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德
“文貴創(chuàng)新”是廣大師生基本認同的作文理念,“有創(chuàng)新”不僅是高考作文發(fā)展等級里的評分細則,也是廣大師生在平時作文訓練中的目標。但怎樣才能寫出新意,怎樣才算寫出新意,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不甚了了。由于“新”的標準比較模糊,很多考生就只能在文體創(chuàng)新方面大費周折,結果往往并不盡如人意:要么寫成了四不像,要么是言已盡而意未達。各種雜志上關于怎樣寫出創(chuàng)新作文的指導文章也是層出不窮,但大都缺乏實際的指導作用。作文創(chuàng)新真的那么難么?其實不然,只要從以下三點入手,寫出有新意的優(yōu)秀作文并非難事。
一、思維要“活”
何謂“思維活”?簡單地說就是要能在寫作時打開思維。人們對某一問題看法的相似性,或者對同題作文處理的相似性,根本上是因為思維的相似。由于高考是萬人同題作文,大家在年齡、知識積累、思想認識水平等方面有太多的共性,在考場上寫出千人一面的作文實在比寫出別出心裁的佳作要容易得多。因此,要破除“萬人同題、千人一面”的魔咒,首要的,就是要從思維方面尋找突破口。
首先,審題時要運用發(fā)散思維。發(fā)散思維,又叫多向思維或多角度思維,即我們在審題(包括審材料)時,盡可能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在廣闊的思維過程中,找到最佳的切入角度。比如有一篇優(yōu)秀高考作文《答案是什么》,作者在第一段明確提出“什么是幸?!钡膯栴},正文中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典型地表現(xiàn)出該生成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他分別從拿破侖、葛朗臺、佛陀、房龍以及作者自己的角度來解答,最后又引出上帝,而面對上述人等各自的幸福觀,上帝的沉默無語正好巧妙地道出了作者的主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其次,在確定文章的立意時,要運用求異思維。面對同一個話題,甚至是同一個題目,怎樣才能主動避開和別人“不謀而合”呢?求異思維是法寶。求異思維就是要敢于標新立異,敢于言別人不曾言。舉個例子,“談美與丑”是個比較老套的題目,但有個學生卻寫出了新意:大姆指其貌不揚,既粗且短,甚至是五指中最丑的, 戒指也從不會戴到它上面。但它是五指中最有力的,它從不吝嗇對別人的贊賞,也從不會去指責別人、戳別人的脊梁。這篇《姆指頌》生動形象,別具匠心地寫出了作者的美丑觀。
再次,在搜索作文素材時,盡可能地展開聯(lián)想或想象。有人說聯(lián)想和想象是寫作的雙翅,這是十分恰當?shù)?。這雙
翼揮動得越勤越快,翱翔的雄鷹會飛得更高更遠,從而有效避免和其他考生“撞材料”。
二、內容要“鮮”
自有“話題作文”以來,各種“話題”或已考到,或已練到,雖不能說搜羅殆盡,也至少很難再爭奇斗妍了。2008年的“堅強”(四川)、“好奇心”(江蘇)、“帶著感動出發(fā)”(安徽)等都是回歸生活的常規(guī)題目,全國卷、北京卷、陜西卷甚至不約而同地出了與“地震”有關的作文題。這正合了白居易的一句話“文章合為時而著”?!皶r”,即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社會未來的主角,怎么可以舍現(xiàn)實而不顧呢?但我們很多中學生平時積累材料、考場使用材料卻剛好相反:談文化必屈原、李白;說堅強一定是張海迪、海倫;議挫折多是貝多芬、霍金;贊公仆一定有任長霞、孔繁森;以及叢飛的愛心、金晶的愛國等等。這些材料不是不可以用,但反復使用,怎么可能有新意呢?
最生動、最新鮮的,莫過于現(xiàn)實生活了。要想文章內容不落窠臼,能夠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就只有在內容上貼近現(xiàn)實生活,反映現(xiàn)實生活。比如,關注身邊的長幼親情,感受同輩的喜怒哀樂、思考時代的風云變化、謳歌社會的正義與進步等等。高一語文教材前兩次作文訓練是“感悟生活”和“寫出真情實感”,這應該是中學生寫作的根本。2008年安徽的作文題目是《帶著感動出發(fā)》,有一位考生的作文最后部分是這樣寫的:
“地震可以摧毀萬物,卻割不斷我們與災區(qū)同胞的情誼。而使我們緊緊相連的,其中一根看不見的線便是感動。
當溫總理親臨現(xiàn)場指揮救援,當一位孩子被救出時揮動傷手敬禮,當一雙雙愛心之手伸到募捐箱前,我們眼中滾動的是淚水,心中涌起的卻是無限的感動。那舉國默哀的三分鐘,刷新了中華歷史的記錄,讓人永遠銘記這感動中國的歲月。琵琶音在歲月中消逝,武侯祠也更多了一份神秘,不久的將來,汶川人也會重建起他們的家園,可是,他們留下的那份感動卻是知音難覓的嘆息,是敬慕贊嘆的歌頌,或者,是生離死別的哀傷?面對著黃昏那瑟瑟的黃葉,我默默地思索,一份感動,便是做人的一個原則,帶上你心中的感動出發(fā),那么就不會在燈紅酒綠中迷失方向……”
這篇作文獲得了56分的高分。因為它能及時表現(xiàn)當前社會最能打動人心的事件,能及時抒發(fā)當前人們郁結在胸的情感。這樣的內容,因其“鮮”而有新意。
日升月落,四季代序,故事天天發(fā)生,人人獨具個性:生活是如此生動活潑。只要我們有一顆善感的心、真誠的心、不老的心,寫出有新意有生命力的文章又有何難!
