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艷
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于學習活動有重要意義,它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數學學習的社會意義,激發(fā)其更大的學習欲望與更強的學習動力。興趣的形成和發(fā)展總是和成功聯系起來的,常成功的活動,人們對它感興趣,而常失敗的活動對興趣起消極作用。經常給學習以成功的體驗,幫助它們獲得積極的情感,使之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對數學學習也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為什么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態(tài)度不僅是對一定對象的心理反應傾向,是一種特殊的心理過程,更是一種綜合性的心理過程,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整體素質。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學習活動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頑強的追求和積極的探索。培養(yǎng)興趣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數學知識教學進行。根據他們的思維特征,在感知和理解教材的兩大環(huán)節(jié)中,一定要重視作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過程,結合教材,努力創(chuàng)設新奇、新異、新穎的情境,注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興趣,使直接興趣轉化為學習的間接興趣。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根據學生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創(chuàng)設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課上教師要善于利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實際,在知識的生長點、轉折點設計有趣的提問,以創(chuàng)設最佳的情境,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抓住學生“好勝”的特點,創(chuàng)設“成功”的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掌握有利時機,利用學生的好勝心鼓勵、誘導、幫助學生獲得成功。讓學生從中獲得喜悅和快樂,這樣再從樂中引趣,從樂中悟理,更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直觀形象,喚發(fā)興趣
人的思維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堅持直觀形象這一原則,即用具體、形象、生動的事物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讓他們有充分地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說一說的機會,以豐富、深化感知。
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方面是:教師通過數學或數學史學的故事等,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fā)展、演變及其作用,了解數學家們是如何發(fā)現數學原理及他們的治學態(tài)度等。比如:給學生講“數學之王──高斯”、“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德”、“代數學之父──韋達”、“數學之神──阿基米德”等數學家的故事,不僅使學生對數學有了極大的興趣,同時從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之以悟,導之以行”的作用。如此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既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數學教學質量,又有助于學生素質的發(fā)展。
三、精心設疑,誘發(fā)興趣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問才能啟發(fā)學生去探索。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學生思維活動的動向并加以引導的能力,充分運用疑問為發(fā)展智力服務。所謂設疑,是老師有意識地將“疑”設在學生學習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之中,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從而達到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針對學生喜歡趣味性,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看實物口說應用題”時,注意抓條件、問題和數量關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進行多方練習。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勤奮學習,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提高教學質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學生感到親切的情境。如通過“小豬幫小兔蓋房子”學習“比多少”;通過“小動物排隊”學習基數、序數。讓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問題,對數學知識感到親切可信,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動機。另外要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情境。例如:通過在站臺上上、下車的人數來學習加減法。學生對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情最容易產生興趣,如果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情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兒童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途徑。一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較少,接觸社會的范圍較窄,在運用數學的實踐活動中,我多采取模擬現實與數學游戲相結合的形式,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活動內容,如跳繩、踢球、賽跑等,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這樣就可以給學生以親切感。
總之,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fā)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四、應用恰當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1. 巧設懸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欲望是一種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巧設懸念,使學生對某種知識產生一種急于了解的心理,這樣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例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一課時,先給學生講個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當時小李正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習題,小明一看就告訴小李哪道題做錯了。小李非常驚訝,問小明有什么“判斷的秘法”。此時,我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知道這種秘法?”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想!”于是同學們非常有興趣地上完了這節(jié)課。
2. 引起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的注意
認知沖突是人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所面臨的情境之間的沖突或差異。這種認知沖突會引起學生的新奇和驚訝,并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關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圓的定義”的教學時,雖然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圓形的實物接觸得不少,小學又學過一些與圓有關的知識,對圓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然而他們還無法揭示圓的本質特征。如果教師此時問學生:“究竟什么叫做圓?”他們一時很難回答上來。不過,他們對“圓的定義”已經產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這時再進行教學則事半功倍。
3. 給予成功的滿足
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在學習中,學生如果獲得成功,就會產生愉快的心情。這種情緒反復發(fā)生,學習和愉快的情緒就會建立起較為穩(wěn)定的聯系,學生對學習就有了一定的興趣。正如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p>
4. 適當開展競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爭取優(yōu)異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所以在課堂上,尤其是活動課上一般采取競賽的形式來組織教學。
5. 及時反饋,不斷深化學習動機
從信息論和控制論角度看,沒有信息反饋就沒有控制。學生學習的情況怎樣,這需要教師給予恰當的評價,以深化學生已有的學習動機,矯正學習中的偏差。教師既要注意課堂上的及時反饋,也要注意及時對作業(yè)、測試、活動等情況給予反饋。使反饋與評價相結合,使評價與指導相結合,充分發(fā)揮信息反饋的診斷作用、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深化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當通過反饋,了解到一個小的教學目標已達到后,要再次“立障”、“設疑”,深化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始終充滿了學習動力。
總之,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首先是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學習動力的源泉。然后,是激發(fā)學習動機的技術性問題,即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實施不同的方法,進而以培養(yǎng)學習興趣為核心,全方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