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東方
今年56歲的薛曼理畢業(yè)于上海音樂學院,她在云南音樂教育學院執(zhí)教多年,退休后在上海家中教鋼琴。
2008年5月,薛曼理和妹妹一起來到坐落在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旅游,一陣歌聲從梅山鎮(zhèn)董崗村的一所小學飄來:“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lǐng)巾飄揚在前胸……”薛曼理激動起來,她一邊唱著這首激昂的歌曲一邊爬山,她覺得自己晚年的幸福就在大別山—在這滿山開遍映山紅的地方當一名鄉(xiāng)村女教師!
薛曼理回到上海,花4萬元買了一架德國鋼琴運到山村小學,自彈自唱開起了露天音樂會。漂亮的鋼琴在薛老師的撥弄中發(fā)出奇妙的聲音,深深地刻錄在300多名師生心中。
從那時開始,每個周日,她登上夜班火車,次日凌晨到達六安,再轉(zhuǎn)乘兩個多小時汽車趕去山村施教,直到周五上完一周的課后再返回上海。薛老師不僅給每個班級上音樂課,還從2年級至5年級的學生中選拔出46名學生,組建一支“大別山小紅軍合唱團”。46個對聲樂一無所知的山里娃娃集合到一起,咧開大嘴“喊”了起來。要把“喊歌”變成“歌唱”,這46張“白紙”該如何下筆?薛老師對孩子說:“家里的狗一叫,不是全村都聽見了嗎?我們來試試……”孩子們“汪汪汪”地叫了起來。薛老師又說:“我們再學學羊叫吧。”孩子們快樂地學著羊叫,從中學會了一種變通的發(fā)聲技法。漸漸地,孩子們歌唱時嘴巴變圓了,不再像從前那樣咧著大嘴吼叫。每當唱到夜晚的月亮時,他們會放低聲音,他們知道那樣的唱法更能扣動心弦。
幾個月后,縣里舉辦藝術(shù)節(jié),合唱團也要去參加。金寨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孩子們好多都是紅軍的后代,薛老師建議:“我們就扮成小紅軍潘冬子吧!”大家鼓掌響應(yīng)。她的朋友照著紅軍服的樣子為46名孩子定制了演出服。2008年12月,合唱團的孩子走了20多里地來到縣城,參加了金寨縣藝術(shù)節(jié)。雖是首次登臺比賽,可山娃娃們戴上八角帽,穿上灰軍裝,束上皮腰帶,扎上紅袖章,個個神氣十足!隨著薛老師的琴聲響起,稚嫩的童聲合唱穿越“金寨音樂大廳”,穿越大別山……
經(jīng)過一年時間的磨合,薛老師已經(jīng)愛上了大別山,她希望有一天能把“大別山小紅軍合唱團”帶到上海,和上海電視臺小熒星合唱團同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