仿造一個出來。更何況還有很多開放源代碼的產品可以“改造”呢!結果是各軟件企業(yè)恨不得“你有我有全都有”,“你沒我沒誰也沒”。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在中國軟件企業(yè)中幾乎屬于稀缺資源,至于說長期在某一領域或方面領先的軟件公司就更是鳳毛麟角。
在技術和產品上是同質化的,在市場價值鏈上又是處于相同的價值環(huán)節(jié)上,于是競爭就變成了簡單的直接對抗。價格戰(zhàn)、賄賂用戶,互吐口水爭相揭短,競相推出新詞兒壓制對手,甚至刺刀見紅的情況也有。許多網站論壇都成了競爭對手間“開戰(zhàn)”的舞臺,就連支點網之類并不很普及的信息化論壇一時間也成了槍手之間對決的戰(zhàn)場。讓人都難以想象的是,像銳眼競爭情報網(現已關閉)這樣的競爭情報社區(qū)都成了CIS軟件廠商“斗口”地方。其實,這些在營銷人眼里都還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覺得理所當然,甚至不時露出會心的微笑,為之拍案叫絕的場景也不鮮見。
漢王科技:競爭使人進步
做企業(yè)的人多半都明白這個道理,競爭使人進步。但是人們多半又不喜歡競爭,因為無論是主動競爭還是被動競爭,都存在勝負、得失的風險。這一點無可厚非,避免風險是人的本性。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社會大力提倡競爭精神。在中國改革開放轉向市場經濟之后,冒險精神、競爭精神被倡導,企業(yè)競爭力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們的許多軟件企業(yè)就是在競爭,甚至是與跨國軟件巨頭的激烈競爭中成長進步的。而有些軟件企業(yè)則原本在市場上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并沒有什么競爭對手出現,可是卻在市場發(fā)生轉變的過程中逐步被淘汰。他們不是被競爭對手打敗的,而是被市場淘汰的。這就是所謂的“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漢王科技公司就是軟件公司中因競爭而進步的一個典范。
漢王是從事智能識別軟件開發(fā)的技術型公司。一開始,它的產品僅限于聯機手寫漢字識別輸入系統,后來拓展到手寫識別、印刷體字符識別、車牌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智能識別領域,并成為行業(yè)內的領導廠商。
剛一開始漢王做手寫識別時,雖然做得不錯,但市場一直打不開,是一個彈丸小市場的“孤獨大王”。作為以技術為主導的廠商,雖然不怕在技術上有競爭對手的挑戰(zhàn),但對于市場上的競爭對手還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說實話,是一場幾乎決定其生死的市場競爭之后,漢王才改變了對競爭的認知。
原來,在這樣一個彈丸小市場里,突然進來一個跨國IT巨頭摩托羅拉,向市場推出了與漢王相同的產品——慧筆手寫漢字識別輸入系統。當時漢王公司高層驚呼“狼來了”。也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就像眾多的漢字操作系統一樣,在微軟的漢字操作系統推出之后,統統會被淘汰,漢王在手寫識別軟件領域即便不被徹底淘汰,至少也會被迫讓出領導地位。但是幾年的競爭下來,漢王并沒有敗下陣來,倒是摩托羅拉最終宣布退出了市場。
中國軟件公司戰(zhàn)勝了跨國IT巨頭,其實并不值得大驚小怪。我這里強調的是,競爭讓漢王知道了一個事實: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漢王經歷了一段最具有技術創(chuàng)新力的高速發(fā)展階段。在那一段時間里,漢王完成的技術創(chuàng)新是前所未有的,漢王開展的市場拓展也是前所未有的。甚至這個市場也在強大的競爭對手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陡然間,這個市場的蛋糕被做大了。這件事情之后,漢王老總劉迎建感慨地說,是競爭對手幫助了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激烈的競爭中,漢王在技術、市場、服務等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被發(fā)揮到了極致。
殺毒軟件:競爭使人瘋狂
當然,競爭不僅使人進步,而且也會使人瘋狂。知名殺毒軟件公司瑞星封殺競爭對手的行為就讓人震驚。
