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潤霞
摘要: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往往熱衷于“滿堂灌”,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難以得到提高。為使學生能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并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英語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文章從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如何有效地組織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英語課堂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guān)鍵詞:英語課堂教學 主體地位 教育理念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教師則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對學生牢固掌握新知識而言固然重要,但是無論多么成功的教師,都無法替代學生學習。在師資和學習環(huán)境同等的條件下,不同學生的學習成績卻參差不齊。導致這種差異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程度不一。因此,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確立自身主體地位的意識已成為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關(guān)鍵所在。那么,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呢?如何組織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課堂呢?筆者認為教師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以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做到:
1. 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轉(zhuǎn)變教育理念,轉(zhuǎn)變自身角色
首先,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只強調(diào)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忽視了對語言交際技能的培養(yǎng)。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信息時代,科學技術(shù)迅猛發(fā)展,經(jīng)濟的全球化已經(jīng)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發(fā)展潮流。經(jīng)濟的多元化、全球化將加速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將不可避免地引起文化的多元化、全球化。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在傳授英語基礎知識之外,還要著力發(fā)展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使其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其次,教師要盡快完成角色轉(zhuǎn)變,要“走出演講的角色”,成為教學過程中真正的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xié)調(diào)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特別是關(guān)注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和學困生,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語言實踐的機會,挖掘?qū)W生身上蘊藏的潛能,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2. 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樹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
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應把教學視角從“教什么”、“怎么教”轉(zhuǎn)移到學生應該“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上來。葉圣陶先生曾提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苯虝W生如何學習才是作為教師的最高追求。
二、有效組織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英語課堂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師生的主觀心理因素(情感、興趣、意志等)和客觀環(huán)境因素(由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形成的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等)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促進新舊知識交替,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的空間。因此,我常常利用多種教學形式,精心設計創(chuàng)設具體的、特定的生活情境,給學生和諧互動的機會,讓他們在“做”中學,用情境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用角色表演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達到運用語言的目的。
在教學初中英語第二冊第六單元Find the right place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情景模擬訓練。首先,我?guī)ьI(lǐng)學生學習了表示地點的名詞,如hospital, bank, bookshop, school, library等;然后我將桌椅排成街道的樣子,并給“街道”取了名字——Zhong Shan Road, Ren Min Road, Gang Ming Road等;一名同學扮演問路人向另外一名同學問路,以此來達到語言訓練的目的。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要參與表演,積極性非常高昂。當然,在反復地問答中,新知也被同學們順利地消化吸收了。
2. 精心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設置問題的原則是不束縛學生的思維范圍,帶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的功能,以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應該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性,要精心設置問題,以保證提問的質(zhì)量和效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應做到以下三點:
(1)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如: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2)有利于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如:How do you know that? Why?)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如:Is there any other reason? Could you tell u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and B?)
在教學初中第二冊Lesson 90之前,我給出了預習作業(yè)——有關(guān)Bill Gates的三個問題:
(1)Do you know Bill Gates?
(2)Did Bill Gates finish his university?
(3)How did Bill Gates become one of the richest persons in the world?
在懸念的促使下,同學們積極預習課文并搜集許多有關(guān)Bill Gates的資料。課上他們踴躍發(fā)言,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精心設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使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
3. 合作學習促使學生交流探討
英語課堂的合作學習就是以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yōu)樵u價和獎勵依據(jù)的課堂學習策略體系。此種小組討論是非常有效的課堂交際實踐活動,在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激發(fā)了,他們可以在小組內(nèi)暢所欲言,充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自由討論的形式還能引起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投入到討論中去。在討論之后,要求學生自行歸納總結(jié)小組意見,并在課堂上闡述。這樣不僅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知程度,還能給學生更多交流、運用的機會,使他們能互相啟發(fā),互相學習。
在學習不定代詞something和anything的用法時,我給出了一組句子,并讓學生分組討論。
(1)There is something new in the supermarket.
(2)There isn't anything in the pencil-box.
(3)Is there anything broken in the room?
(4)Do you have anything important to say?
(5)I can't find anything to eat.
通過討論,同學們總結(jié)出了以下結(jié)論:一般疑問句和否定句用anything,肯定句用something。對于他們在這節(jié)課中的表現(xiàn),我給予了肯定和表揚,這更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學生不是語言形式和句型結(jié)構(gòu)的消極接受者,他們應是積極思維、主動學習的創(chuàng)造者,是英語學習的主人,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才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英語學習活動的主體。
參考文獻:
[1] 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9
[2]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
[3] 王坦,《合作學習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