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囈
毋庸置疑,《死亡詩社》作為二十世紀師道倫理片的永恒經(jīng)典,以其細膩的敘事手法,詩意的視聽語言,尤其是結尾的高潮進發(fā)影響了一代觀眾。影片結尾處,當這個勇于鼓勵學生激蕩人生,揮灑青春熱情的老師在保守勢力的戕害下黯然離開講臺的那一刻,那些曾經(jīng)怯懦的,曾經(jīng)不羈的,曾經(jīng)過分理智的學生們,在其激情的點燃下,勇敢邁出了他們對抗傳統(tǒng)的第一步,無畏地站在課桌上,發(fā)出他們弱小的卻又是撼天動地的呼喊,向觀眾證明了這個即將罹于失業(yè),“誤人子弟”的失敗教師卻是以他的人生境遇賦予其弟子以永恒的人性啟蒙。必須承認的是,創(chuàng)作于社會激烈變革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表現(xiàn)五十年代末美國僵化體制的《死亡詩社》所承載的社會學意義并不限于教育一端,反而是因其意蘊的豐富成就其長映不衰的影史地位。再品這部老片,對于師道,對于人生,我們都將有更加深邃的收獲。
既定的教育傳統(tǒng)——一個難以對抗的存在
很難想象,一個將宗教信仰與日常教學“無縫對接”的學校,如何去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學理念。當校長諾蘭先生身著宗教服飾,在教堂兼課堂的大廳內向新生介紹“傳統(tǒng)、榮譽、自律、卓越”——威爾頓預備學院的四大校訓時,美國五六十年代保守偏執(zhí)的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的具體社會背景已然不言自明,這個被稱作“地獄”的預備學校無疑將教育傳統(tǒng)奉行到了極致,單一性別的師生結構,呆板的課堂教學模式,甚至于施行腐朽的體罰教育方式都使得這個學校儼然成為那個特殊時代的社會縮影。
成長本應該是充滿快樂和幸福的,但現(xiàn)實的殘酷總會無情地折斷夢想高飛的翅膀。高墻圍建的學校,缺乏理解的家庭,折磨人的社會環(huán)境,一步步將那群喪失個性追求的少年逼向痛苦的深淵。基庭先生的出現(xiàn)是一縷清風,作為英文老師的他無疑帶有更多的文化傳承意味,英美文學理論及批評實踐從托馬斯·艾略特始便將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奉作圭臬?;ピ谡n堂中對于評論家刻板傳統(tǒng)的抵抗可視為對文學評論傳統(tǒng)的反撥,更可視作對英美文化中保守勢力的一種抵抗。另一方面,作為最能啟發(fā)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文學課程?;ハ壬慕虒W性質也正是在于啟蒙這群罹患個性失語的學生的心智。站在課桌上觀察世界,將不知所云的序言扯下課本,甚至在課堂上朗讀青澀的情詩。在基庭的啟蒙下,這群少年開始有了對于個性,對于自由最純粹的認知。
也許在壓抑的社會背景下推崇自由本身就是危險的,基庭先生的特殊教學方式為同樣作為人文教學者的拉丁文教師麥卡里斯特先生所察覺。久經(jīng)世故的他作為基庭先生的好友向他提出了規(guī)勸:
麥卡里斯特:你今天上的課很有趣,基庭先生。
基庭:很抱歉,若是驚擾到了你的話。
麥卡里斯特:不用道歉,很精彩,但那實在是種誤導。
基庭:你這樣認為?
麥卡里斯特:你冒險鼓勵他們成為藝術家,當他們了解自己不是蘭布蘭特,不是莎士比亞或是莫扎特時。他們會由此·限你的。
基庭:我們談的不是藝術家,喬治,我們在討論的是自由思想者。
麥卡里斯特:呵呵,十七歲的自由思想者?
基庭:這好笑嗎?我沒想到你是一個犬儒主義者。
麥卡里斯特:不是犬儒主義,而是現(xiàn)實主義者。讓我看到一顆因愚笨的夢想而企圖掙脫束縛的心,我就能讓你看到一個快樂的人。
基庭:但是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以前一直如此。將來也不會改變。
麥卡里斯特:丁尼生的詩句?