三、語言要“特”
語言要“特”,就是要寫出有個性的語言。所謂個性語言,是指那些真實的、發(fā)自內心的、能感染人的語言,而不是那些言不由衷的假語;是指那些新穎的、獨特的、能引人深思的語言,而不是那些老套的拾人牙慧的陳詞濫調;是指那些富含韻味、飽含哲理能啟迪人的語言,而不是那些蒼白的、空洞無物的廢話;是指那些新鮮的、有趣味性的、令人驚異的語言,而不是那些呆板的,味同嚼蠟的學生腔;是指那些幽默的、富含智慧的、逗人發(fā)笑的語言,而不是老氣橫秋、枯燥說教的言辭……有個性的語言,使人眼界為之開,心胸為之爽。當然,要寫出能讓文章煥發(fā)光彩的個性化語言,也并不是難事。
最重要的一點是脫掉偽裝,還我本真。學生都是有個性的人,為什么說起話來作起文來就成了面目可憎的“異口同聲”了呢?那就是只要一開始寫作,有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偽裝起來,裝腔作勢,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有的學生喜歡模仿,尤其喜歡模仿成功的高考作文,結果成了邯鄲學步。放開思維,敢想敢說,敢說敢寫,只要符合語法,只要思想健康就會是好的語言。
當然,通過對作文語言的修飾、錘煉,也是可以做到“特”,做到有個性、有創(chuàng)新。常見的方法有:
第一招:返璞歸真口語化。這一點我們是從一些方言電視劇、娛樂節(jié)目中受到的啟發(fā)。比如川劇《傻兒師長》、熱播劇《武林外傳》以及小沈陽的舞臺語言。這些語言有共同的特點:來自生活,生動形象,易于理解。所以,在作文中適當?shù)赜靡恍┛谡Z,使用一些方言詞匯或句法,會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尤其實用的是,多積累一些諺語、歇后語、口頭禪等,可以使行文語言展現(xiàn)出使人過目不忘的生命力。
第二招:巧用修辭有亮點。掌握一定的修辭手法,在作文時適時運用,使作文語言有文采。比如排比使句子工整,語言凝練,行文有氣勢;比喻使句子生動形象,化抽象為具體,使生僻變熟悉,也能使人產生聯(lián)想,豐富文意;還有擬人、借代、對偶等等。
第三招:詩詞文言增典雅。從啟蒙到高三,我們學了背了多少優(yōu)秀的詩詞曲賦,難道背這些優(yōu)美篇章只是為了高考背默題么?為什么不會靈活化用,從而為作文增色生輝呢?那篇《赤兔之死》雖不足為訓,但至少從語言上看,它是一篇有個性有新意的好文章。有些學生能夠把一些古詩詞串聯(lián)使用,有些學生能夠巧妙化用,都是很好的嘗試。另外,現(xiàn)在一些流行音樂的歌詞也寫得不錯,只要借用恰當,也會使作文“言之有文”。
第四招:搞怪出新笑煞人。幽默的語言人人愛,俏皮搞笑能使人一掃沉悶,展顏莞爾。要使語言幽默可以從錢鐘書、老舍、契訶夫等人處學習??偨Y他們的經驗,除了個人的學識經歷外,學會使用反語、仿詞、自嘲、夸張等修辭,學會使用求異思維、悖論法等邏輯方法都是很有用的。比如下面這些學生作文中的句子:“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薄耙院蟛灰谖颐媲罢f英文,OK?”“你以為我會眼睜睜地看著你去送死嗎?我會閉上眼睛的!”“我最近真的很忙,甚至一天都很難保證有16小時的睡眠!”“不要和我比懶,我懶得和你比?!薄皫浻袀€啥用?到頭來還不是被卒吃掉!”這些幽默詼諧的語言不僅搞笑,其實里面還包含著一定的認知感悟。這些語言大多是同學們日常在輕松自由的對話狀態(tài)下發(fā)明的,寫作時可記得擇其優(yōu)者而用之。
總而言之,只要思維放得開,內容貼近生活,語言有個性,文章就能寫出新意,讓人愛讀,給人啟發(f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