劉旭是著名的反計算機病毒專家,也是瑞星殺毒軟件的原設計者和發(fā)明人,在辭去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兩年后,創(chuàng)辦了北京東方微點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帶領科研人員開始了以防新病毒和未知病毒為主要功能的新一代反病毒產品的自主研發(fā),并在國際反病毒領域率先創(chuàng)立“監(jiān)控并舉、動態(tài)防護”主動防御體系,成功研制了以程序行為監(jiān)控、程序行為自動分析、程序行為自動診斷為技術特征,與殺毒軟件思路完全不同的反病毒產品——微點主動防御軟件。
微點主動防御軟件研制成功的消息,特別是業(yè)界關于微點主動防御軟件可能帶來反病毒市場格局變化的評價,引起了殺毒廠商尤其是中國最大殺毒廠商北京瑞星公司的極大不安。瑞星公司非常擔心瑞星殺毒軟件的市場前景,而恐慌的背后,便是要想法阻止微點主動防御軟件上市銷售。但是,瑞星公司深知用正常的商業(yè)競爭手段無法阻止微點軟件上市。在獲悉微點主動防御軟件研制成功的消息后,瑞星緊急找到了時任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網絡安全監(jiān)察處處長于兵,共同商量了一個通過制造假案阻止微點主動防御軟件上市的對策。于是,在2005年7月5日,微點公司莫名其妙地被網監(jiān)處調查。網監(jiān)處先是以“反病毒公司資質調查”為由,后又以“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案件調查為名,對微點公司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檢查”,頻繁傳喚包括專家劉旭在內的公司管理、研發(fā)人員。同年7月21日,辦案人員將扣押的裝有微點核心技術的計算機送到瑞星公司。于兵還通過辦案人員給劉旭“指明”兩條出路,“一是把公司賣給像瑞星這樣有實力、有背景的公司,二是不要在北京設立公司,搬回原籍福建”。隨后,網監(jiān)處以涉嫌“故意傳播計算機病毒”為由,將微點公司副總田亞葵刑事拘留,以微點公司涉案為由,給全國唯一防病毒產品檢測機構———國家計算機病毒防治產品檢驗中心發(fā)公函,要求其對微點主動防御軟件不予檢測,達到了阻止微點主動防御軟件上市的目的。
幾年后,雖然這場惡性競爭事件的結果是瑞星副總裁趙四章被捕,原北京市公安局網監(jiān)處處長于兵被立案調查,但我們關心的并不只是這個案子的最終結果如何,而是競爭讓某些企業(yè)瘋狂了,如果這就是競爭的話,我們寧可不要也罷。其實,競爭的方式有很多種,對抗性的競爭背面是另一種競爭方式——競合。這才是市場競爭的和諧方式。
軟件企業(yè):合作是更大的進步
軟件企業(yè)之間是最容易合作的,因為軟件這種以信息為載體、為對象、為結果的生產方式,無論是同一個生產運營環(huán)節(jié)上的橫向合作,還是產業(yè)價值鏈上的縱向合作,都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
我們考察一下IBM、微軟、甲骨文、谷歌這些巨型軟件企業(yè),看看他們是如何把眾多競爭對手的技術、產品、市場等“競合”到自己手中的,我們就會明白,競爭完全可以以非對抗的形式進行。
現在,軟件企業(yè)們終于認識到,軟件不是一個產品,也不是一個企業(yè)就能夠解決問題的。軟件是一個產業(yè),在這個產業(yè)鏈中的生活恰恰應了熱播電視劇的一句臺詞——生也容易,活也容易,生活不容易!這是一個高速變化的產業(yè),甚至是一個迅速進化的產業(yè)。迅速進化就是生生死死的爆發(fā)性進行,物競天擇、大浪淘沙。你死我活,追逃避打,競爭異常激烈。
在這種市場環(huán)境下,競爭精神是企業(yè)生存下去的法寶。這其實不過是“生”的伎倆。要是把眼光放遠一點,我們就會發(fā)現,軟件產業(yè)還在發(fā)生著滄海桑田的變遷。在這種變遷過程中,生存的訣竅是物種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新式的適應。這才叫做“活”。而能夠橫亙生存競爭和產業(yè)變遷的企業(yè),必須既要懂得生存競爭還要學會協同做“活”。那就不僅限于分工合作,還要協同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產業(yè)生態(tài)和企業(yè)生活才是和諧的、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