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存
如今的新教材雖然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厚,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越是來自生活、接近生活的問題,學生越難解決。究其原因主要有這樣幾方面:(1)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了解社會的程度就不同。因此,有一部分學生很難理解題目中所用的生活詞語的意思,解決問題當然就無從下手。(2)數學問題情境化了,所用語言就很靈活,或是口頭語言或是書面語言。那些平時不喜歡交流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可用以下幾招。
一、再現生活情境,幫助理解關鍵詞語
所謂“關鍵詞語”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條件或問話中寓意深刻并對此問題的解決提供線索的詞語。這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因此理解“關鍵詞語”將是問題解決中的頭等大事。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憑借對生活的經驗去想去做,可另一部分學生,明顯就不知所措。因此在解決問題之前可以對情景進行點撥或再創(chuàng)造,讓學生走進類似的生活情景。真正做到《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例如,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63頁中有這樣一道題,做了24件上衣和35條褲子,還要做幾件上衣才能和褲子配套?圖上一位阿姨正在做衣服,很生動形象。可是現在的孩子穿的衣服都是買現成的多,這種生活情境誰經歷過呢?提問時又發(fā)現學生對“配套”的意思也有些模糊。因此教學時教師就試著去點撥或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讓學生明白一條褲子和一件上衣能配成一套衣服。接著進一步問:2件上衣與幾條褲子正好配套?這樣學生就知道褲子和上衣同樣多時就可以配套了。這樣不僅理解了其中“配套”的意思,還把“配套”與數學語言中的“同樣多”掛起鉤來,使學生順利地解決了問題。
二、幫助建立生活語言與數學語言的聯系
數學問題中看似熟悉的生活語言成了學生解決問題的一大難點。問題中所使用的生活語言多種多樣,相同的意思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學生很容易被問題中很熟悉的一些口頭語言所迷惑,認為很好理解也就不深入思考其內在含義了。由于使用語言的多樣化,在教學時就不能進行模式性的教學,因此教師就要做一番努力,讓學生找到數學在生活中的落腳點,體會到數學與生活不單獨存在,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知識。
例如,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中有這樣一道題,小明:我寫了23個字。小英:我寫了26個字,小明再寫幾個就和小英同樣多?對于這個問題,26與23很接近,有些學生根本不用列式就知道答案是3個。但是,我們學習數學不是只為了個答案,而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因此必須讓學生列出算式,并追問為什么要用減法來算,這時有一部分學生就支支吾吾說不出來了?!爸淙徊恢渌匀弧保@就是問題的關鍵,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數學現象的能力,是數學課必須承擔的責任。因此從低年級起,教師就應努力架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讓學生順利通過。這座橋梁架得牢固,那么對學生以后的學習起促進作用,否則,就會推著學生向“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向走去,學生學到的只能是“啞巴數學”,這樣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就成了空話。為了讓學生很自然地想到所學數學知識,通過再三考慮,我是這樣想的:學生已經知道“求比一個數少多少”用減法來做這個知識點,因此就試著讓學生向著“小明比小英少寫幾個字”這個問題去想。這樣學生自然體會到:要求小明比小英少寫幾個字那就要讓小明再寫幾個字,兩人就同樣多了,這就是數學中的“求一個數比另個數少幾”的問題。一年級的小學生由于數學知識積累比較少,在眾多千變萬化的生活語言中要分析出數量關系來,并選擇準確的數學方法來解答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教師如果能找準切入口,幫助學生在生活語言與數學語言之間牽好線搭好橋,讓一年級學生順利地從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過渡,那學生就能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數學的思維與方法解決問題,從而初步建構起數學的模型,解題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三、引導深入思考生活語言的言外意
從教學材料的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去挖掘實際數學問題,使學生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得到綜合提升,建立起數學與其他領域的鏈接點,豐富數學的多元性和綜合性,讓學生體會獨特的數學文化,感受多彩的數學世界。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完全來自生活:桌子已經有40張,椅子才4把,有48人來開會,還要再搬幾張桌子和幾把椅子?這道應用題事例比較簡單,可是沒有明顯的數學特征的字眼,不能簡單地套用“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少多少”的減法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憑借著生活經驗可以列出減法算式48-40=8和48-4=44,這時教師不能在學生列出算式后就心滿意足了。初看題目,這48人與桌子、椅子好像沒什么聯系,這與傳統(tǒng)的應用題有明顯的差異,難點就在這48的理解上,所以教師還得問:48,40,8分別表示什么?他們都回答:48表示48個人。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思維,還很難想到條件中“48個人”的言外意。但是教師不能錯過引申。必須指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是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提升的好機會。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思考:48人來開會就需要幾張桌子和幾把椅子?這使原來的人數轉化成了桌子的張數與椅子的把數了,這樣,學生很快就會解釋算式中48的含義了,而且會發(fā)現學生特別高興,他們沒想到數學題中的48人還會有別的意思,真是大開眼界了。
解決數學問題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要多花時間去引導學生搜集信息,看懂“原型”中傳遞的數學成分,發(fā)掘出每一份寶貴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充滿想象與創(chuàng)造,讓課堂充滿靈性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