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樂
閱讀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它不僅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培養(yǎng)交際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
一、逐步引導,培養(yǎng)學生自覺閱讀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就是讓學生能自覺地拿起書本,在掌握一些閱讀方法后,成功地進行閱讀活動。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對課文的內容和意義進行提示,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教讀《走遍天下書為侶》,我先以作者的假設設疑:“假設你獨自駕舟繞世界旅行,只能帶一件東西供娛樂,你會帶什么呢?作者會帶什么呢?再想一想,作者在船上僅拿著一本書供娛樂,他是如何度過的?”經過啟發(fā),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去閱讀,人人志欲先得。經過討論,大家認為作者非常喜歡讀書,課文流露出了作者對書的感情。這樣,學生憑借興趣迅速解讀全文,濃厚的閱讀興趣也使學生主動追隨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的感情,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設疑引導學生主動閱讀
外在的主動性,即在外部壓力下形成的讀書愿望,往往由某種直接的原因所引起;內在的主動性,即在沒有明顯的外力作用下,由自己的主觀要求產生的閱讀熱情。教師應進行正確引導,使學生的外在主動性轉化為內在動力,變“老師要我讀”為“我自己想讀”。如教讀《凡卡》,我作了如下設計:課文中的凡卡和同學們年齡相近,然而他卻不能享受親人的關心。課文寫他在“當學徒遭受虐待”的感受時,重點寫了他的所見、所想。那么,你能說說凡卡受了哪些虐待,他最后的命運怎樣呢?這樣以設疑作為閱讀的導語,通過激發(fā)求知欲,很快將學生閱讀的外在被動性轉化為內在動力,成為推動學生閱讀的內驅力。
(三)多種手段引導學生保持閱讀的穩(wěn)定性,并把旺盛的求知欲引導到有價值的求知實踐上來
1情緒的積極或消極,直接影響到閱讀注意力是否集中。因此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控制閱讀情緒。教學中,我在安排課文和布置閱讀活動時注意難度適當,閱讀理解的內容既要與學生的原有知識有一定的聯系,又有一定的難度,能夠讓學生學到新知識,確保學生在閱讀時保持愉悅、激昂等積極情緒。如果閱讀的內容太容易,學生就會感到厭倦、沮喪;如果太難,學生又會緊張、焦慮。如學習《勞動的開端》,我借助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控制閱讀情緒:“課文中有幾個比喻句,它在作文中起著怎樣的作用?”這樣巧妙地設置閱讀活動目標,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地進行閱讀。然后再從課文描寫的環(huán)境人手設置閱讀目標,了解作者艱苦的勞動生活。一旦把閱讀的內容同思維訓練有機結合,學生就會情緒高漲,主動探索,認真閱讀。
2激發(fā)學生在閱讀時聯系相關的知識內容,注意知識遷移,學有所得。學生接觸文章時或在閱讀過程中,常常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搜索原有的相關知識,但閱讀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合理性。教師布置的閱讀內容,如果是學生有過類似接觸的,應喚起學生的回憶;如果是初次接觸的,應事先介紹相關的基本知識,以促進學生的閱讀效果。如在教學《燈光》時,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燈光的作用,沒有電燈的麻煩,喚起學生對停電的回憶,然后才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了。所以閱讀活動不僅可以向讀者展現一個多姿多彩的知識天地,而且可以體會到思想和美感,從而進一步推動學生去閱讀。
3不斷強化成功閱讀的喜悅之情,培養(yǎng)學生閱讀活動的持久注意力,使他們努力克服閱讀時的畏難心理。我的方法是安排閱讀內容時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不畏困難、積極進取的讀書習慣。另外,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反復體驗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成功的喜悅,不斷強化學生“愛讀”心理的形成。
二、積少成多,培養(yǎng)學生積累材料
閱讀過程中,習慣性地積累獲取的知識并隨機應變地加以運用,是閱讀能力提高的表現。也就是說,在閱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能只是單純地往自己的頭腦里輸入內容,更重要的是要把內容進行篩選、加工,并加以運用。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1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做閱讀筆記,養(yǎng)成摘錄知識的習慣。
2布置學生練筆,組織學生舉行讀書報告會等,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養(yǎng)成閱讀的積累習慣。
