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峰
語文是人文主義的科學,每一篇文章的選題都富含著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為此,語文教學要有人文化、個性化、生活化?!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為現(xiàn)代中學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其下以一課教學為例,談談《語文課程標準》中新理念的實施。
一、充分發(fā)揮教學的民主性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習就是認知,誰也不能強迫誰去“想什么”。所以,教師只有利用師生互動,通過平等對話相互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它的開端應是愉快入境。例如,教《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我先問學生是否喜歡貝多芬的音樂并讓學生欣賞《命運交響曲》,引入了課文,在慷慨激昂的音樂中營造了氛圍。我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認讀生字、解釋生詞,學生主動把“雜亂無章”、“躊躇”做好了詞語積累。我又讓學生用這兩個詞造句,學生踴躍發(fā)言:“我們寫作文要有條理,不能雜亂無章”;“小明躊躇一會兒,最終決定參加運動會”等。我及時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引導學生真正做到了詞語的理解與運用,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
由于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經歷、性格等因素的不同,閱讀時的理解體驗也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就是保護這種差異,這樣不僅可以使各種認識互補,而且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獲得獨到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課前,我讓學生搜集貝多芬的有關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內容。課上我讓他們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學生紛紛找出,如“為什么貝多芬說‘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等。易理解的我讓理解力強的學生給不理解的學生解答,難一些的我讓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全班學生都不太理解的“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時,我則啟發(fā)學生“什么已成為失聰了的貝多芬生命的象征?”學生答“音樂”,我再設疑“有聲的音符能完美傳達心靈和生命的全部感受嗎?”“不能”。學生隨即理解了句子,同時也更加欽佩貝多芬與不幸命運抗爭的精神。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找出肖像描寫,隨即練習寫作片斷:本班同學的肖像描寫。學生一聽寫本班同學,情緒高漲,很快就寫完了,紛紛抓住某同學“常戴套袖”、“臉上有痣”等特征。我找學生念并猜寫的是誰,學生一猜就準,氣氛異常熱烈。寫作練習貼近了學生的實際,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說了真話、實話、心里話,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
三、教育胸中有“人”,且做到“人”與“文”兼顧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的性質做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科學界定,且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根據課文我把一個偉人還原為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我著重讓學生指出除了貝多芬像這樣的名人還有誰。學生紛紛指出張海迪、桑蘭等。我進一步設疑:“在我們周圍遇到有困難的人該如何做?”一學生說:“走近他、關心他,主動和他交往,多談心開導,多方面幫助,努力讓他擺脫困難和痛苦。”學生紛紛鼓掌。學生的閱讀從“接受式閱讀”向質疑問難的“探究式閱讀”伸展了。在文本的學習中,學生尋找、體驗并感悟到了與現(xiàn)實生活相溝通、相聯(lián)系的美,找到了使自己動情和開啟心扉的東西,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根據教材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熏陶正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理念。由此,我讓學生產生聯(lián)想,布置課下作文“面對挫折”,變有限的課堂練習為無限的課外學習,真正實現(xiàn)了“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
綜上所述,新的教學理念的實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激發(fā)了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加強了語文課程與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為當代中學語文教學開辟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