基庭:不,基庭的。
或許這段對話背后的真實用意只有事中人才能真正領會,奉行犬儒主義哲學的麥卡里斯特先生與基庭討論的可能并不只是藝術家或自由思想者的人生規(guī)劃,而是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如何界定自己在幫助學生認識社會時的角色。麥卡里斯特先生更希望學生能夠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學會適應環(huán)境,更好地在現(xiàn)實中生存,這種沒有本體訴求的圓滑處世的哲學在古希臘時期就已肇始,只是在麥卡里斯特先生身上借尸還魂,而這也正是大多數(shù)人在面對壓抑的社會大環(huán)境時明哲保身的一種自我精神勝利。基庭先生的直白或許觸怒了自己的好友,但是他更堅持了自己的信條,即是將勇于夢想貫徹于自己的教學和人生設置中。
勇于夢想——對僵化體制的消極抵抗
作為一部關于詩歌的電影,自然少不了表現(xiàn)詩給人的精神力量和鼓舞。除了基庭先生在日常教學中向學生引介的諸多名家名句之外,這部影片更是在“死亡詩社”的聚會場面中濃墨重彩地展現(xiàn)先賢詩句的無窮魅力。在詩社社員第一次于深夜前往山洞聚會的那個場景中。鏡頭迷幻而空靈,身著黑色風衣,穿行于迷霧森林中,如同一群游蕩于夜色中的精靈的純真少年,于漆黑的山洞中,幽暗的燈火下,奏樂,吟詩,膜拜自己冊封的保護神……一張張手電光里晃動的面孔,呈現(xiàn)出一種詩境的純真和無邪,表現(xiàn)出濃烈的生命質感和靈魂光華。
充滿著詭異色彩的隱秘聚會??駸岬匾髡b奇幻的詩歌,以及對于異教神的崇拜,實際上都傳承著歐洲源遠流長的神秘主義傳統(tǒng)。而這一隱秘傳統(tǒng)的起源本身即是對中世紀令人倍感壓抑的一神論信仰的隱形反叛。曾經(jīng)有位哲學家說過:正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所以人們才有自由。死亡詩社的社員們也正是以外部勢力無法介入的內心秘密保持著他們人格的獨立性。他們隱秘的夢想與他們隱秘的聚會本身都構成了對整個僵化守舊的社會教育體制的消極抵抗。‘然而,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面上的自由并不能賦予這群少年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實現(xiàn)感,他們的熱情、純真、質樸和勇于表達都注定了他們行為的轟轟烈烈。當然,另一方面,也注定了他們的悲劇。
自戕——一個永恒的悲劇主題
實際上,即便奉行著極度浪漫主義的信條,死亡詩社社員對于外部環(huán)境的反抗始終是很溫和的,他們僅僅是偷偷地聚會,或者半開玩笑地向校方建議改革男校制度,但當他們的行為觸動了保守的學校與僵化的父母為他們設定的前程時,巨大的人性壓抑才開始以其真正的面目向他們襲來。
尼爾——死亡詩社最為優(yōu)秀的成員,是導演極力刻畫的角色。他英俊,善良,開朗,成績優(yōu)異又多才多藝。在父親面前他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兒子,在同伴中間他是公認的領袖。他第一個領會了基廷的話語,也是他精神振奮地率先重組“死亡詩社”。在激情與夢想的鼓舞下,他在莎翁戲劇《仲夏夜之夢》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標。面對來自父親的強大壓力,倔強的尼爾還是站上了夢寐以求的舞臺,他把精靈演繹得惟妙惟肖,光芒四射。然而當帷幕落下,被歡呼與掌聲簇擁著的他,也為夢想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聲色俱厲的父親對兒子的所思所想并不關心,執(zhí)意要求其轉學。在自我選擇與家庭制約的尖銳矛盾中,他既不想成為父親期望的那個人,也無力成為真正的自己。于是在一個飛雪的寒夜,尼爾戴著精靈花冠回溯了自我盛放的璀璨一刻后,決絕地將年輕的生命終結在夢想的祭臺上。
年輕生命的過早隕落始終是一個永恒的悲劇主題,
尼爾的自殺向那個保守僵化的社會提出了一個年輕生命對自我人生境遇的形而上詰問,是應當放棄夢想,屈從多數(shù)人選擇的目標去生活,還是可以放棄俗世的牽掛,去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尼爾找不到答案,或者說無法獨立地回答這一問題,進而將這一問題留給了觀眾。
若干年后,當我們聯(lián)系當前的普世性教育價值取向,去重新審視這一年輕生命的詰問時,我們仍無法給出樂觀的答復。但是影片轟轟烈烈的結尾或許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那些勇敢地站在課桌上的高大身影,已經(jīng)用行動本身向他們的靈魂導師表達了他們的成長與堅強。
精彩對白:
1,基庭:語言的目的只有一個。
尼爾:交流?