3促進學生在閱讀中對新知識的消化、利用。讀到新內容時把其囊括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使認知內容得到補充和更新,從而深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有助于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如小學教材里有許多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作品。如果每讀到一篇新的作品,就與舊的作品相聯系,隨著閱讀數量的增加,學生就會逐步體會到祖國風景的美麗也會促進對新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
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閱讀積累習慣的過程中,我注意教給學生知識分類的規(guī)律和歸納知識的方法,使其在閱讀活動中,應用規(guī)律,掌握方法,不斷積累,成為真正會閱讀的人。
三、不斷深入,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讀物及其相關的內容敢于大膽提出疑問并反復論辯、主動探索,是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的關鍵。
我指導學生質疑時,起點盡量由小到大。如《用目光傾聽》這篇課文,首先題目就讓人覺得不解。平時我們都是用耳朵傾聽,為什么作者能用“目光”去“傾聽”呢?教讀時,我首先啟發(fā)學生:“傾聽”的意思是用耳朵細心地聽取,顯然題目用“目光”“傾聽”是不恰當的。那這是作者用詞不當還是另有原因呢?我引導學生先查詞典,然后細讀全文,學生認識到:原來作者的意思是聽別人講話時,眼睛要望著對方。結合語言環(huán)境來理解閱讀內容,學生明白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也達到了訓練學生質疑的目的。
如果說,這是教師激疑,師生互釋,那么更進一步則是引導學生自疑自釋。如讀《西門豹治鄴》,學生會質疑:為什么原來的老百姓這么相信巫婆的話呢?西門豹是如何揭開巫婆的騙局的?為什么西門豹能達到他預定的目標呢?通過質疑,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也知道了迷信的危害。由此可見,質疑問難對于閱讀的深入探究是有很大幫助的。
四、注重收獲,堅定閱讀目標
閱讀中,學生經過求索發(fā)掘,與讀物產生共鳴,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這是閱讀的目標。為了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完成閱讀目標,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強調閱讀要有目標
閱讀不是隨心所欲瀏覽,而是要有目的的閱讀吸收和閱讀消化。閱讀是否真正達到目標,不在于讀了多少東西,而在于閱讀有無收獲,有無發(fā)現,有無創(chuàng)造。我明確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要了解文章的內容,還要了解文章中心,并在此基礎上,自己能產生新的思路。同時,有閱讀就要有表達,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不把自己的閱讀收獲表達出來,就不算真正完成了閱讀任務。如學習了《負荊請罪》之后,我讓學生把劇本改寫成故事,講述一番,并寫一件關于做錯事情的習作,談談自己的體會。這樣,閱讀不僅可以獲得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達到了閱讀的目的。
(二)強調閱讀目標不是被動地完成,而是主動求索
閱讀過程中只有不斷地產生共鳴、展開聯想,才能真正提高閱讀的能力,達到預期目標。例如,我在指導學生閱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讓學生多次朗讀課文,體會當時的情境。然后,把自己當成“賣火柴的小女孩”,感受她的悲慘命運。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領會文章的中心,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完成閱讀目標。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和諧的閱讀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有“自由感”和“安全感”。這樣,課堂就會變成一潭活水,學生能更加輕松地閱讀,主動地完成閱讀目標。
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時,一定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并且做到:一要適時提供閱讀經驗,給學生以借鑒;二要適當開拓閱讀領域、閱讀活動和方式,如范讀、引讀、仿讀、伴讀、跟讀、扮讀等,閱讀形式要豐富多彩;三要經常檢查閱讀效果;四要多鼓勵學生,發(fā)現學生有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時表揚,有價值的做法要注意在班上推廣??傊?,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就會自覺地愛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讓學生一輩子書香常伴,這難道不是語文教學想要達到的最好的教學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