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暉
在上《千克的認識》這一課之前,我作了精心地備課,一方面參考了別人的教學設計,吸收了他人的精華,另一方面又煞費苦心地設計了一些與眾不同的活動,作為這節(jié)課的亮點。當我認為萬事俱備時,我精神飽滿地走進課堂,開始了我的“得意之作”。前面半節(jié)課進展順利,一切按照預設進行:
(一)建立1千克=1000克。關于克,你知道什么?能舉例說明嗎?我手里的這塊磚頭大約有多重?讓學生猜測、驗證,于是引導出1000克可以用一個更大的單位1千克來表示。
(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準備好的1千克裝的洗衣粉、味精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讓學生通過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重量。
(三)拓展延伸:對身邊的物品的重量能做出估計。我說:近段時間你們有誰稱過體重的請舉手?舉手的兩個同學告知了他們的準確重量。隨后,就做一個猜體重的游戲。我先叫最瘦的小楊站起來,讓大家猜一猜他的體重。每當一位同學說出一個數(shù)字時,小楊就做出相應的反應:輕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他是26千克為止,學生興趣盎然。這時,我用略帶興奮的語氣說:“現(xiàn)在請出我們班的重量級人物——大葉同學,大家來猜一猜他的體重?!?本來,我打算以班級最重和最輕同學為參照物,然后在最后的環(huán)節(jié)讓大家猜一猜自己的體重。)誰知我的話音剛落,教室里就開始了騷動,一位學生坐在自己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說:“他那么胖,起碼有50千克?!边€沒等我做出反應,另一位又搶著說:“他胖得像頭豬,有3個小楊那么重,應該有80多千克?!蔽铱吹搅舜笕~面紅耳赤,他憤怒地喊:“我胖,關你們屁事!”底下的同學哄堂大笑,有的還幸災樂禍地說:“快去減肥吧,……你到底吃什么成這副德性呀……”此時學生的興趣轉移到了大葉的“胖”上,場面頓時失控了。我的頭一下子大了起來,氣急敗壞地在講臺桌上用力一拍,“要笑,是吧。等會我請你上來,讓你笑個夠?!睂W生見我發(fā)怒,就收起了臉上的笑容,心不在焉地繼續(xù)游戲。不過,我和學生都沒有了開始時的興致,游戲草草收了場。這節(jié)課以我充滿信心開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下帷幕。
下課后,我對這節(jié)課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反思:本來安排游戲“猜體重”,目的是想讓這節(jié)課錦上添花,想不到卻弄巧成拙。原因在哪呢?想起大葉憤怒的表情,學生的哄堂大笑,自己的勃然大怒,有兩點是我該好好反思的:
一、預設不充分。課前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案,更重要的是備學生,這個人人皆知的道理竟被我拋到腦后了。只想舉兩個典型的例子,既可以調節(jié)氣氛,又讓其他人在預設好的范圍里猜測自己的體重??晌液雎粤似綍r有些同學經常拿肥胖嘲笑大葉,“肥胖”已成為大葉心中永遠的“痛”。我的無意正中了某些學生的“有意”。如果我平時多了解學生,還會拿他做例子?還會失敗嗎?課堂猶如戰(zhàn)場,作為一個每天都要上戰(zhàn)場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準備怎能打贏戰(zhàn)斗呢?
二、當課堂出現(xiàn)意外時,我是應該想盡辦法引回預設的軌道,還是將錯就錯?有人說過:作為教師,應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燒起來。既然他們興趣已轉移,何不順水推舟呢!不妨這樣設計一我故意深沉說:“是呀,一個人太胖或太瘦本來就不舒服,還招來別人異樣的目光,甚至是嘲笑,當然,嘲笑別人那是不道德的?!边@時,我又乘機說:“其實一個人的體重是完全標準的不多,想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否標準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首先就要知道人的體重與什么有關?”學生通過討論、選擇對象、測量有關數(shù)據(jù),最后得出計算人的標準體重一般公式。通過上面的活動悟出:任何一種物品的質量都有一定的范圍,即它們的“標準體重”。
接著出示:
1連一連。
一頭牛1千克一個梨9千克小明200千克一個西瓜50克一只雞35千克一袋大米50千克
通過上面例子讓學生比較,初步明白這些物品符合實際情況的質量范圍,為積極參與下一題競猜物品的質量提供依據(jù)。
2誰是競猜小能手。(事先在卡片上畫各種食品和動物。)
游戲開始,我宣布競猜規(guī)則:競猜者要說出此物品最重和最輕是多少,由老師和其他同學當裁判,優(yōu)勝者拿走該物品(卡片)。
如:一個西瓜重( ),要求學生說出,最小的西瓜可能是多少千克,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千克。
這樣的設計由開始的節(jié)外生枝,到最后學生積極參與競猜物品的質量,也許可以掀起另一個高潮。
經過這次事件,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廣“動態(tài)生成式”課堂教學模式的今天,課堂已不再是簡單地背教案、讓學生跟著老師走,教師要蹲下來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愛好、知識基礎、思維能力,預設各種可能性。而且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進行靈活處理,從而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總之,在我們設計教學案例時,要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既要備案例,也要備學生,同時在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在實踐和反思中磨煉自己、提高自己、發(fā)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