基庭:追求伊人。
基庭(站上講臺):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一旦覺得自己懂得,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同樣,讀書的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
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沖出來。別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圍,要敢于開拓自己的天地。
2,學生(讀課文):要完全理解詩歌,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它的格調、韻律、修辭手法,然后提兩個問題:第一,詩主題如何藝術地實現(xiàn);第二,詩主題的重要性。第一個問題解決的是詩歌的藝術性。第二個問題回答的是詩歌的重要性。
基庭:這全是鬼話,我們不是在接水管。
惟有在夢中,人們才是真正自由的。
學會自己思考,學會欣賞文學和語言。
不管別人怎么說,文學和語言的確能改變世界。
我們讀詩、寫詩并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yī)學、法律、商業(yè)、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我們是一群浪漫主義者。我們不僅僅是念詩,詩從我們舌間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
我步入?yún)擦郑驗槲蚁M畹糜幸饬x/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fā)現(xiàn)自己從沒有活過
來吧,我的朋友/尋找更新世界尚為時不晚/我決心已定,要駛過夕陽盡頭/盡管我們不再有昔日的偉力,可以震天撼地/我們仍有著,同樣的英雄的心/時間和命運,使它衰老/但堅強意志仍在/讓我們去奮斗。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永不屈服
然后我有了信仰/然后我有了想象/我被他們沉迷的嘲笑所感染/然后我看見剛果河/在黑土地上流過/在森林中劃下一道金色的溝壑。
佳作鏈接
1,《蒙娜麗莎的微笑》
1953年的美國,時代正處于轉變之中,婦女解放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畢業(yè)于風氣開放的伯克利大學的凱瑟琳·安·威利斯(朱麗婭·羅伯茨飾)前往著名的衛(wèi)斯理女子學校教授藝術史。她發(fā)現(xiàn)學校的陳規(guī)陋習已經(jīng)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凱瑟琳,大膽地向陳腐的教學制度發(fā)起挑戰(zhàn),在校方的壓力之下始終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她的執(zhí)著影響了當時在校的一大批女學生,讓她們也包括凱瑟琳自己重新對藝術、人生和愛情有了新的見解。
影片被譽為《死亡詩社》的女性版,是奧斯卡影后朱麗婭·羅伯茨繼《永不妥協(xié)》之后的又一力作,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女性勵志片。
2,《霍蘭先生的樂章》
1964年的秋天,美國俄勒岡州。心懷遠大理想的作曲家格蘭·霍蘭為了掙錢完成他的事業(yè),在一所中學謀到了一份音樂教師的工作。他這么做完全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家庭生活的重擔使得他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他到學校上課的第一天,音樂基礎極差的學生便給了他一個難堪的下馬威。霍蘭的信心遭到了打擊,女校長杰克布也多次向他提出善意的批評。在丈夫的工作遇到挫折時,從事攝影工作的妻子在一旁耐心地勸解和寬慰他;好友體育教師比爾·梅斯特也用自己從教以來的親身經(jīng)歷,向霍蘭證明教導學生需要無私的愛心和充分的時間。
之后的30年間,霍蘭不但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而且還用愛心、信任和理解贏得了大伙的尊敬和愛戴。在他退休前,深懷感激之情的歷屆學生歡聚一堂,為老師開了一場盛大的歡送會,管弦樂隊奏響了一支激昂雄壯的“美國交響曲”,向霍蘭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