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朝武
【摘 要】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以全新的姿態(tài)邁向21世紀的戰(zhàn)略舉措,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獨立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關鍵手段。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地理教學 課堂活動 興趣培養(yǎng)
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巨大動力。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興趣則是來自教師的積極誘導。因此,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端正他們學習地理的態(tài)度,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在此簡單談談以下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精心設計課堂引言,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教師應注重新課導言的藝術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學法,巧妙地選擇地理知識的結合點,用生動的描繪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之進入最佳求知狀態(tài)。趣味點必須經過選擇,才能通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選擇趣味點一般是熱點、興趣點。
(1)用地理知識本身去吸引學生,尋找興趣點,培養(yǎng)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選擇興趣點,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2)從學生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入手,導入要講述的教材,以培養(yǎng)興趣。(3)從問題入手,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從而培養(yǎng)了興趣。因為興趣產生于思維,而思維開始于問題。這些奧妙往往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本質,教學中抓住本質提出問題,引導思考,就能激發(fā)興趣。
二、巧妙插敘,加以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語言,激發(fā)情趣
教學中對于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容,教師若適當地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材料加以印證,同時利用生動的語言、傳情的教態(tài)和板圖結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目的。
(1)生動有趣、富于啟發(fā)、和諧動聽、節(jié)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掌握地理知識。①巧借古詩教學。詩詞歌賦,朗朗上口,應用得法,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教學環(huán)境。②短小精悍的成語也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成語準確、生動、形象,既具有科學性,又客觀地反映了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③謎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歷史,在教學中適當應用,則可啟發(fā)學生思維,拓寬他們的知識面。(2)妙用諺語。諺語是中華民族極具魅力的文化遺產,它通過形象的語言,判斷式的直接說理的表達方式,對社會、生產、生活經驗進行總結,具有哲理性、勸誡性和知識性,是我們民間文藝中的瑰寶。(3)形象的描述與板圖結合。形象的描述與板圖結合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簡潔而夸張的板圖更能創(chuàng)設地理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通過培養(yǎng)思維能力,掌握技能,實現知識遷移,發(fā)展興趣
培養(yǎng)思維能力是促進興趣濃厚持久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而掌握技能,實現知識遷移則是運用的表現之一。要實現知識遷移,我們教學工作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1)夯實基礎——實現知識遷移的根本前提;(2)構建知識結構——實現知識遷移的關鍵;(3)創(chuàng)設問題新情境——實現知識遷移的保證;(4)分析、歸納、綜合信息——實現知識遷移的飛躍。在學習中,只有通過運用,才能體會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向更高層次發(fā)展。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學生看了電視和報紙等媒體報道,問:為什么汶川也會發(fā)生大地震?為什么開展救援工作如此的難,救援工作應該怎樣展開?這些課本上沒有現成答案。學生通過讀圖,通過回憶過去學過構造運動和地震等地質災害相關知識,很快發(fā)現了汶川地區(qū)處在地中?!柴R拉雅構造斷裂帶上,多地震,再加上西南地區(qū)自然因素的影響,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汶川大地震不但使房子倒塌和人員傷亡,而且引發(fā)的滑坡、泥石流使交通和通訊全部中斷,大大增加了救援難度。救援工作應盡快打通交通通道,及時救援搶險,同時進行衛(wèi)生防疫。這樣,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了實際的問題,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嘗到了學習的甜頭,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
四、營造一個鼓勵創(chuàng)新與和諧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灌輸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思考,鼓勵學生探索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良好、民主的教學人際關系,決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水平的發(fā)揮。寬松、和諧、民主的氣氛,可以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有利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于一種亢奮狀態(tài),樂于探究、思維敏捷,學習就能夠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處于一種高效狀態(tài),有利于學生實現自我的、和諧的、全面的發(fā)展,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我們教師要做到:(1)教師應帶著微笑走進課堂,讓課堂其樂融融。(2)教師應以親切的話語,縮短師生間的距離。(3)教師要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人格。(4)教師對待學生要有一顆真愛之心。
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鞏固學生興趣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引申和輔助,積極開辟地理第二課堂活動,是目前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第二課堂活動要起到“授之以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人以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提高能力。開展第二課堂要做到:(1)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調查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鄉(xiāng)土地理的調查,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變化和發(fā)展,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其他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理解與記憶,可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形象、直觀、具體、扎實。(2)利用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課外小組通過參觀氣象站,到天文館看星空,還可以組織地質夏令營、制作地理模型、宣傳有關地理的法規(guī)等活動,力求把課本知識寓于各種活動之中,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這樣,地理課的教學就會變得有聲有色,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現代教育意識和現代教育手段正不斷發(fā)展并深得人心,教育也必將回到她本來面目。通過教師激發(fā),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好循環(huán),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徐學瑩.教育學新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0
[2]林憲生.地理教學論.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3
[3]張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4]梅桃源.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
(責編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