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趙曉輝
我國教育已不是單純的應試教育,而是全面的素質(zhì)教育,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主渠道.其中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則是主要內(nèi)容.
首先是教學思想上重視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其次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其中要求教師背好課,多查閱有關資料,確定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采取何種教學手段,怎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到心中有數(shù).
初中生性格活潑,思想活躍,求知欲強,好勝心強,也愿意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課堂教學中,筆者就利用這一特點“挑起事端”,想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復習CO2內(nèi)容時,首先讓學生思考生成CO2的方法有哪些,讓他們寫到黑板上,看誰寫得多,寫得正確.第一個同學寫出“碳的燃燒”,接著別的同學分別寫出“碳還原CuO”、“CO的燃燒”,“Cu2(OH)2CO3分解”等等,不一會兒黑板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然后筆者再問,這些反應屬于哪些類型.同學們爭先恐后,“碳的燃燒是化合反應”、“Cu2(OH)2CO3分解是分解反應”、“碳還原CuO是置換反應”、“石灰石與鹽酸反應是復分解反應”等等.進一步提問:生成CO2方法很多,為什么實驗室用石灰石和鹽酸呢?同學們答出制取什么樣的氣體選擇什么樣的藥品的道理.這樣同學們在非?;钴S的氣氛中,鞏固了CO2的相關知識,而且提高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踴躍參加、敢于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加強了主動學習的興趣.
在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上,筆者還從實驗上入手.大家都知道,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素質(zhì)的理想載體.空講理論學生會感到乏味,就像當初筆者上初中時.由于條件差,不能做實驗,就連最簡單的儀器比如一根小試管也沒有見過,只能靠死記硬背,“鎂條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白色粉末固體”,究竟是什么樣,自己根本不知道,當時背過了,過幾天又忘了.而現(xiàn)在有條件了,我們加強了實驗教學,課堂上一些實驗由學生去完成,學生都非常樂意去做,而且個個都怕在上面做不好,課下就多思考,多討論,學習氣氛濃厚.通過多次的教學實踐,我們深刻認識到:給學生鍛煉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做,能有效地觸發(fā)學生深入實驗的主動性.傳統(tǒng)上的化學實驗,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是為驗證概念、原理提供證明的實驗,卻忽視了實驗所蘊含的思想性、實踐性和發(fā)展性的功能.因此,要通過要求學生去做,最后使他們樂意去做,并且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操作和認識,使學生學會求知的基本途徑.
具體做法如下:
1.鼓勵學生自己設計、操作實驗
比如在講碳的化學性質(zhì)——還原性時,根據(jù)制備O2的方法,把所學藥品、儀器擺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去做.筆者在給一個班上課時,讓兩個學生上講臺來演示,邊做邊講: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裝藥品,把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需要注意管口略向下傾斜,鐵夾夾在試管的中上部,導氣管要稍出膠塞,加熱時先預熱,然后對準藥品部位加熱.筆者設問:“根據(jù)反應原理,沒有水生成,管口為何要略向下傾斜?”“為防止因藥品潮濕加熱時生成的水蒸氣遇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把試管炸裂”.筆者接著提問:“碳還原CuO和H2還原CuO裝置上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操作上有什么不同?”這兩個同學一一做了回答.通過這次演示實驗,大家在活躍的氣氛中學到了新的知識,同時復習了制O2、H2還原CuO這兩個實驗的內(nèi)容.這樣不僅拓展了演示實驗的功能,也形成了一種學生自主活動的潛在內(nèi)驅力量,而且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2.引導學生做些新實驗,加強和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如在講“鹽”這一節(jié)時,我們聯(lián)系實際——水垢的除垢方法,讓學生設計除垢的最好方法.
有的同學通過實驗知道,水垢主要成分之一是CaCO3,用鹽酸、硫酸、醋酸都可以除去,但是根據(jù)CO2的制取原理,用硫酸會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使反應過一段時間后停止.事實上,家庭中的水壺、暖水瓶用醋酸(食醋)除垢很方便,大型工廠的鍋爐可以用鹽酸,因為人的胃里是鹽酸,用鹽酸比用硫酸安全、省時.這樣不僅鞏固了課堂上的知識,而且又增長了學生的知識.
以上是筆者教學中的一點心得,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提出寶貴意見,以期為化學教學的發(fā)展與進步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